陈云的感恩情怀

2013-04-29 00:44刘启芳
党史文汇 2013年8期
关键词:文光陈云张老师

刘启芳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陈云一生中的多个关键时刻,他遇到过很多曾经给予他无私帮助的人。对于他们,陈云始终铭记在心,感恩在怀,显示了他深深的赤子深情。

报答舅父母养育之恩

陈云的舅父廖文光心地善良,性情温和,喜欢孩子,但婚后多年无子。陈云是在4岁时成为孤儿后来到舅父家的。6岁那年,廖文光将陈云立嗣为子,并给他改名为廖陈云。不过,陈云仍喊廖文光为舅父。陈云回忆幼年这段经历时说:“我的真名叫廖陈云,但是廖也还不是我真姓,是舅父的姓,我自己家里姓陈”,“那时舅父没有儿子,要把我做儿子,所以就姓廖。”

廖家家境贫苦,廖文光先是做裁缝生意,后又经营小酒馆,拮据度日。尽管如此,廖文光夫妇依然非常重视对陈云的教育和启蒙。他们把渴望求学的陈云送进练塘镇刘敏安的私塾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新式学校兴起后,他们又把陈云送到镇上的贻善初等小学学习。小学毕业后,廖文光在亲戚的资助下把陈云送进了距离练塘20多公里的青浦县立乙种商业学校,学习一般高小课程和珠算、簿记等技能。但是,仅仅在那里学习了两个月,就因资助中断而辍学在家。不过,廖文光夫妇依然没有放弃。有一天,当小酒馆的常客、颜安小学校长杜衡伯承诺愿意保荐陈云免费进入颜安小学高小部读书时,他们又把陈云送进了校门。在舅父母的关心照顾下,陈云养成了沉着、文静、坚强的性格。

对于舅父母的养育之恩,陈云始终怀着深深的感激,并尽可能去报答他们。平时,陈云总是主动地帮助舅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不在外贪玩,表现出了一个孩子少有的自控力。同时,他还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勤奋刻苦,成绩非常突出,成为左邻右舍学习的榜样,让舅父母为此而感到欣慰。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后,陈云仍是克勤克俭,从不铺张浪费,把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把工资节省下来,寄给家里以贴补家用。

走上革命道路以后,陈云也时刻不忘报答舅父母。不过,此时,他已经认识到:“不推翻现在社会制度,个人及家庭问题没有出路,只有到了革命成功时每个人可以劳动而得食时,人人家庭都可解放,我的家庭也就解放了。” 陈云把报答舅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与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结合起来,投身于大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从而使“小我”的恩情报答得以升华。尽管,他没有尽到长子的责任来照顾家庭的生活,6年没有与舅父母通信,甚至1937年舅父过世时,陈云也不在身边。但正如陈云所说:“这点我们当年都计算了的,如果是只顾一个人的家庭子弟,就无法努力于改造整个社会,我们就这样决定了弃家奔走。”但是,建国以后,陈云主动把舅母接到北京,为她治病,养老送终。“我出身在上海,从小失去父母,是舅父把我养大的。”更是陈云晚年时常说的一句话,显示出他始终没有忘记舅父母的养育之恩。

永铭张老师举荐之恩

张老师,名行恭,字子谦,松江人,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做职员,后来到青浦练塘镇做教员,并立志“把知识传授给年轻人,培养下一代”。到练塘后,张老师在颜安小学授课,并担任班主任,陈云是他的学生。张老师为人热情,思想进步,文学造诣很深,深受学生们喜欢。

1919年秋季开学后,张老师开始到各个毕业生家中去走访。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一来我是喜欢关心人,二来责有攸归,了解了哪几个升学、哪几个就业,于心就安了。”那次访问,张老师了解到“独其最优秀的廖陈云同学,株守在家”,既无钱继续读书,也无出路去谋生。张老师在惋惜之余,慨然表示:“像廖陈云同学这样优秀的学生,假使一直待在家里,就误了他的前途。升学,我无多余的经济补助;在就业方面,或可与他想想办法。”

当日回到学校,上完课后,张老师给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所任文具、仪器柜主任的二弟张子宏写信,希望他帮自己的一位优秀学生找份工作。事如人愿,张老师在一个月后就接到弟弟的回信,让他告诉陈云立刻动身前去应聘。就这样,陈云离开练塘,来到了上海。

在商务印书馆,陈云充分利用这里的有利条件,边工作边到夜校学习文化知识,并树立了“要做站在时代前列的青年”的远大志向。追求进步的陈云积极参与职工运动。在革命斗争的洗礼中,他选定共产主义,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而成为一名矢志不渝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陈云迅速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所有的一切,是从张老师的举荐开始的。所以,对于张行恭、张子宏两位老师,陈云始终铭记他们的举荐之恩。

1948年11月初,陈云担任沈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时,曾托商务印书馆沈阳分馆的同志向上海总馆转致对张行恭、张子宏两位先生的问候。在接到张行恭的来信后,陈云给老师回了一封充满感激之情的信,信中说:“我衷心感谢你和子宏先生,因为你们帮助我们离开练塘,进入商务印书馆,在那里使我有可能走向革命的方向。”1951年12月初,陈云因公到上海,在返京前一天,他邀请张行恭、张子宏、张子孚三兄弟到他的住处畅叙别情。后来,陈云多次到上海,只要有空,他总要到四川北路张行恭住所看望。一次,陈云邀请张行恭和张行恭的大女婿、土木工程专家张佐周等人到兴国路招待所一起吃饭。席间,陈云追忆了他在青浦颜安小学读书时的情景,特别强调张老师除了传授课本知识以外,还把新思想传授给了学生们。最后,陈云郑重其事地拉着张老师的手,深情地说:“没有您先生,就没有我今天。”

陈云的女儿回忆说:父亲在临终前的两三个月,发着烧躺在病床上,那会儿他的气管已经切开了。有天晚上快十点了,我正要走,他说把那个塞子给塞上,他要给我说几句话。他说,如果没有到上海,没有当工人,没有到商务印书馆,就没有机会接触共产党。“从青浦到上海,这是我人生中间,非常重要的一段,这步迈出去以后,才有机会接触到共产党,才有这一生。” 陈云的肺腑之言,再次突显了张老师在他人生转折之时的特殊意义。

不忘乡亲共难之恩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陈云被迫离开商务印书馆,但仍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担任中共沪中区区委委员。当中共江苏省委按照八七会议确定的方针,动员在上海的共产党员到外县去发动农民组织秋收暴动时,陈云立刻报名,到练塘去组织农民运动。为了不引起敌人注意,陈云取道浙江嘉善西塘镇,找到颜安小学同窗好友、在源源绸布店学生意的高庭梁,在其帮助下才回到了练塘。此后,陈云还通过他联络组织过几次会议。

在青浦县组织农民运动期间,陈云又得到了小蒸镇名医陆少泉的大力支持。陆少泉,原籍江苏常州,后在小蒸行医并入赘陆家,非常同情革命。他不仅在小蒸、枫泾农民暴动中慷慨解囊,还主动把自己的独子陆铨生送进革命队伍中,与陈云、吴志喜等人一起并肩战斗。在这期间,陈云还曾得到同班同学冯学勤等人的鼎力相助。

但是,小蒸、枫泾暴动最终遭到严重挫折,吴志喜、陆龙飞牺牲,小蒸、枫泾等地的共产党员和农会会员大批被捕,陈云等人被松江县政府“悬赏通缉”。陈云考虑到自己在上海熟人太多,容易被人发现,就同舅父母商量到嘉善县魏塘镇李桂卿家避居。

正是在这些乡亲们的帮助下,陈云巧妙而安全地度过了那段白色恐怖时期,并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对于乡亲们的共难之恩,陈云从来都不曾忘记。1949年6月19日,陈云在回复陆铨生的儿子陆恺悌的信中这样写到:“你祖父和祖母是最使我感动不忘的。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之后,我与你父亲和吴志喜同志在小蒸进行农民运动时就住在吃在你们家里。失败后,你们全家逃到上海,仍旧是你祖父行医来维持这么多人的生活,我们仍吃在你们家。你祖父是很有气节的,他深信革命会胜利,处在困难之中毫无怨言和后悔,真正难得。”1950年5月7日,陈云致信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的谭震林,提到1928年他曾在浙江嘉善一个名叫李桂卿的农民家开展秘密斗争的经历。

解放全国的目标实现了,但是这仅仅是改造社会的第一步,全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仍旧很低。对此,陈云是非常清醒的。所以,他在挑起管好全国人民的吃穿住用等生活问题的重担外,力所能及地资助这些乡亲们克服生活困难。

他资助陆恺悌实现了求学愿望,并把他接到北京住在自己家中;他定期地给冯学勤家、李桂卿家、高廷梁家寄钱,一直到他们能自己克服困难为止,有的寄一年,有的寄多年。20世纪80年代,陈云还曾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1000元钱以帮助高家维修房屋。陈云的小儿子陈方曾这样说道:“父亲的工资接济了很多人,使我们家的生活很拮据了。”

陈云不忘乡亲共难之恩的品质,根植于他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深切关注和对功劳的清醒认识。所有这些都诠释了他的那句名言:“一个人最愉快的事,就是参加革命,为人民的利益而斗争。”

感谢毛泽东指导之恩

毛泽东年长陈云12岁,从中央苏区相识开始,两人共事交往长达40多年。他们相交、相知的过程正是陈云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陈云从毛泽东身上学到很多优秀品质。陈云曾回忆说,他进入中央苏区以后,最为服膺的就是毛泽东推行的调查研究。随着交往的深入,毛泽东对陈云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遵义会议后,陈云奉命到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报告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期间,曾到列宁学校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并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和思索。那时候,他经常思考人为什么会犯错误这样一个问题:党内的一些领导人像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都是有学问的人,为什么还会犯错误?他联系自己的经历思考:过去自己也犯过错误,犯错误的重要原因是否是因为经验少呢?对这些问题,陈云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抗战爆发后,陈云回到延安,曾三次就怎样才能少犯错误或者不犯大的错误这些问题向毛泽东请教。第一次是谈到一个干部犯错误的原因时,毛泽东指出首先是在于思想方法的片面性,首次向陈云提出学习哲学的重要性。第二次是在讲张国焘的问题时,毛泽东重申了思想片面性是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再次建议陈云学习哲学。第三次是讲要学习哲学时,毛泽东又提到了思想片面的危害性。这三次谈话加深了陈云对学习哲学思想重要性的认识。陈云后来多次说过:正是在毛主席那些谈话的启发下,他才利用在延安相对安静的环境,开始系统地学习哲学理论。

按照毛泽东的指点,陈云将很多时间用来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从中学习处理中国革命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还参加了中共中央组织的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会,担任研究会副组长,在组长毛泽东的带领下学习和研究孔子、庄子、荀子、墨子等人的哲学思想。同时,陈云在中组部内部也成立了学习小组,并担任组长,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哲学经典原著。学习期间,毛泽东曾派他的哲学秘书来定期辅导。每次专家来讲课,陈云都积极听讲,并且认真地做笔记。由于组织有序、持之以恒、学习认真,陈云领导的学习小组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在此期间,陈云还自学了苏联经济学家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斯大林的《列宁主义概论》等书。

后来陈云回忆说:“我到延安后,毛主席让我学哲学,还给我派了教员,我认真地学了三遍。那几年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在延安学习前,我的讲话、文章缺少辩证法;学习后,讲话写文章就不一样了,就有辩证法了。”他着重谈了通过学习才认识的问题:“过去我们犯错误,主要是因为不根据客观实际办事,主观与客观相脱离。当然,犯错误的人,也不是对实际情况一点都不了解,只是他们了解的情况是片面的,不是全面的,而片面的情况就不是真正的实际。”

陈云在工作中一向比较注重实际,但经过学习哲学,这种认识就更自觉更全面了。当年在延安中组部陈云身边工作过的王鹤寿后来回忆说:“在以后的几十年和他谈工作或随意闲聊中,他经常提起毛主席提示他学哲学的事,并说在延安那一段学习,得益很大。” 1981年,在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发表意见时,陈云再次强调:“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胜利,毛泽东同志的一个无可比拟的功绩,是培养了一代人,包括我们在内的以及‘三八式的一大批干部。现在这些人在全国各个岗位上都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对于毛泽东的指导和培养,陈云的感触是深切的,感恩是真诚的。

猜你喜欢
文光陈云张老师
郭文光
郭文光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张老师喝茶
丰收的喜悦
琴书和鸣——记2015吴文光“琴心”系列艺术活动展演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Gai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resurfacing hip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metal-on-metal bigfemo-ral-head tot ip 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