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课教学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2013-04-29 05:23:22曾文军
广西教育·C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体育课大学生

【摘 要】体育课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大学生体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三观”等方面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体育课 大学生 心理健

康水平 提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51-03

心理健康是21世纪的主题之一,接受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保持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大学生的深切渴求。实践证明,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大学生,一般都能够更自觉和有效地调节自我心理进行心理保健。但因种种因素制约,在心理健康课程尚未成为每一个大学生必修课的现实状况下,高校课程结合自身特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并因材施教,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特别重要。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体育课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但同时它又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体育课本身亦肩负着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本文拟探讨以体育课教学为平台,发挥体育课特有的优势,从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从提高体质方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一方面,身体健康影响心理健康。身体无疾病,机体活动正常,内分泌平衡,更易使人生活愉快,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反之,身体虚弱,体质欠佳,经常患病,必然会引起心理或行为变化,使人生活中承受更多的烦恼甚至痛苦,降低学习、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影响身体健康。心理状态良好,就会食欲旺盛、精力充沛,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以引发一系列劣性生理机能的改变,进而导致便秘、失眠、消化不良、心率失常、月经失调等症状。体育课是直接育体的课程,在高校所有课程中,它是了解和掌握学生身体健康最直接的途径,也是通过促进身体健康进而推动心理健康最有效的课程。体育教师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大学生体质,进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身心关系、强化锻炼意识

一般来说,大学生都能感受到身心健康紧密相连,但大多数人却无法准确道出二者具体的关系。认识是行动的指南,认识上的不足是导致大学生群体对参加体育课和增强体育锻炼的集体忽视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身心关系、强化锻炼意识。

首先,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利用各种有利时机,从理论上向学生讲清身心健康的关系,例如: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体育爱好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体育运动爱好者。其中从事集体运动项目的体育爱好者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从事个人项目的体育爱好者。以此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二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其次,每个人每一天都会因为各种原因或多或少地受到不良情绪的干扰。不良情绪是一种负能量,它不仅损害身体的健康,而且降低学习、工作的效率。祛除不良情绪的方式很多,其中体育锻炼无疑是一种既科学经济又简易有效的方法。在医学界和心理学界,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公认的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体育运动能促进大学生身体发育,为其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还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但是,科学的锻炼才能获得最大的心理效应,只有上好体育课,科学地指导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对心理健康积极促进的作用。此外,大学生迷恋网络、沉迷游戏、借烟酒解愁等是消除不良情绪的具有危害性的方法,大学生只有及时地采取体育锻炼等有效的方法宣泄或转移不良情绪,才能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保持自身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锻炼意识。

(二)掌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的工作。教育部等多部委在2000年印发《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实施方案》,在2004年发布《关于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结果和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从2000年开始会同有关部委每5年对中国公民进行一次体质健康监测。按照文件规定,体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并且自2007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每两年组织一次对各地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情况的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实际上,我国高等院校每年都根据要求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而且按照要求录入和上报数据,同时接受上级教育行政机关的专项检查。

在国家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各高校应掌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努力做好大学生体质测试工作。主要可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一是高度重视体测工作。各高校领导及体育课教师应高度重视体测工作,要求自己也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完成该项工作,避免弄虚作假或者应付了事。二是了解体测工作功能。各高校每年测试后上报的数据最终进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按各种要求进行统计、分析、检索的功能,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在线查询和在线评估服务,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身体健康诊断,使学生既能够准确地了解自己体质健康状况,又能够查询到针对性较强的运动处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锻炼;该系统还可为各级政府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提供翔实的统计和分析数据,使之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及时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三是全面掌握体测数据。体测结束后,任课教师应通过测试数据,结合教学情况,充分了解自己授课班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避免过去将数据束之高阁的现象,充分利用体测数据的价值。

(三)因材施教提高大学生体质

教师直接掌握着学生体质测试数据,所以应该针对授课班级体质测试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还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科学的、实效性强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通过体育课亲身实践,大学生可以最直接地感受到,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锻炼身体,提高体质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从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般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教师难以通过目测作出判断,当然也不能强迫大学生采用量表进行较为准确的测试,更何况,学生本人一般也不愿主动向老师提及(除极少数心理健康状况差而导致严重影响学习、生活的学生外)。那么,体育课教师如何更直接、更简便、更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呢?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际关系能够直接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体育教师而言,这一科学规律既提供了分析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依据,也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对此,体育教师应注重三方面工作。

(一)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与高校其他任何课程相比,体育课具有极其开放、极富动态的课堂,学生在较为广阔而自由的空间里,其一言一行常常源于真情流露,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特别容易观察到,并对授课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大致准确的判断。例如,那些乐于亲近老师、与同学合作融洽,即使与师生产生矛盾冲突也很快冰释前嫌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至少在良好以上;那些与师生关系不冷不热,既不亲密也少冲突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一般;而那些独来独往沉默寡言,难以与师生合作,或者经常发生言语甚至肢体冲突的,冲突之后明显长时间不言不语、郁郁寡欢或是耿耿于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一般不佳。

(二)帮助学生认识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时机,将这一心理学规律告知学生,使学生懂得运用这一知识判断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况,并且掌握这一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活动中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增加共同语言,促进心灵的沟通,既使自己有机会了解别人,也使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从而帮助自己获得可靠的社会支持系统。独处只会使自己更加孤独心理更不健康。

(三)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

在轻松、愉快、活泼的体育课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那些个性突出、自我意识较强、与人格格不入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个性导致无法与他人团结协作。体育锻炼能发展人的个性,而体育课又是特别强调合作意识的课程,在游戏、比赛、练习中,教师可以发动那些活泼、开朗、热心的学生带动和帮助那些内向、沉默的“惰性气体”,同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特征,进而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使其心理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例如,篮球、排球、足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能够督促那些孤独、怪僻、不合群,不惯于或者难于与同伴交往的人逐步适应与他人的交往和交流,培养友爱、互助的集体荣誉感;游泳、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项目,可以使那些平日腼腆、胆怯的学生不断地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害怕、恐惧等各种胆怯心理;乒乓球、网球、羽毛球,以及跨栏、跳高、跳远等项目,可以使那些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学生逐渐克服或摆脱犹豫、徘徊的心态;慢跑、长距离步行、游泳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能帮助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可以使遇事过分紧张,容易发挥失常的大学生在形势多变、紧张激烈的危机中学会冷静沉着和发挥自身优势。

三、从树立正确的“三观”方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实际上,在所有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中,最根本和最有效及最持久的方法就是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三观”恰恰是大学生最感抽象的内容,也是许多教育工作者未能真正掌握的知识。但毋庸置疑的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同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直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程式、规范,能够使同学们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转逆境为顺境,化阻力为动力。因此,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信心,并产生悦纳自我的价值情感体验,在积极进取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获得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

高校各类课程中,体育课是学生普遍接受、逃课率较低的课程,体育课教师如果能够抓住教学契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于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无疑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当然,要求体育课教师系统、完整地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确较为勉强。但是,在“三观”中,由于人生观居于核心的位置,教师能利用时机使学生明确正确人生观的内容也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正确的人生观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高尚的人生目的,为人民服务(通俗地说就是为他人着想),大学生为他人着想,做人有动力做事有冲劲、心中坦荡心理更健康、更利于养成约束自我的习惯更容易取得学业和事业的成功。其二,认真、务实、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认真即明确自己目标并且承担自己的责任,务实即从自己实际出发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进而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目标,乐观就是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困难中看到希望,进取就是有勇于挑战困难的冲劲,解决人生中的矛盾和问题。其三,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因为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所以应树立“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这一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虽然体育课教师无需承担思政教育这一专门的职责,但是大学阶段却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观念、行为可塑性极强的时期,更是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体育课教师能认真发掘学科中所蕴涵的健全的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那将是学生受益,教师受益的事。

【参考文献】

[1]任长顺.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

[2]张烁.全国学生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下降[N].人民日报,2012-04-21

[3]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2013年度项目(2013JGB420)

【作者简介】曾文军(1969- ),男,湖南湘潭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体育课大学生
体育课上的“炎锡秀”
体育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快乐的体育课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师友(2015年3期)2015-12-22 11:04:16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