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四朝美瓷

2013-04-29 05:04古方
艺术品鉴 2013年8期
关键词:刻花汝窑青釉

古方

辽、宋、西夏、金

(916 ~ 1279年)

宋代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陶瓷史上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在民窑发展的基础上,朝廷也在南北各地设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名曰“官窑”。汝、官、哥、定、钧窑等名窑瓷器备受后人推崇。色如天青的汝窑青瓷、釉质如玉的官窑青瓷、“巧用缺陷”的哥窑青瓷、印花精美的定窑白瓷、釉色绚烂的钧窑瓷器、刻花犀利的耀州窑青瓷、千峰翠色般的越窑秘色瓷、胜似美玉的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窑青白瓷、朴实无华的耀州窑白釉剔划花瓷及变幻莫测的建窑结晶釉瓷等,集中体现了宋代瓷器的烧造水平。

北方地区辽、金、西夏的陶瓷,既受中原陶瓷工艺影响,又独具各民族风格,堪称历史上中华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生动体现。

宋、金时期南北各地还形成一些工艺技法、装饰风格相类似的瓷窑体系,如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钧窑系等;南方地区的越窑系、龙泉窑系、建窑系、景德镇窑系等。窑系的形成是制瓷原料的自然分布和名窑产品的影响所致。

三彩刻花鹭莲纹盘

辽∕高3.1厘米 口径12.2厘米 足径7.5厘米

盘口呈九瓣菱花形,折沿,浅壁,圈足。盘心坦平。盘内三彩釉下有刻划的鹭鸶莲花纹。其做法是先用锥子在胎上划出图案线条,经素烧以后,施以绿釉,再在莲叶上涂葡萄紫色釉、鹭鸶与莲花上涂黄色釉。此盘暗划线条流畅自然,以氧化铅(PbO)为助熔剂的低温黄、绿、紫色釉搭配协调,特别是所用葡萄紫色釉在已发现的元代以前的低温釉陶上极少见,故此盘是研究我国低温釉彩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赤峰缸瓦窑白釉剔划花填酱彩牡丹纹尊

辽∕高39.5厘米 口径19.8厘米 足径15.8厘米

罐圆唇外卷,短颈,丰肩,鼓腹,浅圈足。胎体粗重而坚硬,施有白色化妆土,外罩透明釉。肩部两道弦纹之间划刻水波纹,腹部以刻划、剔地填酱彩技法装饰缠枝牡丹纹,牡丹花、叶均篦划筋脉。

此罐形体饱满端庄,因形似石榴,故又名石榴尊。尊上所装饰的牡丹花是契丹民族所喜爱的花卉,装饰技法纯朴豪放,富有民族特色。因在内蒙古赤峰市缸瓦窑遗址曾发现这类罐的标本,因而得知这件尊是缸瓦窑产品。

汝窑淡天青釉三足樽

宋∕高12.9厘米 口径18厘米 足径16.4厘米

樽造型模仿汉代铜樽式样。直口,筒形腹,平底,口、足径度相若。外壁近口沿处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中部凸起弦纹三道。底下承以三个兽足形足。外底有5个芝麻大小的支钉痕。内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滋润,开细碎冰裂纹。

汝窑三足樽堪称汝窑瓷器中的名品,传世仅有两件,除此件以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还收藏一件,但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一件釉质更为精美。

汝窑系宋代五大名窑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物工作者对古窑址的调查、发掘证明,汝窑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因宝丰在宋代隶属汝州管辖,故名汝窑。汝窑青瓷的特点可以归纳为:胎体较薄,胎呈香灰色。釉层较薄,釉的基本色调是淡天青色。器物多施釉裹足,采用支钉支烧,器物外底留有芝麻粒大小的支钉痕。釉面多有开片,特别是层层相叠的冰裂纹,自然天成,妙趣横生。汝窑青瓷工艺考究,以釉质取胜,不过分追求人工附加装饰,颇能体现宋人所提倡的清淡含蓄之美感。在北宋众多青瓷窑中,汝窑青瓷被作为宫廷用瓷,当与崇信道教的皇帝宋徽宗赵佶(1082 ~ 1135年,1100 ~ 1125年在位)的审美趣味有密切关系。

汝窑淡天青釉圆洗

宋∕高3.3厘米 口径13厘米 足径8.9厘米

洗敞口,弧腹,圈足微外撇。通体满施淡天青色釉,釉质莹润,釉面开细碎片纹。因采用“裹足支烧”工艺,致使外底留有三个细小支钉痕。外底还署有镌刻的“乙”字。

外底所刻“乙”字,当系此洗入藏清代宫廷后所刻。精于鉴古的乾隆皇帝曾将自己所喜爱的古董划分等级,一些器物上留下了当时镌刻的“甲”、“乙”、“丙”等标记。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窑淡天青釉洗之外底见有镌刻“甲”、“丙”者。

宋代汝窑瓷器所施淡天青色釉给人视觉带来的是清淡含蓄之美感。文献记载汝窑瓷器用玛瑙末入釉,其实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因此,玛瑙的加入对釉的性质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只能说明当时烧造宫廷用瓷不惜工本。“冰裂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是鉴别真赝汝窑瓷器的重要依据。

官窑粉青釉圆洗

宋∕高6.6厘米 口径22.6厘米 足径19厘米

洗敞口,器身斜直,内底坦平,下承以矮宽圈足,圈足底边的接触面露胎无釉。通体内外施粉青色釉,釉质纯净莹澈。釉面上,金丝般的片纹纵横交织,片纹间闪现出层层冰裂纹,妙趣天成。

宋代官窑瓷器在装饰上追求的是釉面美观,既极少使用印、刻花技法装饰,亦无彩绘装饰,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进行简单装饰。而釉面开裂所产生的粼粼片纹,使官窑瓷器愈显高洁古雅。这件当时供宫廷使用的官窑圆洗,在造型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异常考究,特别是其釉色及釉面片纹,在宋代官窑瓷器中都堪称至精至美者。

此洗流传到清代乾隆时期,曾得到乾隆帝的青睐,乾隆帝在鉴赏之时,有感而发,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镌刻于洗之外底。诗曰:“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孟圆。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句末署“乾隆御制”。从诗文可知,乾隆皇帝认为这是一件宋代修内司官窑作品,而且感慨其虽然易碎,但历经六百年仍保存完好。 釉上的细碎裂纹犹如冰之裂纹,乾隆皇帝认为即使将这件官窑圆洗与玉壶放在一起也毫不逊色。查《清高宗御制诗集》可知。此诗作于乾隆癸丑,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官窑粉青釉瓶

宋∕高34.5厘米 口径9.9厘米 足径14厘米

瓶直口,口以下至腹渐广,长颈,垂腹,圈足。口沿下凸起弦纹一道。通体施粉青色釉,釉层肥腴,美若古玉,釉面开大小不一的冰裂纹。因在窑内焙烧至高温时,釉层熔融垂流,口沿处釉层变薄,显现出的胎骨呈铁黑色,故宋代官窑瓷器素有“紫口铁足”之美称。

此瓶系仿春秋时代铜壶式样烧造而成,造型古朴。釉面粼粼如波的冰裂纹,使单调的釉面产生韵律美,自然天成,引人入胜。此件官窑大瓶虽历经近千年,流传至今,仍保存基本完好,实属不易,堪称传世宋代官窑瓷器中难得一见的大器。

哥窑青釉鱼耳炉

宋∕高9厘米 口径11.8厘米 足径9.6厘米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形体,腹部两侧对称置鱼形耳。底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灰青色釉,釉面开片,铁黑色纹路和金黄色纹路交织如网,俗称“金丝铁线”,是素净的釉面产生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烧钉痕,并镌刻乾隆皇帝御制诗:“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句末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乾隆丙申”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鱼耳炉因两侧置鱼形耳且可用来焚香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不及原作之风韵。

哥窑青釉弦纹瓶

宋∕高20.1厘米 口径6.4厘米 足径9.7厘米

瓶撇口,细长颈,扁圆腹,圈足。颈部凸起弦纹三道,肩部凸起弦纹一道。通体及圈足内均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片,铁黑色纹路和金黄色纹路交织如网,分割釉面。

此瓶造型规整,形体各部分比例适度,给人以纯朴自然之美感。因在目前已知的宋代哥窑瓷器中,此种式样的瓶仅此一件,故弥足珍贵。

定窑白釉刻花缠枝莲纹梅瓶

宋∕高37.1厘米 口径4.7厘米 足径7.8厘米

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近足处微外撇,圈足。俗称“梅瓶”。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黄,柔和悦目。通体釉下刻划花装饰。肩部刻划菊瓣纹,腹部刻划缠枝莲纹,胫部刻划仰蕉叶纹。图案线条流畅,显示出定窑工匠娴熟的刻划花技法。

传世及出土的定窑瓷器以盘、碗最为多见,瓶类器较少见,白釉刻花梅瓶存世不多,见诸报道的除了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以外,台北故宫博物院及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各收藏一件。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宋∕高15.8厘米 口径22.8厘米 足径11.5厘米

花盆呈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边起棱,深腹,圈足。内外施釉。盆内釉呈天蓝色,外壁釉呈玫瑰紫色。

外底涂抹酱黄色釉,有5个圆形渗水孔,隙地刻有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七”,并有清代乾隆时内务府造办处玉作匠师所镌刻楷体“建福宫”横排、“竹石假山用”竖列款识。

钧窑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钧台与八卦洞附近,钧窑因“钧台”而得名。钧窑的设置与宋徽宗有密切关系,北宋晚期,宋徽宗为了装点位于开封城东北隅的皇家园林“寿山艮岳”,曾在江南设“应奉局”大肆搜刮奇花异草、怪石树木,通过“花石纲”运往开封。为此,需要大量用来制作盆景的花盆。而当时禹县窑所创烧的天蓝釉、铜红窑变釉瓷器,光怪陆离,绚丽异常,最适合用于制作花盆,因此被宋徽宗相中,于是就在此设窑,专门为皇家烧造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陈设用瓷。这类瓷器的釉色有天蓝、玫瑰紫、丁香紫、海棠红等。其外底或足内墙多刻划从“一”到“十”的汉字中的一个,数目字越大,器物的尺寸越小。同样型号的花盆与花盆托配套使用。

龙泉窑青釉弦纹瓶

宋∕高31厘米 口径10.4厘米 足径11.3厘米

瓶洗口内敛,细长颈,斜肩,扁圆腹,圈足。通体凸出弦纹七道。胎体洁白。里外满釉,圈足内亦施釉。釉面开片,釉色粉青,温润如天然美玉。足底胎、釉交接处泛火石红色。器身弦纹凸起处的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垂流变薄,隐露白色胎骨,更加衬托出青釉之美。

此瓶形体端庄挺拔,装饰简练,堪称宋代龙泉窑青瓷中质量上乘之作。

龙泉窑青釉凤耳瓶

宋∕高17.5厘米 口径5.7厘米 足径6.3厘米

瓶盘口,细长颈,折肩,筒形腹,圈足。颈部两侧各置一凤耳。灰白色胎,通体施青釉,釉面开片纹,釉色美若青梅。

南宋时龙泉窑工匠为使青瓷釉的质感更美,发明了石灰碱釉,这种釉不同于以往光亮透明的石灰釉,而是呈温润失透状。窑工们通过多次上釉来增加釉层的厚度,烧成后釉色呈现堪与天然古玉相媲美的粉青、梅子青等色,将我国青釉瓷的烧成技术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在厚釉失透的情况下,北宋龙泉青瓷上盛行的刻、划花装饰已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堆塑和浮雕技法。

凤耳瓶是南宋龙泉青瓷中的名品,传世不少,说明这种器型当时深受人们喜爱。

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瓶

宋∕高19.9厘米 口径6.9厘米 足径7.8厘米

瓶小口,平出沿,短颈,丰肩,鼓腹,腹以下渐收敛,近足处微外撇,浅圈足。通体施青釉,釉下刻划花装饰。肩部有三道凸弦纹,腹部为缠枝牡丹纹,胫部为双重仰莲瓣纹,近足处有两道阴刻弦纹。宋代耀州窑以烧造刻花青花瓷而著称于世,其刻花水平居宋代各窑之冠,具有下刀深、刀锋犀利洒脱、线条刚劲、纹样丰富、画面充盈、花纹雄健的艺术风格。这件青釉刻花瓶堪称宋代耀州窑刻花青瓷的代表作。

2006年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三里镇乡五里头村的北宋名臣吕氏四兄弟(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和吕大临)家族墓被盗,破案后,在追缴的被盗物品中,有一件耀州窑青釉刻花瓶,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作品造型、纹饰、大小、釉色等基本一致。根据一同出土文物的铭文及墨书题记推测,被盗墓葬的下葬年代应在政和(1111 ~ 1117年)年间,这对于进一步判定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瓶的具体年代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建窑黑釉兔毫纹盏

宋∕高6厘米 口径12厘米 足径4厘米

碗撇口,口沿下凹进一周,深弧壁,小圈足。内外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垂流至近底处聚集成泪滴状。口沿处釉层因在窑内烧成至高温熔融状态下时垂流变薄而呈酱褐色。釉面析出豪状氧化铁(Fe2O3)结晶纹,俗称“兔毫纹”。

宋、金、元时期我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瓷窑都曾大量烧造黑釉茶盏,这与当时流行的斗茶习俗有密切关系。其中以位于今福建省建阳县的建窑所烧造的黑釉曜变、黑釉鹧鸪斑及黑釉兔毫纹茶盏最为著名,受到一些宋代文人品评和赞美。如黄庭坚《满庭芳》:“纤纤捧,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蔡襄《茶录》:“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蔡襄《试茶》:“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

磁窑堡窑黑釉剔划花开光折枝牡丹纹梅瓶

西夏∕高38厘米 口径5厘米 足径10厘米

梅瓶小口出沿,短颈,平出肩,长圆腹,圈足。胎体呈黄褐色,质地较粗糙。外壁施黑釉,腹部花形开光内剔划折枝牡丹,开光以外的隙地上刻划海水纹。剔划技法娴熟潇洒,给人以淳朴自然之美感。

将这件梅瓶与调查、发掘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磁窑堡窑遗址所获得的标本进行对比,可以断定它是西夏磁窑堡窑产品。磁窑堡窑所产瓷器品种有白釉、黑釉、酱色釉、茶叶末釉、白釉剔划花、黑釉剔划花等。特别是该窑所产白釉、黑釉剔划花瓷器,折枝花多装饰在开光内,开光以外的隙地上刻划海水纹,堪称该窑剔划花装饰的一个显著特点。

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

金∕高46.8厘米 口径4厘米 足径10.3厘米

瓶小口出沿,短颈,溜肩,瘦长腹,近底处微外撇,圈足。因胎体含杂质较多,故施有洁白的化妆土。通体以釉下黑彩装饰。肩部以单线勾绘莲花瓣纹,腹部有主、次两层纹饰,主要纹饰为花卉纹,次要纹饰为卷草纹,胫部为粗细相间的弦纹。

白地黑花瓷器是宋、金、元时期磁州窑系最具代表性的瓷器品种,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其纹饰均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山水、花鸟、人物、动物以及诗词、曲赋、对联、警句等,内容异常丰富。在装饰风格方面,其绘画技法娴熟,图案线条流畅,给人以粗犷豪放之美感。金代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以其修长的形体、漆黑的花纹与洁白的地子形成强烈对比而受到人们喜爱,因这种梅瓶上有书写“清沽美酒”、“醉乡酒海”辞句者,由此可知该器物属于酒瓶。

猜你喜欢
刻花汝窑青釉
浅谈青瓷刻花装饰艺术的现代表现形式与图案创新
西夏黑釉剔刻花瓷与宋元黑釉剔刻花瓷的对比研究*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汝窑为魁 天青如玉
知足(竹)常乐
“仿汝釉”与“汝窑”的差异所在
耀州瓷刻花装饰手法与创新
浅谈毡包青釉
浴火涅槃釉色凝 妙手幻形刻花魅
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