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深化改革的方法论和路径选择

2013-04-29 04:33陈建伟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3年8期

陈建伟

摘 要: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改革深化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论作指导。应尊重现实中各类约束条件的制约,承认国情的特殊性,在微观层面坚持渐进式改革,在宏观层面坚持一揽子改革,二者相结合,保证改革的稳中求变和协调推进。

关键词:改革方法论 渐进式改革 一揽子改革

近来,“深化改革”又一度成为社会舆论和学界的关注点。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例,国务院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已大刀阔斧展开,新一届领导层也释放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继续大幅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严控“三公消费”和公职人员编制等强劲信号,尊重市场和自由竞争、收缩政府和公权力的改革方向更加清晰;再以金融领域改革为例,无论是汇率利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跨境,还是金融监管改革、地方政府融资、债券市场发展,都已进入实质性论证阶段,每一步都将触及金融改革的要害,每一步也都将举足轻重、影响深远。改革已经到了必须攻坚克难、直面根本问题、不容绕路而行的地步。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屡创世界奇迹。在这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改革先从经济体制变革入手,走出了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可控的改革开放道路,使资源配置方式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打破了对激励、销售、流通、竞争、价格弹性及创新的束缚。这期间,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张明显得益于两大增量:一部分是纯粹的增量,即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另外一部分是存量中的有效增量,即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增量效益。这种“老树发新枝”的帕累托改进式改革,一直引导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历程。

如今,改革的增量突破阶段已逐渐见顶,新一轮深层次的体制变革呼之欲出。改革将步入一个更为艰巨、更加复杂的阶段:产权界定、破除垄断、重新定位政府职能,以寻求更为清晰而自由的体制环境。因此,之前许多暂不涉足的“深水区”、甚至“雷区”都有进一步改革的可能和必要,此轮深化改革必须迎难而上。“往何处去”的问题,也许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比目标设定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去”的问题,也就是必须首先解决改革的方法论问题。应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赢在方法论上的改革之路。

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是引导改革成功的关键要素。三十年的改革历程,已为下一步的深化改革储备了充足的经验、教训,扎根实际国情,认真梳理并加以肯定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论,是开启下一轮体制改革的第一步。

1、微观层面:渐进式改革,稳中求变

“摸着石头过河”,是在改革初期、市场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提出的改革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允许试错、鼓励探索的前行方式。正是在这种摸索中,中国走出了一条渐进式改革发展道路。受历史条件影响,中国现代化的历程较之发达国家、地区被大大压缩,三步并作两步走,管理经验明显不足,加之国土面积庞大、区域差异较大、国情复杂多变,直接照搬照抄国外已有经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的“水土不服”,而渐进式改革则有力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个别地区、个别行业、个别领域先行先试,再将成功经验逐一推广,保障了政策的可靠性和正确性。事实上,中央宽大的指导方针、各地分散化的试验和相互间潜在的竞争,也正是30年来推动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的政治因素。渐进式改革的方法,无疑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国情的、必须继续坚持的、正确的方法论。

与此同时,必须明确地反对搞激进式改革,必须坚持稳中求变。改革越到深水区,触及的利益群体越多,不同的声音和意见也就越强烈,而此时激进式改革就越有市场。更有舆论认为,当前“改革和革命在赛跑”。而摆在国人面前的是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2012年中国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二,而人均GDP仅为世界第89名,距离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做大蛋糕”的时代使命仍然需要毫不动摇,而稳定的发展环境则是继续改革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改革的节奏把控不好,极易造成社会动荡,影响发展稳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蛋糕分配不均这一日益恶化的现实,缩小收入差距本身就是保障稳定的必要条件,这一任务须贯穿改革始终。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有提上日程、切实推进的必要,但措施宜稳、节奏宜缓,而不宜单刀直入、操之过急。

2、宏观层面:一揽子改革,协调推进

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工程,单一地推进某项改革举措只能注定是不彻底的改革。出现这类问题的实例不胜枚举:提振股市、扫除资本市场流弊,不仅需要解决一股独大、公司治理结构等内部问题,还需解决发审、保荐制度存在的弊端,解决外部监管不当的问题;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在强化金融机构风险管控和现代化治理结构的同时,实现汇率利率市场化、稳步开放资本项目、允许民资公平竞争等则更显重要;备受关注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同样如此,不解决财政约束和户籍二元分化两大难题,社保体系构建只能达到现在这种不平等、不彻底、不稳定的程度,很难继续深化。凡此种种,预示着新一轮的深化改革必定涉及面广、牵连利益多、协调困难,这也正是当前改革举步维艰的棘手之处。因此,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协调推进一揽子改革举措,打好组合拳,已是必然选择。

笔者认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前行方向主要有:实体经济领域,亟需减少行政干预,尤其要尽快打破行业垄断,允许和引导民资进入传统垄断行业,实现这些行业的“老树发新枝”;金融体制方面,加快汇率利率市场化步伐,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规范监管机构职能,使其专注“监管”而少涉“审批”;财税体制方面,深化“营改增”结构性税制改革,适时提高个税起征点、降低企业所得税率、扩大中小微型企业减免税费范围势在必行,同时有必要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成比例,使地方的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由现在实际上的“财政联邦主义”走向进一步扩大地方施政空间的“经济联邦主义”;社会改革领域,放松户籍管制,逐渐弥合城乡二元差异,引导剩余人口红利释放,同时刺激城镇化水平、有效扩大内需。总而言之,消除各种不合理的体制压抑,规范和界定政府施政边界,释放被束缚的社会活力,必须贯穿改革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