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梯度式升级研究

2013-04-29 04:15:06陈文涛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京津冀升级

陈文涛

摘 要: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未来一段时期,正是我国大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东部率先发展的三大引擎之一,肩负着探索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战略使命。其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光明。本文在对京津冀产业发展升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京津冀产业的各自优势和劣势,对三个区域产业进行梯度式的升级提供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京津冀 产业结构 升级 发展

京津冀地区同屬一个经济区,地缘、人缘、业缘具有天然联系, 在产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行政区划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区域合作意识不强。在全球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面对当前国内外的竞争压力,如何推动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世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纵观全球经济的发展历程,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由农业向工业再向服务业依次发展、层层推进的阶段,由初期粗放式增长,能源消耗巨大,过度依赖资源、出口等,逐步随着增长方式转变到可持续的增长轨迹。

根据许多发达国家、新型工业国家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以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工业有一定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地位微乎其微 ②第二阶段,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有较大发展,并取得主导地位,工业重心从轻工业逐步转向基础工业,第三产业也有所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比较小 ③第三阶段,第二产业仍居主导地位,工业重心由基础工业向精密加工制造业转变,第三产业逐步上升,知识化、信息化、技术化产业发展速度加剧 ④第四阶段,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信息产业增长加快 ⑤第五阶段,信息产业占据绝对支配地位,产业知识化成主要特征。产业结构的演变就是沿着这样一个发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进而走向高度现代化的。虽然各个国家几乎都得经历这样五个阶段,但是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借鉴、学习、购买等手段来调整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进而缩短发展的时间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现在正处于第二到第三阶段,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有很大的空间,战略任务也刻不容缓。

二、 京津冀产业结构的总体现状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三大引擎之一,承载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国家战略使命。从三次产业来看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相对于2010年各产业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北京第二产业从24.1%下降到23.1%,第三产业上升一个百分点。天津的产业结构几乎没有变化。河北的第一产业从12.6%下降到11.9%,第二产业上升了一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有所下降,从34.9%下降到34.6%,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

与长三角16城市(上海、杭州、宁波、湖州、嘉兴、台州、舟山、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无锡、苏州和南通),珠三角9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东莞和中山),京津冀10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沧州、廊坊、秦皇岛、张家口和承德)经济增长较快,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8万亿元,超过珠三角9城市的2.5万亿元,在三大城市圈中上升至第二位,2009年,京津冀10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优势与珠三角扩大到1385.6亿元,“十二五”头三年优势进一步拉大。从三次产业构成来看,三大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表现出的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特征也十分明显:由于珠三角发展最早,其第一产业比例和规模都非常小,第二产业区别构成比例区别不大,三个地区以工业为主的生产仍然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是地区经济的主要驱动力,第三产业份额占有重要比例的产业高级化和平衡化趋势在珠三角体现得最为明显,但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严重不平衡,还需要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的地区间构成。

三、 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京津冀三地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等各方面,还通过对比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层次和发展规划等各方面可以看出,推进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合作、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不仅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感,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

京津冀产业不仅包括模式和结构的转型升级,作为一个区域空间,它还包括三地区在产业上的扩散、集聚与整合,产业链在在区域范围内的对接和分工等。京津冀产业存在较大差距,以新兴产业为基础,完全有可能在区域内形成拥有基础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错位竞争,合作发展的新型化产业分工格局。

北京是我国技术、人力资本最充裕的地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云集,科技投入和成果远远高于国内的其他地区,其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升级,因此,对周边地区的技术和人力资本外溢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天津的制造业在总体规模和技术密集度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由于跟北京交通方便,制造业产品对北京的供给也十分便利,而其港口对北京地区高端精密产品的出口也是一大优势。河北省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具有很多优势,它具有明显的低价商务成本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工业也具有一定的基础,在构建区域产业链、提供资源和配套产品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承接京津的外迁企业,与京津地区可以形成产业互补关系。三地若能形成良性互动,定能产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共赢局面。

四、 促进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

① 优化京津冀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感观面貌,也是区域吸引外部投资的软实力和生命线。因此,抓好投资环境的优化工作是利用外部资源进而促进产业升级的前提,也是当务之急。首先,在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上,京津冀要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共同下大力气治理像PM2.5、水污染等一些突出的环境问题,避免形成以邻为壑的局面,并对环保、低碳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大力表彰和宣传,对那些对自然环境有严重破坏的企业坚决不能审批。其次,在社会投资环境的优化上,要规范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最大限度地缩短办理时限,减少投资企业的不必要麻烦。同时对第三产业的行政审批可尽量放宽,从源头上调整产业结构。最后,协调三区域的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引导那些不能在京津投资的企业或损耗企业资金过大的项目在河北进行投资,以节省企业的地价成本和人力成本等各项开支。

② 明确定位,优势互补

北京应先发展高端产业,发挥产业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与天津、河北的产业合作与对接,将产业一体化的重点放在区域产业链的对接与分工上,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要对接,产业链中各环节要链接,充分利用北京高校集中、科技人才密集、创新能力强的特点,鼓励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天津、河北流动,密切加强技术合作,充分发挥技术和人才外溢效应。

天津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紧紧围绕滨海新区功能定位,加大研发投入,吸引北京的高端人才,借助北京中关村的技术优势,是天津成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通过引用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在飞机、高端石化产品、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等领域扩大优势,全力打造以低污染、高效能为特征的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天津还可利用北京国际交流活动频繁的特点,承接更多的高水平、大规模展会,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不断壮大和发展旅游产业,增加服务性消费。

河北应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延长传统优势产业链,以重大项目建设支撑产业大发展,以提升产业集群优势优化区域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基础产业优势,利用先进实用技术扩大自己在钢铁、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吸引京津科技、资金和人力资源,利用轨道交通优势,向京津输送大量劳动力,同时促进河北在商贸旅游,承接服务外包,产业对接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实现三地资源共享,互惠共赢,为河北融于京津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京津冀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金桥(2020年12期)2020-04-13 05:51:14
回暖与升级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32
京津冀一化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4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中国卫生(2014年7期)2014-11-10 02:33:00
产业结构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29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法人(2014年4期)2014-02-27 10:43:22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