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失德”现象成因的浅析

2013-04-29 00:43李畅刘荣
大观周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失德成因教师

李畅 刘荣

摘要:教师的榜样力量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近几年发生的“教师失德”现象将教师道德推到社会舆论的中心。本文浅析了“教师失德”的成因,希望在对教师“道德松绑”的同时制定合理规范的教师道德标准并加强监督。

关键词:教师 失德 成因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应该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引导性,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其具备的道德品质也会对学生会起到代代相传的复制作用,教师的榜样力量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从2008年的范跑跑事件,到高校教师学术造假,幼儿园虐童事件和校长开房事件等等,公众的焦点一次又一次聚焦在教师这一群体上。一方面,他们仅仅只是个案,不能因此而否定整个教师队伍,而另一方面,他们作为教师队伍的缩影,或多或少也折射出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作为一个神圣的职业,在指责他们出现的问题时,也要探究导致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当然,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教师培养和认定标准不够规范

许多教师在作为师范生学习时,学科专业教学和教师技能培养一直是学校培养的重点,而“师德养成教育”却受到忽视。很多学校没有构建合理的师范生培养体系,没有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对师德的培养和渗透。因此学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师规范只有模糊的认知,没有明晰的标准和界定,从而难以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行为准则。

同时,教师的认定也有待规范,师范生一般毕业直接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而一些人只需要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考试并说课过关,就能够获得教师资格证,没有设定标准去考核和规范申请者的实际才能与为师能力。

二、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教师也承担着较严重的压力,从而导致教师热情退却,情绪衰竭,产生职业倦怠,有可能导致一些违背师德行为的产生。一般说来,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压力

作为教育者,首先,教师承担着基本的教学工作。课前,要制定教学计划和进行详尽的备课;课中,要完成教学任务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课后,要进行作业批改和教学总结反思等工作。同时,还要完成教务处下达的其他任务。其次,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目前,学校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还是学生的成绩,如何因材施教,达到教学目标也让教师备受压力。此外,随着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的改革,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快速更新,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知识创新需求的多元化,都对教师的知识学习、储备、加工能力,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的工作对象是特殊的、能动的、受到多重影响的人,其过程需要双向交流,长期而复杂。

2.组织压力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参与的机会很少,教师没有决策权,其利益保障处于被动状态。同时,教师的绩效考核没有明确的标准,薪酬回报不够公平。当教师持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而只能得到少许回报时,低成就感便会形成,职业倦怠也由此产生。

3.角色冲突

教师从事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肩负学校,社会和家庭三大重任,在学校和社会,扮演着知识传授者,道德教育者,心理辅导者和学生管理者等角色,在家庭,还要承担着赡养父母,教育子女等重任,多重身份标签和角色转化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为人师表”的准则往往让教师不得不将这些情绪隐藏,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产生心理负荷。

三、社会的评价标准不当和支持力度不够

教师应该是道德家吗?这个问题备受争论。在中国,教师是一个被神圣化的职业。人们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概括对教师的要求,对老师的个人道德水准有着极高的期待。自古以来,公众塑造和宣传的教師的完美形象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心为公,只求奉献不求索取”。 这种被拔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老师处于巨大的社会舆论和压力中。另外,人们往往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混为一谈,往往用高标准来要求教师。教育是全民的教育,因此似乎所有人都对教师有话语权和评判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关注和规范。即使私人空间的一些言行也可能被放大化或以高于常人的标准受到限制。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搜很难听从自己的喜怒哀乐做真性情的自己。所以很有必要给教师“道德松绑”。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教师首先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着。而在教育行业中,教师似乎更多是“工具”。社会一味关注学生,却鲜少关注教师群体。教育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而人们的习惯思维是教育等同于学校,等同于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社会将所有的责任都堆积在教师的肩上了。另外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也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而现在的教育模式大多只追求学生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教师队伍自身的发展,贬低了教师的自我价值、个性解放和生命自由。”

四、物质社会和不良价值观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的不断丰富,人们的价值取向在发生着改变。面对社会中金钱、物质、荣誉、利益、权利等一些不平等现象的影响,教师的价值观也会受到一定冲击,而且于此同时,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权威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种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和社会间的冲突,对教师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再加上自身承受的工作压力和社会舆论,如果没有良好的途径去调节心理负荷,可能会导致一些违背师德的现象发生。

教师“失德”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社会要对教师进行“道德松绑”并关注教师队伍的成长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规范和制定合理的标准并加强监督。不过“教师失德”现象不代表整个教师队伍道德水平的滑坡,我们要客观合理地看待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敏.“教师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辨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9(4):12-13.

[2]岳伟.教师的利益与教师的道德[J].教育评论,2009,2(6):36-38.

猜你喜欢
失德成因教师
最美教师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前教育体系中幼师“失德”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论当下影视作品中的失德现象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浅谈中小学教师失德行为
跨国企业“失德”的法律规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