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黎乡筑土陶

2013-04-29 00:44庄家会张楠
中华手工 2013年8期
关键词:制陶黎族陶器

庄家会 张楠

在海南岛中西部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有一片绵延数百公里的翠峰峻峦。烟笼雾锁似与世隔绝,生活于此的黎族同胞守护这方神秘的林海已有千年,他们称其为“霸王岭”。

霸王岭深处,至今依然保存有相对完好的黎族原始风貌:古朴的船形屋,甘甜的山兰米酒,还有黎锦绣出的一段段美丽传说。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淳朴的黎家人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泥条盘筑制陶技艺。“泥条盘筑”在制陶史上有着“活化石”之称。黎族只有语言,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于是这一件件古朴的土陶制品,就成了生活在海岛深处黎族人特有的文化史书。就像那动人的歌词所唱:“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穿越数千年的岁月风尘,如今我们走入霸王岭下的昌江石碌镇,寻回一段隐逸在黎家村落“千年的秘密”。

椰海花苑有人家

深入霸王岭地区,一路走来,一路尽是风景。时值早春,田野里嫩绿的禾苗煞是喜人,高大挺拔的木棉树正盛开着火红的花朵。昌化江两岸一个个村落小镇被不同的颜色装扮,最美莫过于早春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婆娑椰影下耕牛脖子上的铜铃叮当作响,这里是世外桃源保突村。脚步停留,除了欣赏黎乡风光,还要去拜访村里一位高龄阿婆,她就是原始泥条盘筑制陶技艺的传承人羊拜亮。

黎族人生性好客,在村口乘凉的黎族阿婆,听闻我们的来意,随即从家中取来土陶碗。这陶碗就是羊拜亮送给村民的。阿婆告诉我们,制陶曾是保突村女人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艺,母亲一辈的女人个个都会烧制陶器。用陶碗咂一口黎家人称为“biang”(黎族特有的发音)的浓汁米酒,润喉一线,甜酒酒香、米脂米香,又带上点陶土香,真是回味无穷。

羊拜亮的家地处村子一隅,掩映在椰树、槟榔树和灌木丛中,用木桩围起的院落里摆了些许烧制好的和正在干燥的坛坛罐罐。古老的船型屋现在只用作仓房,一家人早已住进了现代的砖石结构住房。

2006年,黎族泥条盘筑制陶工艺被我国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0多岁的老人羊拜亮成为了这一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人。据羊拜亮的孙媳文亚芬(羊拜亮指定的第二代制陶手艺传承人)介绍,保突村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不高,因此,保突村妇女每逢空闲,便去田边挖土烧陶,以实用陶器为主,除自家生活留用外,其余的用箩筐挑起,翻山越岭,到附近的村子换取稻谷。羊拜亮自13岁就开始和母亲学习制陶,是远近闻名的制陶高手,并借着制陶手艺养活了一家人。

“活化石”重现黎家村落

羊拜亮年事已高,并且腿疾严重,文亚芬就代替阿婆,演示起“泥条盘筑”制陶过程。

阿芬说,陶土就取自本村河边,含沙量低,泥质黏性较好。制坯前将土晒干,再用木杵敲碎,筛掉沙砾,制成干粉状。泥条盘筑制陶技艺,最考验功力的就是搓制泥条。只见阿芬利落地在泥粉里倒上水,用手和泥,这个过程与日常生活中的和面相似。取适量的泥揉成团状,然后拍、压成厚薄均匀的圆饼状,再取适量揉好的泥,在长条板凳上搓成一条长约35厘米,直径2厘米左右的泥条,在准备好的器底边缘层层盘绕。期间不时地用蚌壳修整内、外壁,直至一个朴素的陶坯基本成型。

因为陶坯要在阴凉干燥的棚子里阴干,如果天气晴好需要3到4天,否则至少要6天才能干透。为满足我们对烧陶过程的好奇之心,阿芬便将以前已阴干好的陶器拿来进行烧制。

她把已干透的陶坯依次摆放于柴堆上,随后用碎柴将其引燃。当燃烧火势渐减时,便将一堆干稻草扔向陶器上面,火势再次熊熊。几分钟后,待陶器上留下厚厚的稻草灰,火势渐减,持续着小火状态。经过约1个小时的烧制,阿芬用一根长竹竿小心翼翼地从火堆里慢慢挑出烧好的陶器,立刻用一种事先准备好的植物树皮(黎语叫做“塞柴涯”)捣烂后的汁液淋在刚出火的陶器上,整个陶器内外表面立刻呈现出斑斑驳驳、千变万化的图案,犹如一幅水墨山水,令人喟叹。

千年技艺 记忆千年

传承久远而不消失的手工艺如今已不多见。在和现代文明交融碰撞中,黎族原始制陶术也曾一度显出日落西山溃退之势。羊拜亮曾一度担心,这门手艺就此消失了。

2005年,昌江文化部门成立了专门保护小组,来到老人家中进行一番考察调研,准备为这项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人回忆说,当时自己不懂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只是感觉到这是一件好事。“国家要为这古老的技艺拨款,认同我,支持我,再艰难也要做下去,自己不能做了,就传给儿媳,不让这项技艺失传。”老人的话让我们动容。设想如果没有羊拜亮这样的执著坚守,今时今日我们只能从博物馆遗存中寻一份失落的记忆了。

昔日“传女不传男”、“女制陶男莫近”是黎家制陶的习俗,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游客、专家慕名前来,观看制陶,羊拜亮家中曾接待过不少国外友人,古老禁忌早已破除了。

就在阿芬烧制陶器之时,不知从何处传来一曲婉转缠绵的鼻箫,羊拜亮阿婆随着曲调哼唱起黎家民歌。虽然我们听不懂歌词的内容,但是火光映照配以歌声,阿婆脸上显出别样的神采。不知此情此景让老人想到了什么,也许是很久很久以前,自己还是穿着黎锦的小姑娘,看着阿妈阿婆制作各式各样的陶器,抑或是陶罐牵出陶女的那段美丽夙缘……

在波涛浩瀚的南海之上,在浩渺深邃的霸王岭下,黎家人用勤劳的双手打造了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看着烧制陶器燃起的熊熊火光,就像那生生不息的陶之生命。不由感叹,几千年的“活化石”烧陶技艺能够保留至今,实乃我们的幸运。

看见阿芬在烧制陶器,几位和阿芬年纪相仿的黎族老乡走来。许是见惯了像我们这样的“外人”,这些黎族老乡与我们攀谈没有丝毫的拘谨。“这本事是一座祖先们传下来的‘金山,要多亏了阿婆。”昌江政府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如何利用这里优质的制陶泥料,建起有一定规模的制陶基地、制陶展示区、表演区等,带动村人致富,同时把黎族陶艺发扬光大。已有不少酒店、景区、礼品公司以及收藏家来此参观、购买羊拜亮的土陶作为陈列品或收藏品。

夕阳淡淡的余辉装点美丽的村落,排排椰林下,一群身着嫣红短衫和紫红黎锦筒裙的黎族姑娘,踏着石径走过,胸前的银色挂件,发出风铃一般的叮当声……希望她们年轻的生命,也可以参与到古老技艺的传承中来,演绎更多黎女与陶土浪漫动人的故事。

猜你喜欢
制陶黎族陶器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工艺初探——以景洪市曼阁村和曼斗村制陶工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