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国斌:拓荒长沙当代艺术

2013-04-29 00:44刘龙
东方艺术·大家 2013年8期
关键词:东方艺术当代艺术长沙

刘龙

“长沙不是当代艺术的二线城市”

《东方艺术·大家》:相较于经济上对城市的一二线划分,您认为在当代艺术中,长沙是二线城市这样的称谓是否成立?

谭国斌:虽然这么说不无道理,但我主观上并不认同。就比如湖南长沙,人口有700万之众,这个人口规模如果放到欧洲,堪称是超大型城市,如果从当代艺术的发展角度出发,长沙这个拥有700万人口的城市,是拥有非常丰富的艺术潜力与问题意识的,所以我个人并不认为长沙是二线城市。但中国人口很多,长沙这样的城市与北京上海比较,容易被归类为二线城市,而且在艺术系统的完整性上,与北京上海确实有一定差距。

《东方艺术·大家》:在您的理解中,北京、上海等地的当代艺术与长沙的当代艺术在概念上有区别吗?

谭国斌:从概念上讲是没有区别的。

《东方艺术·大家》:那您觉得当代艺术的概念应该是怎么样的?

谭国斌:当代艺术是有当代性,关照自己生存处境和精神世界的表达。

《东方艺术·大家》:您觉得北京、上海的当代艺术与长沙的当代艺术的差异在哪?

谭国斌:差异是客观存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北京、上海一个是政治中心一个是金融中心,无论城市规模、资源分配、文化底蕴都是有倾斜的,所以全国很多著名的艺术家都倾向于聚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当中,相应的,画廊、美术馆和拍卖资源也都集中到了北京、上海等地,两者是相辅相成,最后彼此难以割裂,形成一种共生关系。而长沙一些出名的艺术家也去了别的城市,导致城市中当代艺术家的资源相对匮乏,而且在观众和学生对当代艺术的兴趣上也不如北京、上海。

“做个拓荒者”

《东方艺术·大家》:那您为什么选择留在长沙?

谭国斌:长沙虽然有很多不如意的劣势,但是也会有一些北京、上海不曾有的优势。就比如我们做一个展览,就会吸引很多观众和媒体的关注,因为平常当代艺术的资源供应稀少的情况下,每一次资源供应都能牵动更多人的神经。而北京、上海的每周都有许多展览开幕,除开一些特别重要的展览外,其实每个展览能捕获的人气是不如在长沙的。类似今天网络世界的信息爆炸,资源的极大丰富,也会带来选择的困难和注意力的分散。而且湖南人口众多,也肯定需要人来推动这块区域里当代艺术的推广,让他们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现象,所以我选择留在长沙,做个拓荒者。

《东方艺术·大家》:您怎么看待近十年来当代艺术的发展

谭国斌:发展还是很不错的,我所理解的中国当代艺术在十年前正处在蓄力后的释放阶段,艺术家及艺术创作从只出现在专业范围扩展到大众范围,局外对当代也开始有了接触。而这十年随着艺术机构的运作,媒体的传播,再有各种艺术活动持续的传播行为(譬如艺术长沙就已经历时六年历经四届)逐渐形成了一个广泛关注和理解当代艺术的群体。而且近年来,在我的影响下,湖南本土藏家介入当代的也越来越多,对当代也越来越感兴趣,整个生态链在逐渐形成。

《东方艺术·大家》:长沙没有传统中的美院,那长沙的艺术家大多来自哪?

谭国斌:一些来自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也有其他美院毕业的,不过湖南地区美术教育的师资比北京要差,导致本地的学生、艺术家了解当代好作品的机会不多,学习和创作的范本多与时代脱节。所以在举办艺术长沙时,我们都会邀请一些参展艺术家担任湖南师大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从而尽量增加长沙的学生、艺术家群体与当代前沿艺术家的交流。

《东方艺术·大家》:长沙的画廊和美术馆资源多吗?

谭国斌:长沙画廊不多,只有几家。美术馆也很少,据我所知,对当代介入比较多的暂时只有艺术长沙。

《东方艺术·大家》:那么您做的艺术长沙,在对本地艺术家的创作方面有哪些的帮助和推进?

谭国斌:让湖南本土的艺术家能看到全国知名的艺术家的作品,让他们有更多可以交流的机会,因为大多数参与艺术长沙的艺术家,比如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经常来长沙与本地艺术家有交流,从无到有的交流状态对艺术家会是一种不错的推进。

“艺术家回流长沙”

《东方艺术·大家》:二线城市的丰富性和原生态是否可以为当代的问题产生提供土壤?地方上的艺术生态是否已经形成了某些自身鲜明的特色呢?

谭国斌:当代艺术是对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艺术家必须对自己诚实,也对艺术诚实。二线城市没有北京上海那种快节奏的经济气息,人们生存环境没有那种压力。不同城市艺术家的作品也不一样。但这并不代表二线城市的艺术家当代性不强,因为生活总会有困惑,艺术家会关注另外一些身边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当代性的体现。

《东方艺术·大家》:在长沙本地做当代的艺术家中,哪些是近年来做的比较好的?

谭国斌:因为长沙的艺术系统各方面都不强,湖南优秀的艺术家基本上都到北京、上海、南京去了,比较分散。不过在经过艺术市场近十年的潮起潮落之后,也有一部分艺术家在渐渐回到长沙。因为当代艺术的生长,与时代以及艺术家个人的成长有极大的关系,有些艺术家能一鸣惊人,有些是大器晚成,还有一些能持续做出好作品,当代艺术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如今的一些当代作品,我觉得没有九十年代那样有力量,艺术创作整体平庸,所以一些艺术家回到长沙找寻不同的生活,好的艺术家可能还需要观察。

《东方艺术·大家》:同样是二线城市,重庆、成都的当代艺术氛围非常好,整个生态圈建设得也比较好,那制约长沙发展的因素在哪?

谭国斌:长沙跟成都、重庆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因为他们的政府对当代艺术十分重视,比如他们有蓝顶艺术区,还有相应一系列的美术馆,这与政府的扶持与政策有关。成都有一大批优秀艺术家(如周春芽、何多苓等)在80年代、90年代乃至现在享誉全国的当代艺术家,他们都住在成都,他们的努力推广让政府重视有很大关系。而长沙的政府对当代艺术的接受尚处在一个认知过程当中,虽然我们也一直积极游说政府重视当代艺术这一块。但长沙并没有很知名的艺术家留守。而展览策划人去推动与艺术家直接去推动的力量还是有差距的,因为政府更加取信于艺术家,他们能拿出看的见的作品。所以成都、重庆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就算是与北京、上海相比,也不落下风。长沙还需要对当代艺术人才更强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东方艺术当代艺术长沙
当代艺术看得懂
长沙之旅
肃穆的形式美感波提切利的东方艺术理念
我眼中的长沙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张锰谈于向溟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东方艺术大家:路由器中的八个城市空间
阿培×东方艺术大家:城市“空间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