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话:“怎样让学生主动学会学习语文”,是一个极有研究价值、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特级教师刘红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为了进一步推动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本期特刊出她执教的《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和几位资深语文名师的评析,供广大读者研究、借鉴。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好。见到了我这位新老师,和你们原先想的一样吗?呵呵,“发现”很重要,有了“新发现”很快乐。
(举手的学生不太多,显得有些拘束)
师: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你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第一种,你想发言——举手;第二种——特别特别想说,举双手;第三种——你有问题要问,打出问号的手势,会提问的孩子,很棒;第四种,你想发言,但又不确定对不对,可以拖着腮帮做沉思状。(学生笑)当然啦,你也可以有自己的表情,自由放松就好。初次见面,有什么发现想对我说?
(有三位学生举双手,两位举单手。教师选择了一位双手举得很高的男生回答)
生:没见到您时,认为您是位男老师,见到后才发现是位女老师。
师:为什么觉得我是男的?
生:“刘红”这个名字给我一种特别霸气的感觉。
师:那你之前理解的一定是什么“红”?
生:“宏伟”的“宏”。
师:“刘宏”!(教师很有气势地读了一遍),霸气。但我现在是“刘——红——”(教师柔声细语地读了一遍名字)“红色”的“红”。
师:不同的词,不同的朗读,不同的味道。
生:开始觉得老师应该是很严肃的,今天来到这儿,才觉得老师是很幽默的。
师:谢谢!喜欢吗?做幽默的老师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生:没有想到刘老师会以这样的方式开始我们的学习,我以为会像平时一样喊“上课”呢。
生:我觉得刘老师是一位非常慈祥的老师,和同学们相处得很融洽,不像有的老师非常的严肃,同学们都怕他。老师亲和力非常好。
(学生有些激动,伴随着手势,并将“怕他”“亲和力”说得比较响亮)
师:我特别欣赏这位男同学。当他想强调自己某种意思的时候,他就把那个词加重语气,用重音说出来,引起我们听者的注意。我们听到了哪些词?“怕他”“亲和力”,清楚地说明了他的观点,非常好。我们说话要有轻重缓急。
师:有一点小想法,你用了“慈祥”来形容我是否合适?一般什么样的人我们说她慈祥?
生:老人。
师:我有那么老吗?(众笑)能不能换个更准确一点儿的词?
生:和蔼。
师:很好。我们是学语文的,学语文的课堂用词要斟酌,说话语气要斟酌。
一、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叫苏叔阳。他写了一篇文章,回忆30年前的一位老师,文章的题目叫——(指名读题《理想的风筝》)
师:这个“筝”字,单念时读——zhēng(學生读),在词中读——fēng zheng(学生读)。
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读正确。课文很长,请用心读读。(生读)
师: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你能读正确吗?其中一个多音字“转”出现了五次。(出示第5自然段,点红五个“转”字,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点拨:围绕着一个中心运动,读“zhuàn”;改变方向,读“zhuǎn”;“旋转”是一个特例,汉字的两个单音节词组成一个词时,会产生语音的变化,按照约定俗成,在这儿“转”读“zhuǎn”)
师:有读错的吗?如果有,请打开书,把正确的读音记下来,不动笔墨不读书。自己再把这段话读一读。(生读)
师:初读课文,请你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告诉大家你最想说的,你读出了什么?
生:刘老师十分辛苦。
生:刘老师教学认真。
生:刘老师乐观向上。
生:刘老师坚强不屈。
生:我读出同学们很关心刘老师。
师:刚才大家说的都是刘老师,他换了一个角度,读出“我”了。
生:读出“我”对刘老师的尊敬和怀念。
师:很好。作者写文章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要读懂这种感情。能在文中直接找到吗?(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文章结尾作者直接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直抒胸臆。
师:作者是通过事例来写刘老师的。默读第4~9自然段,想一想,写了哪几件事,能不能简单地概括出来?还是那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能概括事情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子勾画下来。
师:我们交流一下。第一件事是什么,在哪一自然段?
生:第4自然段,刘老师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说他的腿是怎么被截去的。
生:笑谈腿疾。
师:这么凝练,了不起,同学们可以在书上记下来。
师:第二件事呢?
生:写板书,在第5自然段。
师:很好,这是能概括事例的关键词。没有勾画的请补上。
生:第三件事是讲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第6自然段知道的,这是一个过渡句,“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二、 聚焦事例,提炼问题
师:通过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对我们并不陌生。看看这篇课文的事例,有什么新的发现?(课堂出现沉寂,教师继续点拨)
师:和你以前读的一些事例,包括我们这一册书学到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有什么不一样?
生:以前的文章是把发生的事记录下来,这篇文章大部分写作者的回忆。
师:从时间上看,你发现了一点,好。这篇课文的事例是作者三十年前的回忆,三十年前发生的事儿还记得如此清楚,可见刘老师给他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生:以往文章写一件事,这篇写了三件事。
师:从数量上看,你又发现了一点,好!
生:三件事,每一件事突出了刘老师不同的特点。
师:突出不同的特点?是这样吗?(教师连续追问了三次,学生都回答“是”)
师:我们先画个问号,将这个问题记下来,等我们仔细读完这三件事后再来回答。
师:学语文光有新发现还不够,我们还要追问。问一问,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同学们,针对刚才的新发现,我们可以追问什么?
生:为什么要写三件事?不能用一件事概括刘老师的特点吗?
生:这三件事写了刘老师的不同特点吗?
师:今天的课堂我们将一起走上发现之旅,在追问中去思考、去收获很有价值的东西,那也是作者匠心独运,着力要表达的东西。
三、 朗读品味,感受形象
师:三件事例中,最想先学哪一件事?
生:放风筝。
师:是不是最喜欢放风筝时的刘老师?为什么呢?
生:刘老师在放风筝时,特别平易近人,没有那么严厉,让人觉得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少年。
生:刘老师有一颗童心。
生:刘老师虽然有腿疾,但放风筝时不让别人帮他,自己坚持把线绳拉上去,特别坚强、乐观。
师:是的,作者也非常喜欢刘老师,常常在刘老师的身边,观察他是怎样放风筝的,并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这幅情景。这样的文字是需要我们用心去读、去感受的。通过我们的朗读,读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童心,读出对刘老师的那份喜爱。
师:怎么才能读好呢,提两点建议:第一,放风筝是快乐的,所以这两段文字的朗读语气总体上应该是高兴的、欢快的;第二,朗读时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轻重缓急,觉得哪儿应该强调就读得重一点儿,哪儿需要让人回味就可以读得轻、慢一点儿,把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自己练习读读第8~9两个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春天到了,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了他亲手制作的风筝——(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语速较快)
师:首先表扬你读得正确、流利,很棒!但老师要诚恳地提出建议,你们觉得有没有读出那个情景,那种快乐?孩子,你的朗读想告诉我们什么?你读得太快了。别急,没关系,刘老师来教你们怎么读。你先读第一句。第一句当中你最想强调什么词,能让我们感觉到刘老师的乐观坚强,充满童心?
生:“决不肯”“亲手”。
师:是的。你把这两个词读重一点儿,让大家听出来是“决不肯”,是“亲手”,多么坚强、可爱的刘老师呀。(学生再读第一句话,明显突出了重音,语调有了变化)
师:进步了,有味道了,为你鼓掌。同学们,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决不肯”“亲手”。
师: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生:勇敢的刘老师,有童心的刘老师。
师:这就是作者通过一些关键词语要告诉我们的。我们朗读的时候,可以把这样的词读成重音,这就是语感。请你接下去读。(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突出了“总是”“不断”等词,读得有滋有味)
师:读得很好!有一个地方老师想给你提一点建议。“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这句话读快了,就没有味道了。想象那个画面,该怎么读呢?(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读得轻慢、飘逸)
师:这就对了,“翩翩起舞,扶摇直上”,感觉到了吗?非常好!轻、重、缓、急、画面。再给我们读一读,让我们感受“那样的”刘老师,放飞“那样的”风筝。(学生朗读,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读出了语感)
师:同学们,这时候刘老师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会想些什么呢?联系最
本刊特稿
后一句话想象一下。
生:我终于把我的风筝放上蓝天了。
生:你看我的风筝飞得多高啊!
生:如果我也能像它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多好啊。
师:刘老师是这样想的吗?同意他观点的请举手。
生:我觉得他的语气不对,太低沉,悲伤了。
师:提醒大家,注意最后一句话,这是作者观察到的,刘老师“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漾出”怎么理解,他是怎么想的?
生:他的心里是快乐的。
生:他会想,我虽然没有双腿,但我的心飞上了蓝天,我的学生就像燕子一样在蓝天自由翱翔,所以,他的笑是甜蜜的。
生:刘老师没有觉得惋惜,他不是想“我要是也能像燕子一样飞翔多好啊”,他觉得自己就是那只快乐的小燕子,他不比别人差。
师:这样的想象就对了!我们读书要仔细,要联系上下文合理想象,这才能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
生:刘老师将自己对未来的向往寄托在风筝上,他将风筝放上蓝天,就认为自己的理想实现了。
师:是的,自己要顽强、快乐的生活;学生们要茁壮的成长,这就是刘老师的理想,所以这篇课文的题目叫做——
生:理想的风筝。
师:有感情地读一读第9自然段,刘老师“追风筝”的情形吧。
(有了第8自然段的指导,学生已经掌握了方法,自由读、指名读、评析读,读中感悟,教师随机点拨)
师:刘老师是怎样去追风筝的?(学生朗读“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读得一字一顿了,谁来读读喊着的感觉。男孩子,你来读。(被点到的男生站起来,似乎有些为难,没有出声)
师:如果你就是刘老师,拄着拐杖去追风筝,学生看到了,叫起来:“刘老师,别追,别追,会摔倒的”,你却开心地喊道——(学生依然没有开口)
师:呵呵,有些为难是吧,那我们再试试。闭上眼睛想象:你笑着、叫着、跳着,拄着拐杖去追蹦跳着的线端,你的学生在喊:“刘老师,你别跑,小心摔倒”,你却大喊——
生:(大呼)“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终于喊出来了!(众笑,鼓掌)明白了吗,读书要想象,要把自己就当作文中的他,入情入境,才能体会人物的情感。你再连起来读一读吧。(生读)
师:五个“着”一气呵成,生动地写出了刘老师去追线端时又笑,又叫,又蹦,又喊的那种快乐与力量。这真的是读出来才更有画面,更有感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坐着读、站着读、比划着读,随便你们,让我们读出一位活生生的刘老师来。(很多学生站起来朗读,读出了力量与感动)
师:同学们,这样快乐的情景,30年了,作者还记得清清楚楚,生活中的刘老师,永远的记忆,深深的思念。
师:我们接下来学习。第一件事,“笑谈腿疾”。请同学来读读刘老师的话。提醒两点。第一,刘老师是“笑”着说的,“笑”表现刘老师的什么?
生:自信、乐观。
生:开朗、风趣。
师:你们要笑着,用说话的语气来朗读哟。第二,注意这里有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省略了刘老师说的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
师:所以朗读的时候要关注省略号,停顿的时间稍长一些。(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了语气和停顿)
师:听了刘老师的话,同学们是怎样的心情呢?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每个同学都说说自己的观点,最后请组长综合一下大家的意见,准备全班交流。(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大家讨论得非常好,请一组来汇报,其他组注意听,看着和你们的观点是否一样。
生:同学们一开始被老师的幽默感染了,觉得很好笑,可后来回想老师说的话,再和老师残疾的现状来比,他们又很难受,心里不是滋味。(停了一会儿)最后,他们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乐观,对老师更加尊敬。
师:这位同学谈到了“好笑”“难受”,后来又加了“尊敬”。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很好。特别要表扬这位同学,停一下,加的好,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读出这样的情感变化,好吗?
(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教师相机指导读好“腾”“泛”)
师:“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什么叫“泛”,能不能换成“腾”?
生:“泛”是指慢慢地浮现。
生:这种难过不像笑声腾起那样来得快,来得猛。
师:一个“泛”字,是淡淡的酸涩,是对老师的理解、同情。(指名朗读)
师:这位男生读书特别投入,他的表情告诉我,他完全能体会当时同学们复杂的心情。来,转过身来,请你再给大家读一遍。
師:这样复杂的心情,30年了,作者还记得清清楚楚,课堂上的刘老师,永远的记忆,深深的思念。
师:同学们,我们最后来看第二件事。我也是刘老师,我也写板书。我是怎么写的,给你们什么感觉?
生:刘老师写板书很轻松,很容易。
生:转过去,就写了。
师:课文中的刘老师呢?他有几个动作?
生:刘老师要撑地,离地、一转,写完、撑地、离地、再转,7个动作。
师:7个动作,年过半百的刘老师每转一次都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对刘老师的尊敬。
生:为刘老师担心。
生:感谢刘老师辛勤地付出。
师:那我们现在再来读这段文字,老师相信,不仅能读正确几个“转”字,更能读出这些“转”字背后的情感。(生读)
师:这样细微的动作,30年了,作者还记得清清楚楚,课堂上的刘老师仍然是作者永远的记忆,深深地怀念。
四、 解疑答惑,反思提升
师:同学们,三件事学完了,可以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了。为什么要写这三件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作者写三件事是想让我们从多个角度了解刘老师。
生:笑谈腿疾和写板书,是课堂上的刘老师,放风筝是课余时的刘老师。这样写就全面了。
生:这样写突出了作者的思念,不管什么时候都想着刘老师。
师:是的,这篇课文从工作和生活两方面,互为例证,来全面表现刘老师的特点,这正是作者的巧妙构思。还有一个问题,三件事写了刘老师的不同特点吗?就请那位同学自己来回答,好吗?(教师请了初读课文时,提出“三件事,每一件事突出了刘老师不同的特点”的女生回答)
生:三件事都写出了刘老师的坚强、乐观、自信,表现的特点基本是一样的。但是课堂上的刘老师和课余的时候还是有一点点不一样。课堂上更认真、辛苦,课余更放松、活泼,像个孩子。
生:这样写出的刘老师就更全面,更可信了。
生:也更让我们喜欢,也难怪让作者30年都无法忘怀。
师:三件事,突出的是刘老师的同一个特点“坚强、乐观”,事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可见,作者精心选材,巧妙构思。
师:老师还想追问一个问题,我们明白了要写三件事,那么能不能调换顺序写?呵呵,刚才同学们说最感兴趣的是放风筝,那么先写放风筝可以吗?
生:不可以。先说刘老师的腿怎么回事,再说他上课写板书,最后说他课余放风筝,从上课到下课,是有顺序的。
师:先工作后生活,一个人工作的态度决定他的生活态度,有道理。
生:课文重点写的是放风筝,课题也是《理想的风筝》,要放在最后点题。
师:事例有详有略,要点题的事例最后重点写,有道理。
师:看来,写几件事,哪几件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作者都是精心构思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在课的结束前,请同学们回顾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吗?或是在写作方法上,或是在对课文内容、情感的理解上,想一想,写下来。请自由选择以下的开头,可以选择一条写,也可以多写几条。(出示: 1. 我感到惊讶的是…… 2. 我能想象出…… 3. 我明白了…… 4. 我已经了解……但是又进一步学到…… 5. 我在……需要更加努力。)(学生思考、写话、交流)
生:我已经了解可以通过一件事写人,现在进一步了解了可以写几件事,全面地反映这个人物的特点。
生:我能想象出学生们对刘老师是多么喜爱和思念。
生:我感到惊讶的是刘老师尽管有腿疾,但对待生活依然坚强、乐观,太了不起了。
生:我知道写一件事要具体,现在进一步了解了怎么把一件事写具体。
生:我能想象出刘老师放风筝时是那么快乐、满足。
生:我明白做人也要像刘老师一样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生:我觉得刘老师的拐杖既是他身体的支点,也是他生命的支点,更是学生放飞理想风筝的支点。
生:我在精心选材和构思上需要更加努力。
生:(举手表示有话要说)刘(红)老师,您的课堂也给我留下了特别的感觉。我觉得,您不是自己在上语文课,而是让我们上语文课。
师:谢谢你,孩子,课堂就是你们的!希望你们能不断地在课文中寻找新发现,不断地对这些新发现进行追问,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这篇课文和我有什么关系,这才叫学习。汲取课文中高尚、动人的精神力量,学习它巧妙的构思、精彩的描写,并将这些为我所用,改进我的不足,我们做人、做学问才会有真正的提高。
(刘红,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