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立群
这是两副出自学生笔下、也发自学生内心的对联:
奇趣串珠 串成精美作品
美妙对课 对出雅致对联
副副妙联 联联寄托老师希望
颗颗彩珠 珠珠饱含母校深情
这两副对联精妙地概括了我校校本课程——“珠趣”“对课”的独特魅力。自2007年以来,我校结合工作实际,紧扣学生个性特点,创造性地实施了“珠趣”“对课”校本课程,打造出两张富有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亮丽名片,不仅深化、发展了校本课程,还铸就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金字招牌。
一、科学创立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在学校课程委员会的带领下,我们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学生对手工串珠有着极大的兴趣。串珠就是选用各种不同的珠子和线,按照一定的串法串联起来,做成各种造型的装饰品、佩戴物及家庭用品。串珠因其串法易学、造型精美,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我们还注意到:学生对对联艺术也十分喜爱。对联是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使人们能从中感受到汉语独特的文字之美、声律之美、意境之美,读起来也是一种享受。有了兴致盎然的学生,有了具备串珠和对联课程开发能力的师资队伍,学校就把“珠趣”和“对课”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紧接着,学校着重开展了确立课程目标、制定课程规划、查找资料、设计方案等工作,开启了“痛并快乐着”的校本课程探索之路。
二、认真探索实践
学校着重从六个关键环节入手,对校本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实践。
一是总分结合,精心规划。课程的设计必须有全面、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必须为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考虑。我们首先考虑课程的整体性,在确定了课程名称“珠趣”和“对课”后,为课程做了整体规划,确立了课程的整体目标和学段分目标。
如“对课”,学校在课程目标中指出:低年级侧重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对语言文字的感情;中年级侧重了解对联的特点、种类、张贴等知识,尝试创作简单对联,并培养学生搜集对联、整理资料的能力;高年级侧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创新思维,发展语言文字的运用表达能力,通过创作和书写对联、汇编《对子集》等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二是新老并重,配备师资。我校成立了“珠趣”课程小组,确定了几位精干的老师作为“珠趣”课程专职老师。“对课”课程则以全体语文老师为师资,并成立“对课”中心组。在课程顺利实施后,学校又挑选了几位语文老师组成了“对课”教研组,专职进行授课,并且“以老带新”,确保课程顺利实施。
三是集思广益,创编教材。对于我们来说,用什么教材上校本课程,课又该怎么上,这一切都是新鲜的,没有经验可供借鉴。我们虚心请教专家,研读专业书籍,在自己深入了解、钻研的基础上,通过集体教研、集体讨论,确定每一节课的教材内容。学校还根据有限的资料创编了教材,并确定了适宜的授课方法。
四是求真务实,探究课型。我们独创了“精心备一课,串班来上课”的方法,即一人备好一课后,先在一个班上,之后总结成功经验,整改存在的问题,再推广到其他班继续上,最后由执教老师对自己在不同班级所上的同一内容的课进行再反思、再总结、再提高,最终形成富有特色、体现实效、学生认同的新课型。在“珠趣”课程方面,我们研讨出了制作课、活动课、欣赏课、主题确定课、创意设计课、成果展示课等课型;在“对课”课程方面,我们推出了新授课、欣赏课、练习课(创作课)、综合课等课型。
五是精益求精,改进加强。在学校课程委员会的安排下,我们定期展示校本课程的不同课例,在学校层面进行交流,并进行大范围的研讨,对课例进行再修改、再充实,使课程逐步臻于完善。如张颖老师执教的《方法指导课》,赵梅琳老师执教的《“顶针联”的创作》,徐改荣老师执教的《给对联配画》,柳莉萍老师执教的《妙笔成趣“比喻联”》等课例,展示、交流后不仅得到了师生的肯定,还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校本课程的课型,有力促进了校本课程扎实、有效的开展。
六是汇集成果,巩固提高。我们注重强化成果意识,及时从教师、学生、教研组三个方面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有学生积累的素材,有老师们自编的教材、所上课例、反思、案例等,有教研组教研情况记录、集体备课记录、研讨情况记录等。这些成果凝聚着广大师生的心血,为学校深化开展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鲜活经验。
三、构建长效机制
我校努力探寻“珠趣”和“对课”的课程规律,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现在,校本教研组已成为我校一个颇具特色的教研组,“珠趣”和“对课”也已取代了原先课程表中的“校本”二字,正式成为课程表上的常态课。我们坚持“调查、教研、整改”六字方针,力求教研工作特色化。我们还通过家长评、老师评、小组评来对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有口头评价、书面评价、表格评价、星级评价等。这种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开展的多元化评价,大大提高了“珠趣”和“对课”课程的实施标准和质量,增强了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