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与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物画便是其中一颗奇葩,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不断的发展中更加辉煌。在春秋战国人物帛画《龙凤人物图》、《御龙图》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宋代梁楷首创的大写意《泼墨仙人图》也有近千年,清代任伯年的肖像及仕女、高士人物画再次将它推向高峰。现代大师蒋兆和以坚实的造型、苍劲的笔调,黄胄以流畅、抒情、率真的用笔再次书写了它辉煌的历史。那么在当下人物画的发展当中,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怎样去继承再发展呢?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梳理以管窥天。
一、先贤哲学对中国人物画的影响
中国绘画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一开始就不存在西方画理中那种写实、变形、抽象等,而只存在创造出来的绘画形象到底表述了多少该形象所要包含的观念和所表述的这些观念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能起到多少相关文化作用等要求。并追求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精神指向,特别是士大夫的参与,在经宋元时期的发展,形成了行而下的文人画(即大写意),这样就形成了中国人对造型的特殊认识及表现方式,特别是中国先哲的思想中对中国画产生巨大影响的首推道家思想,《周易·系辞》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系辞传》提出的“观物取象”说明了象的来源,是圣人根据他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创造出来的。《系辞传》提出的另一观点“立象以尽意”,把“象”和“言”区分开来,同时又把“象”和“意”联系起来,指出“象”对于表达“意”,有着“言”所不能及的特殊功能。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把形象和概念区分开来,把形象和思想、情感联系起来。到了魏晋南北朝,就出现了“意象”这个美学范畴。这个范畴的形成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而它的形成,最早就是发源于“立象以尽意”这一命题。
“意象”理论形成就强调了画家主观情思及抒发情感的表达,造型上要运用“意象造型”,用笔用墨要偏重其书写性。画家不是只着眼于客观对象之形神气韵,而专注于内在的精神情思和笔墨气韵,使水墨画所洋溢的抒情写意性,并把他提升为一种哲思,一种自我精神、情感的升华。
水墨人物画的“意象造型”所反映的完全是画家胸中之“心象”或“意象”的迹化或“外化”之物,即所谓意象表现。意者:意思、意味,象者:形象、物象,也就是有意思有味道的形象表现,它是以“意象造型”为造型手段,是既感悟造化,又依据心源,达到物我之间一种交溶的和谐。这种“意象造型”离不开对客观自然物象的观察、提炼与超越,更要求自然合度,气韵生动,神完意美。这种意象表现既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和主观创造性,又非完全脱离视觉经验的纯抽象表现,它有较好的审美普遍性特点,在美学思想上强调“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画中有诗”,追求“诗情画意”的文学意味的“意象造型”形式。它还需要用文学的艺术思想和书法的美学观念来指导画中的“意象造型”,并在水墨画中充分地表现画家的梦境,文人的书卷气,使其成为一种讲境界、讲格调、讲品味的艺术。
二、“意象造型”的书写性和笔墨形式是水墨人物画的追求与标准
中国传统人物画艺术讲究线条,线条是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高度概括提炼后形成的主观艺术语言形式。故而以线为造型手段的中国水墨画表现的是一种“意象造型”精神。而线必须是以书写形式来完成,无论是书法中的线还是画中的线,都有用书写方式才能完美表达绘画自身的内涵。书写性能使人的情感自觉或不自觉地外泄出来,并诉诸表现。特别是在激情状态下,尤其如此。其隐含的便是自身的存在及情感价值。
线的笔触也是其表现水墨人物画的重要一环,书写性的情感要通过笔及墨在宣纸上的笔触来造型表达,传统称之为“笔墨”关系。用笔有笔调,古人谓之笔法,蔡邕在《九势》一书中说“逆锋、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此名九势。”九势虽是针对书法而言的,但“书画同源”,书法中的笔法可借鉴。画中的笔调也是通过运笔的起伏跌宕呈现出来的频率基调。“提、按、顿、挫”表现为用笔的上下运动频率,“轻、重、缓、急”表现用笔的水平运动频率。笔调仿佛音乐中的旋律,随着绘画过程展现其价值,情调与笔调的时间节奏相统一为“同律”。
在线条中,讲究用墨要有墨调,通过对墨的“润、枯、浓、淡”的变化性的运用,形成无穷变化的墨白整体效果,墨调浓重缓急适合于表现阳刚、庄重、丰实,墨调清淡宜于呈现阴柔、虚实、淡泊,墨调润泽长于显示华滋、秀润、丽质,墨调枯竭易于展现苍劲、厚朴、无华,各种墨调的墨法组合起来可形成有节奏的表现阶梯。统一笔墨形式及风格是“意象造型”书写性的完美追求及结果。它必须对构图、笔调、墨调有一个有机的融合,方能呈现出整体氛围,才能达到一定的绘画意境,作品意境中透露出的情感越浓烈。书写性笔墨对造型的统摄力越强、统一就越明显、作品的意境就越感人。这些都是画家穷极一生所追求的意境和笔触。
三、近代人物画的发展与“意象造型”
中国人物画发展到明清已出现颓势。到民国初年已经有一些人物画画家开始注意到人物画在题材和形式上的一些问题,创作了些具有时代特点又对人物画发展具有启示意义的作品。其中齐白石的人物肖像与写身边人事的《西城三怪图》、王震图街边风俗的《补履图》和《街头相争图》。民国时期发展传统人物画的画家还有冯超然、李耕、吕凤子、溥儒、张大千等。显然20世纪初的人物画还表现出了整体实力的不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民国时期一批从国外学习归来或有西学背景的画家开始了改良中国画的实验,其中对人物画改造的成就最为显著。本世纪30至40年代,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一大批以西学为背景的人物画家更加发挥了所长,创作了一批反映民间疾苦和鼓动国人抗日激情的作品,扭转了人物画脱离现实的状况,也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建国成立以后,中国画作为旧的艺术,过去的改良已完全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是应该做根本性的转变。所谓的改造就是要中国画从脱离现实的状态转移表现生活、干预生活的状态,从而为人民服务。显然提出这样的时代要求如果要花鸟画和山水画来完成,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一个新时代的机遇中,借助于民国以来改良中国画的成果和延安时期革命美术的经验,人物画得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特别是徐蒋教学体系的建立,为当代人物画进入到表现形式多样的全面繁荣的新的历史时期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人物画在绘画观念、形式语言等方面为新世纪的发展作了系列的准备工作。然而,根据全国美展统计,工笔画占有50%的比例,而水墨写意人物画少之又少,这在一方面说明时代多元审美的需求,同时也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精英中“改良派”和上世纪"85新潮“影响的结果。但工笔一路单向发展也绝非中国画之福音,水墨、意象、写意这都是传统艺术的精粹所在,能在”改良“后的中国画里笔墨有机的结合又岂非未来中国画发展方向呢!在这方面成功的范例就有十一届全国美展苗再新先生的《雪狼突击队》。
四、“意象造型”的继承与发展是保持中国精神的基本
越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那么我们更应该强化和挖掘自己民族文化中有个性的表现语言。中国艺术是在几千年文明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文化交流碰撞产生的——以儒家、道家、禅宗等主流文化的基准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具备了一种“内敛”的价值意识,坚持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造就了中国艺术以景象为原象,以意象为本体,以天地为生成变化的天人和一的理想、梦幻境界。而真正有希望的是从传统土壤里继承与发展的水墨画,随着中国政治民主化推进,经济迅猛发展后,文化必然产生强势,这时以国学为基础的中国水墨画将代表中国民族形象与世界艺术界对话和融合。
“意象造型”是中国水墨画的基本精神元素,离开了它中国画就没有精、气、神,也就产生不了有诗意、有境界的水墨画作品,与西方艺术的对话更无从谈起。
保持和发扬这种既有传统又融入西方绘画精髓的水墨人物画及表现形式,能起到丰富人类精神文化和艺术宝库的作用。为继承和发展中国艺术的精华、为中华民族崛起做出贡献。
【何军委,河南省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