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哲 许文丹等
【摘要】
知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需求分析,并致力于帮助用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将知识服务的思想应用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以满足知识需求为中心,构建基于分层知识需求的模块化教学模式,通过建设知识单元库,创新知识服务模式,开展知识教育评价,调动知识提供者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知识教育价值增值和创新。
【关键词】
知识服务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课程建设
知识服务概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知识服务的定义有许多,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2000 年张晓林在《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一文中提出的:“知识服务是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之后戚建林、彭俊玲、谢家禄、黎艳、陈高潮、靳红、程宏、张玲等也提出了对知识服务内涵的理解[1]——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知识服务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即重视用户需求分析,贯穿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致力于帮助用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等。知识服务是面向增值的服务,它希望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成为用户任务的核心部分之一,通过知识和专业能力为用户创造价值,通过显著提高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效率来实现价值,通过直接介入用户过程的最困难部分和关键部分来提高价值[2]。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现状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我国信息素质教育及研究源于信息检索课,以教育部1984年的004号文件《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为主要标志[3]。文献检索课对于普及图书馆利用及相关文献检索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已不再限于文献检索与利用层面,树立信息意识以及培养终身学习和知识创新技能是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教学面临的新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很多学校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仅限于开设文献检索课,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①把信息能力等同于计算机能力的培养;②把信息素质教育等同于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这两种认识都必然会影响到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也存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合作交流和沟通的问题。国内信息素质教育的合作目前只在高校图书馆分别开展,各类型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他公共机构之间、图书馆与企业之间甚至图书馆与本校院系之间都鲜有合作[4]。信息技术时代,人们获取资源的途径、方式和方法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单一化(缺少层次性和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需求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致使一方面积极宣传引导学生参加信息化素质教育培训,另一方面学生却在消极被动地学习。因此,科学规划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体系和内容,提高其知识价值和教育实效,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知识服务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思考
知识服务是基于自主和创新的服务,它通过对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并利用知识发现、知识分析、知识挖掘等先进技术进行知识加工,使知识充分发挥作用。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通过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培养,完善学生的能力结构, 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将知识服务的思想应用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就是利用知识服务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充分调动和发挥知识服务用户(学生)、知识服务提供者(教师)的能动性,做好知识本身和知识环境的组织和管理,创新课程体系,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保障、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
3.1基于分层知识需求的模块化教学模式设计
了解研究用户的知识需求及其规律,为用户提供全面、准确、有效的知识信息,提高知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知识服务的核心问题。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学生,贯彻知识服务的思想就是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各个阶段的成长及其对知识的人性化、个性化、阶段化的需求。信息素质教学的目标、任务、过程和效果要与这种需求的变化相联系、相适应、相匹配,也就是对教学的对象及其需求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区别对待,并将这种差异性落实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5]。基于分层知识需求的模块化教学模式设计即是考虑到这一点,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划分信息素质知识能力需求层次,并按照模块化课程设计的思想,根据知识内容的关联性构建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在此基础上,根据信息素质知识能力需求以及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的要求,组合知识单元,构成对应级别的课程,不同级别的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时数以及学分上分别有所侧重和不同,同一级别还可根据不同专业需求设置多门课程,如针对文理科开设不同的课程。不同级别的课程可用A、B、C……分级命名,学校可通过设置必修课、选修课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以四年本科学习过程为例,可按照学习阶段将信息素质教育知识能力需求划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三个层次,基础层针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转变不久的一、二年级新生,其信息素质知识能力需求主要是了解信息理论基础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培养信息意识,了解信息道德的概念;提高层针对三年级学生,此时学生已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需要撰写专业论文并为毕业设计与论文写作做准备,因此,信息素质知识能力需求是掌握更加专业的信息检索工具,能够正确评价、合理利用信息,进一步深入理解并认真履行与信息相关的法律、政策和道德;拓展层针对四年级学生,此时学生除了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外,可能会继续深造或走入社会,因此信息素质知识能力需求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之能够利用专业的信息检索工具,深入分析和利用信息,掌握学科前沿和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基于分层知识需求的模块化教学设计就是根据不同层次的知识能力需求,设置教学目标,组织知识单元,形成课程教学内容。
3.2 教学运行与组织管理
3.2.1 教学运行过程
知识服务以解决知识服务用户问题为直接目标,通过对用户知识需求的特点及问题环境的分析,进行知识的搜集和整理(制订用户解决问题的方案),向用户提供经过筛选加工处理的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产品[6]。因此,基于知识服务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教学运行过程以知识单元库为基础,通过教学需求分析、知识单元库组织与开发、知识服务模式应用、知识教育服务评价4个环节,形成循环反馈机制,开展教学活动,不断完善知识库、知识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2.2 教学组织与管理
教学需求分析。教学需求分析是实施基于知识服务的教学活动的前提,以此明确教学服务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单元库的组织与建设,形成适合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基于分层知识需求的模块化教学模式设计就是以教育培训对象的不同阶段知识能力的不同需求为中心,设计组织教学内容。开展教学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如问卷调查、沟通交流、网络调研等,通过需求调查了解教育培训对象的需求信息,并对所获得的用户需求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和管理,使之成为指导服务的知识。
知识单元库组织与开发。知识单元库是构建教学内容的资源基础。按照知识服务的思想,根据设定的知识能力需求,合理组织开发知识单元,形成教学内容。知识单元库组织与开发包括知识单元的设计和知识单元的组织。基于模块化课程设计的概念,知识单元设计根据课程所需的知识点或知识技能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合理的知识模块,每个模块涵盖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例如,信息素质概念及含义、信息检索工具、信息检索策略、毕业论文写作、学术论文写作等都可分别作为一个知识单元,甚至还可以细分。再如,信息检索工具还可进一步分为工具书、搜索引擎、数据库等内容,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细分的程度。知识单元之间相对独立,可根据教学需求,灵活组织,形成新的知识单元,组织教学内容。应充分考虑到内容组织时知识的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性,知识模块划分应以教学分析和课程分析为基础,考虑问题的关联性和衔接性,使得知识单元组合的课程能够满足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要求。在结构上既能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同时模块与模块间还存在知识的递进关系,由浅入深,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7]。
知识服务模式应用。知识服务模式应用在这里主要是指基于知识服务的思想开展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团队建设、共享与交流活动等。①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基于知识服务的思想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满足知识学习者的知识需求和方法需求,调动知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其信息能力的有效提升。除了传统文献资源的开发、组织与利用外,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环境的新要求,应积极拓展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个性化服务、知识导航、知识服务平台的搭建等,为学生提供更多便捷的知识获取渠道。通过案例分析、任务驱动、嵌入专业课程教学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课程学习、职业发展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和需求,提升信息素质课程的教育效果。②教学团队建设。在基于知识服务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因教师承担了知识服务提供者的角色,故对其综合知识水平要求很高——应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背景和图书情报知识,同时又精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着知识教育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嵌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与学科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有很多途径,如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知识素质,通过集体备课等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政策激励调动教师组织和创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等。教学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是信息素质教育课程良好实施的重要保障。③知识资源共享与交流。知识服务是在知识、信息共享与交流基础上提供的知识增值服务,它不基于固有资源或系统,而是通过开放式服务模式,联合、协调、利用多种知识、资源、人员、系统组织和提供协同服务。从知识单元库的建立到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与管理,基于知识服务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融入了开放式交流、互动式学习的思想,强调了知识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知识学习者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知识服务提供者与知识学习者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促进了个人知识逐渐增加扩大为组织知识,教学相长。
知识教育服务评价。作为教学组织与管理的重要环节,知识教育服务评价是对基于知识服务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知识教育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重要方式和反馈形式,可为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供重要参考。知识教育服务评价是双向互动的,既有对知识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应包括对知识服务提供者的评价,需要建立良好的课程考核方式和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对学习者的评价可采用过程评价法和效果评价法,即直接通过评价教学活动过程评价其效果,或通过对比学生受教育前后信息素质的差异间接地进行教学评价。过程评价法比较成熟,而效果评价需要通过学生的试卷、实验和学术研究等方面来综合反映[3]。对知识服务提供者的评价可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开展教学效果评价。
小结
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知识需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将知识服务思想应用于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以满足知识需求为中心,构建基于分层知识需求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建设知识单元库,通过合理组织与管理知识单元库,创新知识服务模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知识教学团队质量建设,促进知识资源共享与交流,开展知识教育服务评价,有利于充分调动知识提供者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信息素质教育的知识价值增值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袁懿,吴新年,等. 图书馆知识整合与知识服务研究:以西部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为例[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 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5):34-37.
[3] 洪拓夷.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组织模式[J]. 图书馆建设,2007(3):42-45.
[4] 陈琳,胡海燕,丰华文,等.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全面构建——浙江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分析[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8(3):49-53.
[5] 赵静,张焱,王玉平. 知识管理下的分层多阶信息素质教学模式设计[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2):68-73.
[6] 梁瑞华.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0.
[7] 袁琳,徐益.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内容设计[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8(4):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