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2013-04-29 00:44:03许丹丹
中外食品工业 2013年8期
关键词:政策工具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摘要:近年来,我国接连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食品安全问题解决不好,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心理健康;不利于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还会影响中国执政党和政府的信誉与公信力。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未形成良好的诚信体系、政府治理乏力、消费者自我防范意识薄弱等。为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必须加快诚信体系的建设,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监管部门必须提高监管效率、加大监管力度,逐渐克服政府管理乏力的问题;必须加强行业自律,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力量;需要大力提升消费者的食品防范素养,对民众加强食品安全观教育。

关键词:食品安全 政策工具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6-0044-03

1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

“民以食为天”,食品的生产既满足了国民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也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物质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食品工业稳定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大支柱产业。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形成了统一的食品生产标准体系。然而,大量化学品的使用、一些生物物种的变异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环境恶化,使得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接踵而至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国民的高度关注和担忧。近年来,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毒胶囊事件、毒馒头等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严重地刺激了全国人民的神经,成为我们心中无法除去的伤痛,也成为我国存在诸多食品安全问题的有力佐证。

2 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我国尚未形成良好的诚信体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个体受到利益的驱使,极易做出欺诈性的经营行为。而且现阶段我国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各项制度也不健全,使得社会个体的内外利益关系很容易出现失衡的状况。从公司内部来看,经营者与受雇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均衡,使得欺瞒经营者、剥削劳动者的不诚信行为频发。从公司外部来看,公司与国家之间、公司和公司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利益分配不合理,也滋生了侵占国家利益、损害其他企业或者消费者利益的不诚信行为。

(2)监管不力使得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一是食品监管涉及面广、涉及人员众多,而我国监管机构部门繁杂、职责不明确、监管经验匮乏,造成食品安全监管漏洞百出;二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积极性;三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完善、不合理,现阶段有多个部门共同承担食品安全管理的职责,可以说是多管齐下,不过却存在着“谁都能管、谁也不想管”等明显问题和缺陷,极易产生监管盲区、导致管理失灵。

(3)信息不对称、缺乏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滞后。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会破坏市场交易者之间的利益均衡、造成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最终影响社会公正和公平。食品作为一种商品,出去商品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搜寻性、经验性、信用性三种特征。消费者通过亲身体验,可以感知食品的搜寻、经验特征,却难以全面了解到食品的信用特征情况,所以作为买方的消费者就处于了信息不对称的不利条件下。加之食品生产标准混乱、检测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滞后,“次品驱逐良品”的现象就会大量发生,最后使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运作,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4)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薄弱。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强弱于社会食品安全监督的效果直接相关,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越关注、辨别能力越高、防范意识越强,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效果就越好。然而目前,我国国民的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力量还有待提高。首先,食品生产、检验、销售等过程涉及面广,想要理解这些程序需要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普通消费者虽然经常购买这些产品,但对其相关生产、质量等问题依然无法理解和充分认识。其次,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消费者面临着难鉴定、难举证、难调处、难投诉的四难境地,食品生产企业往往抓住这一点而变得肆无忌惮,对消费者的维权行为置之不理。所以,人们遭遇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因为找不到便捷的解决途径而自认倒霉,放弃维权。可见社会缺乏坚定的食品安全维权意识和有效的应对途径、消费者鉴别食品安全的能力低弱和食品安全维权态度不积极,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一个根源。

3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对策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实行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工程等,食品安全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我们需要加紧建立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与身心健康。今后,我们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紧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创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有的高度。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进而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公平合理的市场交易氛围,建立透明的信息交换机制。同时加强诚信教育、增强社会诚信意识,提高食品生产企业和经营管理者的不诚信成本。通过诚信意识调解人们的行为,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在调解社会人际关系过程中,让道德规范成为法律的有力补充。

(2)全面构筑食品信息监督体系。

一是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定期评估和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停业整顿,消除相关隐患后再恢复生产。同时,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技术,不断提高信息搜索能力,给予企业准确、快速的评价。

二是各级各单位应抓紧成立食品安全相关检测和科研部门,大力支持有关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并全面有效的监督食品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做到食品安全万无一失,还消费者一个安心。

三是严格市场准入制度、重点把关审批环节。继续严格审批等相关制度,加强管理食品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许可证发放等环节,保证食品市场的稳定发展。

四是提高公民食品安全防范能力、加强社会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安全是联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有效发展的复杂系统性问题,需要全社会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因此也就需要我们每个人树立相关意识。在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之外,还要大力培养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维权意识。提高媒体的参与度,加大社会监督力量。

(3)统一食品相关标准,完善食品安全体系

现阶段,我国食品标准杂乱、层次不明,急需我们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2010年上半年,农业部新组织制定和修订农兽药残留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20多项,同时指导各省级农业部门制定新的区域性、地方性配套生产质量控制规范和操作规程。今后,我们应不断积累食品安全方面的基础性数据,为制定有害物质残留限量、建立完整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残留标准体系打好基础;研究与制定种植产品、养殖产品和餐饮业食品的相关控制标准,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4)加大对食品安全相关技术的科研投入。

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政府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加大了相关技术的科研投入,《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专项课题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启动实施的。专项实施以来,我国食品相关安全技术力量得到显著提升,初步建立起食品安全标准支撑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提高了我国食品安全水平,提升了食品工业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国家已将食品安全问题列入《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科研力量。这些研究的重点将是:风险评估、溯源预警、高通量快速检测的开发和标准建设等方面。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方面,今后要在检测对象、方法和仪器设备方面实现新突破,重点是农药、兽药残留、食品、饲料添加剂检测技术以及生物毒素、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和环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溯源设备领域。在整体上进一步全面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相关科学技术的水平。

4 结论

食品安全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性问题。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加强对食品市场产品安全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食品安全环境。今后,还应继续加强食品安全相关技术的科研力度,不断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在现阶段我国具体国情下,想要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充分调动个人、政府、企业的积极性、参与性,不断增强公民的诚信意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政府的服务监管力度,创造积极的食品安全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郝俊冉,郝晓冉,李彦彬,段相林.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策略[J].粮油加工,2009(10).

[2]罗松明,杨文钰,刘卫国,雍太文.四川豆制品加工业现状分析与展望[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0(03).

[3]李爱英.探析我国服装品牌折扣店的发展对策[J].消费导刊,2009(21).

[4]庄寿增.对我国木材干燥技术创新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林产工业,2008(02).

[5]王义深,舒德程.中小型纺织企业现行状况与发展前景[J].山东纺织经济,2009(05).

[6]许远平.庆元县木材检查站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01).

作者简介:姓名:许丹丹,性别:女,出身年月:1980年4月28日,籍贯:中国,学历:大学本,毕业院校:浙江工业大学,现有职称:

工程师,研究方向:化学,食品,化工分析与食品。

猜你喜欢
政策工具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活力(2021年4期)2021-07-28 05:35:18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演进
新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特点和作用
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50:50
食品安全体系中物流的重要性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44:24
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9期)2016-04-21 0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