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围成天井,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这样的家宅是关防严密的碉堡,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挡住了寒冷和偷盗,不过,住在里面的人也因此牺牲了新鲜空气和充足的阳光。
我是在“碉堡”里出生的。那座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色方砖铺地,墙壁、窗棂、桌椅、门板、花瓶、书本,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沉,带着严肃。只有在中午时分,阳光才能从房门照进来,在堂屋的当门处画出一小片光明温暖的天地。
现在,将来,我永远能够清清楚楚看见,那一方阳光铺在我家门口,像一块发亮的地毯。然后,我看见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然后,一双谨慎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停在墩旁,脚边同时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咪呜一声,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用心翻弄针线筐里面的东西。那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如果当年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喜欢冬季晴天这门内一方阳光。她坐在里面做针线,由她的猫和她的儿子陪着。
在那一方阳光里,我的工作是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如果我念了别字,她会纠正。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情节,而是使我多陪伴她。
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总要抱怨她的脚痛。
她的脚是冻伤的。当年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不见阳光。寒凛凛的水汽,从地下冒上来,从室外渗进室内,首先侵害她的脚,两只脚永远冰冷,成为终身的痼疾。尽管在那一方阳光里,暖流洋溢,母亲仍然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
当刺绣刺破手指的时候,她有这样的表情。
母亲常常刺破手指。正在绣制的枕头上面,星星点点有些血痕。绣好了,第一件事是把这些多余的颜色洗掉。
不刺绣的时候,母亲也会暗中咬牙,因为冻伤的地方会突然一阵刺骨难禁。
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才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
母亲咬牙的时候,没有声音,只是身体轻轻震动一下。不论我在做什么,不论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这时,我和猫都仰起脸来看她,端详她平静的面容几条不平静的皱纹。
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很显然,她希望在那令人留恋的几尺干净土里,她的孩子,她的猫,都不要分离,任发酵的阳光,酿造浓厚的情感。她享受那情感,甚于需要阳光,即使是严冬难得的煦阳。
卢沟桥的炮声使我们眩晕了一阵子。这年冬天,大家心情兴奋,比往年好说好动,母亲的世界也测到一些震波。
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许多故事。
那年冬天,我们最后拥有那片阳光。
她讲了一个梦,对我而言,那是她最后的梦。
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站在一片昏天黑地里,不能行动,因为她的双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好像一个琉璃做成的世界完全毁坏了。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而母亲是赤足的,几十把琉璃刀插在脚边。
我躺在母亲怀里,睡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不知道自己能支持多久。母亲想,万一她累昏了,孩子掉下去,怎么得了?想到这里,她又发觉我光着身体,没有穿一寸布。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她咬牙支撑,对上帝祷告。
就在完全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这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谢天谢地,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我依然睡得很熟。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是一个斜坡,像是又陡又长的滑梯,长得可怕,没有尽头。我快速地滑下去,比飞还快,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在难以测度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地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母亲知道她的儿子绝不能和她永远一同围在一个小方框里,儿子是要长大的,长大了的儿子会失散无踪的。
于是,她有了混合着骄傲的哀愁。
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问:
“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勉强离开。我没有思念过母亲,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同时,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伤感留恋的母亲。
母亲放开手凝视我:
“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注】选自《王鼎钧散文》。王鼎钧,散文大师。1925年出生于山东兰陵。由于对日抗战,少年时代就和家人分离,弃学从军。1949年到台湾,后移居美国。
思筹之路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说过,中国的母亲最应该却也最难学会的就是“放手”。一个抗战时期的普通的家庭妇女,却在艰难的生活中学会了。一句“忘了我,我也不怪你”,这中间有多少的酸楚和苦痛,是外人所无法了解的。作为儿子的王鼎钧,又会用怎样的一种心态来回忆这一段往事。文章在明暗虚实之间,饱含着无限的怀念与深情。
实战演练
1. 文章写母亲,却以“一方阳光”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2. 全文的色调呈现出明暗交替的变化,请概括这种变化,并分析作者这样处理安排的妙处。
3. 分析画线语句(段落)的作用。
4. 分析概括母亲的形象,并结合结尾句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解析
1. ①即家门口的那一方阳光(“一小片光明温暖的天地”),这是集中表现母爱的场景。母子共享一方阳光的情景是文章的核心内容。②“一方阳光” 是本文的中心意象,是母亲、母爱的象征,含蓄地表达出作品主旨;③ “一方阳光”是母亲为孩子走向远方铺设的起点,照亮了他的人生。(写出前两点即可)
2. 明暗变化:文章从四合房的暗淡阴沉写起(暗),接着重点描写了一方阳光下明朗温暖的场景(明),然后写 “碎琉璃”噩梦的黑暗惊悚境界(暗)中又“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明)”,结尾是离别的黯然神伤(暗)。
好处:①开头写四合房的阴暗寒冷,为下文写“一方阳光”做铺垫。(也为写母亲脚痛埋下伏笔) ②在前后阴暗色调的对比、衬托下,突显出了“一方阳光”的明亮、温暖和珍贵,一往情深地抒发了对母亲的怀恋之情。③昏天暗地之中惊悚的“碎琉璃”噩梦,既对“一方阳光”起衬托作用,更进一步升华了母亲的爱,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在危境中焕发出炫目的光辉。④使行文富于变化,突出了重点和中心。(写出3点即可)
3. 承上启下(过渡),内容上形成一个转折。抗战的爆发(卢沟桥的炮声)打破了宁静温馨的生活。“母亲的世界也测到一些震波”,领起下文,暗示母子相亲相守的生活即将结束,母子即将面临悲伤而无奈的分离。
4. 母亲形象:①母亲是一个传统的小脚妇女,勤劳持家,忙于刺绣,艰苦的环境让她的脚落下终身的痼疾;②她温和慈爱,依恋儿子,庇护儿子,希望与孩子永远相守相依;③她又知书识礼,深明大义,无私奉献,甘于牺牲,在危难中只惦念儿子而忘了自己的安危,在国难当头盼望儿子成器而不惜被忘却。
感悟:示例:结尾句表现了母爱的博大与无私。“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舐犊之情,人皆有之。尽管母亲希望孩子记挂自己,但在有深爱的母亲心中,比自己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前程与幸福,因而甘愿牺牲自我,只知付出,不求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恩情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感戴,母亲永远值得我们去敬去爱。(围绕母爱的博大无私来谈即可)
编辑/姚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