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琳
旺角似乎永远是属于香港最经典的一部分。港岛中环区残缺的天际线和新界碧水青山的农田恐怕都不符合一般游客对香港的想象。只有旺角,有居世界前列的人口密集程度,有无尽的招牌、老店、便宜小商品,以及电影影像中凝结的时间。
不过,旺角正在偷偷变化。一间间老店因为地产商抬高地租而被迫歇业,承载无数港人青春记忆的琼华中心也成为历史。供街头艺人表演的行人专用区倒是还能容纳围成一个个圆圈的人潮。
就在某个人潮之中,一些青年,开设了一个以物易物的小摊位。以物易物,听起来便是久远的名词,那时货币尚未出现,人们交换自己心头好,各取所需,也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可是,在2013年的旺角,在商品货币堆积成山的商业城市,以物易物的推行便有了逆流而上的姿态。
本年度财政预算案刚刚公布,月薪超过三十万的财政司长说自己是中产,很理解中产的难处,结果激起大量香港人哀嚎自己原来还是底层。的确,在地产霸权统治下的香港,城市的繁荣只属于少数人。垄断的企业和连锁店操控了市场价格,累积大量资本的人用资产的巨网把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打捞起来,飞速上涨的物价和房价是香港人不得不以超时工作背起的重负。可是在这个小小的以物易物的圆圈范围内,人们不再锱铢必较,只依靠自己和他人的良心完成交易。主事的白山青年清楚言明,大家只需放下与自己心仪物品价值相近的物品即可,他不会有任何干涉。地摊上的旧物,有些看来甚为光鲜,有位青年驻足打量一番,放下两张电影票便取走一枚钢表。
旺角的人流涌过来围观这个小摊,不乏有人质疑嘲讽,列举各种光怪陆离的可能交易情况,挑衅主事者那“悉随尊便”的彬彬有礼。或许,他的理解能力难以理解何谓“凭良心”交易。良心二字,对工于心计的人来说,反而是太抽象的概念。“最高的法律是良心”,以物易物的意义,便在于良心与信任。在古老价值观跟老店一起濒危的旺角街头,良心与信任像天外来客一样熠熠发光。
我很少有以物易物的体验,但偶尔那么一次,却发觉以物易物可以惠及大众,甚为方便。那是在中大书节的时候,原定一连五天,每人五本自由取书的书节,由于同学们反应太过热烈,仅过一两天,存书便所剩无几。书节负责人临时开会讨论,决定改送书为“漂书”,同学可以拿自己看过的好书到书节场地去换回一本书,让好书的芬芳漂开且长存。以书换书,同样是简单的念头,也需要参与者的自律,毕竟一本书的价值是主观的。旺角小摊上的旧物,也可说不会包含生存必需的价值,故大家以自己对商品价值的衡量去交换,合情合理又充满人情味。
很多人说香港的黄金时代已逝,但至少当有这样一次契机的时候,我们可以放下戒心,静静来一次默契的交换。这或许只是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但当以物易物可以在旺角街头大行其道的时候,旺角的情趣与情意更无愧于成为香港的地标。
编辑/姚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