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若琳
高考的复习效率总是没有上限一般被刷新着,你的同桌昨天一下午做了八份模拟试题,老师上课的时候却表扬了隔壁班的同学,他做了十二份。看起来要是想出人头地,下半个月最好就不用睡觉了。但是,当前一天晚上通读生物书之后,第二天的生物随堂测验上,真的手到擒来了吗?
在我看来,成绩并不像肯德基的外卖,是四十分钟保证送到的。有些事实甚至令人沮丧,比如你几乎不能知道今天的努力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兑现,直到它兑现的那一天。那些有关各种科目的爱与哀愁常常都是以这样的面目出现——我复习了整个晚上,考试时那些刁钻的问答却没有给我一个好脸色。
我当然记得我提到过千钧一发之际成绩才有所上扬的故事,但现在还是需要江郎才尽一般地再提一遍。为了说明一个不太一样的道理,耗费同样时间的前提下,细致而长远的对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一般要强于在考试前心急如焚的一鼓作气。
● 把零碎的学习变成习惯
在有限的勤奋努力的记忆中,我记得自己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整理错得五花八门的英语选择题,可怜巴巴的三五道题最后用掉了好几个不算厚实的笔记本。睡前裹着被子搞定一页理综模拟,为了让自己更轻松一点,我用尽量大的字号打印题目,很多时候一道半题就可以占一页纸,但依然能够在考试的时候提供课堂教授内容之外的灵感。这样的简单日常任务加上似乎没什么变化的成绩持续了一两个月的时间,但好在它起效了,时间还不算晚。我发现考试中的题目有很多熟悉的面孔,而且因为我每次学的不是太多,忘得也不是太多。
又比如郑渊洁,自从固定每天早四点半到六点半写作之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稿件了”。
这些方法看起来有些慢,但是它帮助你把零碎的学习变成习惯,而破釜沉舟般的简单粗暴当然不是个养成习惯的好办法。因为情况很可能会变成,昨天学了一夜物理的你,却发现前天晚上背的单词全忘了。
● 把战线拉长也有助于思考
可能你不会的分析题并不是那么多,在纠结过一阵子之后的几天再去看它,全新的想法就能油然而生。一个字写很多遍况且会有种不认识它的感觉,更别说一道诡计多端的数学或者理综题。多次的经验告诉我,过于专注于一道题目上,结果并不能如你所愿,除非是想催眠。有时解决的办法就正好是用全新的你去面对一道陌生的题目,此时你已经忘记了之前走上歧路的解答过程,却还残留着一些通过长期持续的刺激而获得的敏锐嗅觉。
所以,但愿上面这些能够让人明白,也许认真淡定地处理好一份题目并持续下去不一定会产生一鸣惊人的神奇效果,但过于集中的训练效率往往不比它高。这是一剂速成药,当时见效快,药效退去得一样很快。考前的几分钟正好看到一个单词能够让你侥幸救回几分,而经过一整个夜晚甚至几天,它就无法为你的成绩保驾护航了。
● 不要整晚都在抓某只兔子
另外,你还是不应该在思考的时候东张西望,或者不时关心一下同桌的他作业完成没有,或者今天的天黑来得格外早……这些看起来还算简单的事情,放在已经马不停蹄的高中学习日记里,你会发现完整地做好也不容易。
学习的过程应该像是一幅正常的心电图,存在一个个连续的尖峰,之后可以休息一阵,但应该及时地进入下一次的全力以赴。
随手认真地进行一些记录是提高效率的方法之一,不但用时颇少,而且能够在考试前短暂的回顾中有效地让你着重于容易产生错误的知识。
潜意识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如果你是一个猎人(最好还是德莱尼吧),那么应该保持你的狩猎训练以培养出非同一般的直觉,在应该休息的时候,也要让它有缓和的时间,而不是一整晚都在抓某一只兔子,连它的花色都牢记于心,因为最后的高考中,给你的兔子,几乎不可能与你见过的某只一模一样。
至于我自己,当然是在数不清多少次的教训之后,才深刻地明白,习惯成自然的东西,才能让人在需要这些知识的时候游刃有余,而二十一天速成这种说法,多半只存在于参考书用来做广告的腰封上。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