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文化的正向值浅析

2013-04-29 16:04郑晶晶
西江月·上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积极作用

郑晶晶

【摘 要】传统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调和社会矛盾、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几千来年的封建社会秩序和封建伦理关系就是以孝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些因孝而生的思想沿袭至今。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被看做是“孝”的文化,作为一种传承下来的文化,孝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出其它文化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尤其要重视文化对于人的行为发生及思想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孝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精神力量。

【关键词】传统孝文化;正向值;积极作用

如同谢幼伟说:“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1] ”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居的地位毋庸置疑,回顾中国社会文化历史,很容易就能找到孝的发展痕迹。可以说,中国社会自古以来是以“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中国文化也是以“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文化,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孝文化发展的进程。对于传统孝文化的界定存在诸多说法,笔者在这一问题是较为赞成台湾学者杨国枢的意见,他认为,“传统的中国不仅仅是以农业立国,而且是以孝立国。”“孝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的确,儒家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菁华成分。然而,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一定有其优秀成分,同样存在糟粕之处,孝文化也不例外。

一、传统孝文化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文化

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孝文化在其正向值方面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一种文化的发展,只有首先做到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在历史阶段立足,有资格作为文化来传承。孝,原始意义中包含一层解释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广为流传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在阐述“孝”的这层意义。自然繁衍,是自然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发展和完善,依靠的就是传宗接代。《易经》曰:“天地之大德曰声”。天地是万物化生,而男女夫妇之合才有子女,有子女,父母才有可能成为子女向其尽孝的对象[2]。另外一点,儒家之孝道,表现出对生命生生不息的肯定和对血缘关系的眷恋,自然规律与人类发展的结合就在于对于亲情及血缘的重视,对于生命的尊重从珍爱生命中可以看出其价值所在。再言之,中国古代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的许多习俗都蕴含了孝的意味,表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相结合的尽孝方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与孝有关的礼仪也是多种多样,如生居礼、丧礼、祭礼等[3]。由于“孝”在起源时期对于生命的崇拜,使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充满对自然的尊崇与爱,这样的精神贯穿于孝文化的始终,使其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积极作用。

二、传统孝文化是和谐身心的文化

传统孝文化中存在一项重要的内容——感恩。感恩作为孝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于孝文化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感恩,对于个人身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方面,孝文化很好的规定了子女要对双亲所尽义务以及常怀感恩之心。子女应该对自己的父母极尽孝道,这在任何时候看来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归根结底,是在要求子女对父母始终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只有这样,才能从心理上,行动上尊崇孝道,离开感恩之心谈孝道,是空谈和“伪孝”。子女在父母年迈之时,对双亲怀有一颗感恩之情,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我想这也是孝之所以为孝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价值……从报恩之情出发,对一父母尽孝在中国传统孝德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奉养父母、赡养双亲和敬爱父母、尊重长辈。奉养父母、赡养双亲是子女对父母报恩之情的最基本的表现。在中国古代,也被视为子女的社会义务和道德责任[4]。只有懂得感恩,爱戴父母双亲,才能使个人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进而提升个人高度,实现人生价值。

三、传统孝文化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

孝文化历经千年考验,并且,在转型期的中国,继续发挥其作为道德层面上的积极作用,这一点足以说明孝文化的进步性以及孝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孔子在《论语·学而》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3] ”这是对孝文化的精辟论述和极佳阐释。孝文化的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中得到印证。从历朝历代对于“孝”的重视到当代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这其中的发展,无不体现孝文化的积极意义。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因子,家庭的和谐发展对于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家庭和睦是对和谐社会的基本贡献,家庭成员将这种和谐的家庭温馨融入社会,社会也会受到感染,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倡导孝道文化,就是在孝敬老人和关爱他人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5]。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直以来,儒家文化强调“孝”和“仁”,并把其内涵作为出发点,儒家学说倡导:个人如以爱亲之情推己及人,仁爱的境界就有可能实现。“泛爱众,而亲仁”,在这小小六个字的引导之下,中国人民的性格之中被深深的烙下了爱、敬、守、礼四个方面的特点。追求淡泊宁静,追求心身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和谐,家国和谐,始终是中国人内在的心理需求和人生实践。由此可见,传统孝道伦理对塑造国民性格方面确实起到了极大作用。传统孝道经过两千多年的教化和践行,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独特而不可剥离的一部分[5]。其正向值必将伴随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发展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注释:

[1]谢幼伟.孝与中国文化[A].谢幼伟.孝兴中国文化[C].青年军出版社,1946:2.

[2]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21.

[3]李秋梅.传统孝道伦理与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D].青海师范大学,2008.

[4]武宜俊.中国传统孝德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5]陈晓丽.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变迁及时代价值[D].兰州商学院,2012.

【参考文献】

[1]孔子.孝经[M].经济日报出版社,2012.

[2]周桂钿.中国儒学讲稿[M].中华书局,2008.

[3]张树骅,宋焕新.儒学与实学及其现代价值[M].齐鲁书社,2007.

[4]李晶.孝道文化与社会和谐[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5]曾仕强.孝就是道[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12.

猜你喜欢
积极作用
浅谈对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认识
高二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探讨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PPT在教学中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浅谈雾霾与经济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分析
专业课校本教材对中职校的积极作用
论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