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商业区公交优先的交通规划的探讨

2013-04-29 15:30:34刘维彬祖宇聪
中外建筑 2013年8期
关键词:交通规划

刘维彬 祖宇聪

摘 要:公交优先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现行的体制机制及人们观念的转变,而且它不仅仅是指公交车和出租车在路权使用上的优先,而是指绝大多数人在交通出行方面的优先。最重要的是,在“人、车、路”交通管理的三要素当中,要在有限的道路条件下解决好道路通畅和车辆增长的问题,我们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到多数人出行方便的情况。

关键词:中心商业区;公交优先;交通规划

Abstract:bus priority is a system engineering, it relate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traffic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ystem of the existing mechanism of city planning, and the concept of people, and it is not just a bus and taxi in the way of use preference, but 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 in the priority traffic. The most important is, in the " three factors of human, vehicle, road traffic management", in the limited road conditions to solve the smooth road and vehicle growth problem, w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peopleoriented, considering that most people travel convenience.

Keywords: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bus priority;transportatio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066-03

1 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呈现快速增长的现象,交通拥堵的问题也凸现出来,尤其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这样的情况更为明显。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当中,每年有近一千万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且,就一定地域而言,交通的发展不是无限的,交通的拥挤终究会导致交通源的外移和交通方式的改变。“发展公交,公交优先”作为改善交通环境,缓解城市拥堵的手段已经被广泛接受。

同时,伴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我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不断增强。以前的集市、农贸市场等逐渐演变成大型的商业中心和商业综合体,他们通常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区,拥有着大量的人流和车流聚集效应,在早晚高峰和节假日等时段,交通拥堵现象更为突出。因此,公交优先的理念对这一特定地区的交通规划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形成较好的效应。

2 国内外城市中心商业区交通规划现状

现代的城市交通规划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至今已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到20世纪80年代,中心商业区的交通规划有了较完整的体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交通规划模式。一种是以美国城市的大型商业中心为代表,他们在商业中心周边设计了十分宽敞的街道,布置大型的地上公共免费停车场,商业中心集体育、文化、娱乐和休闲于一体,体量巨大而且容积率较低。另一种以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商业中心周边街道狭窄,停车场通常在地下,而且收费极高,公共交通却十分方便,通向城市的任意商业中心。究其原因,人口密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以上两种方式,都是从各自的国情出发的,都是可行的。

我国城市的中心商业区交通规划起步较晚,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相对稀缺,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在50~80m2,一些大型城市则更少,是北美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中心商业区体量巨大,而且较为集中,交通拥堵现象经常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基于公交优先的我国香港的交通规划模式可以借鉴(表1)。

3 公交优先的定义及本质

公交优先是指在城市社会经济和交通发展当中,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为了解决好城市拥堵、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整体运营效率,是快速分流人群,减轻道路压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最佳途径。公交优先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现行的体制机制及人们观念的转变,而且它不仅仅是指公交车和出租车在路权使用上的优先,而是指绝大多数人在交通出行方面的优先。最重要的是,在“人、车、路”交通管理的三要素当中,要在有限的道路条件下解决好道路通畅和车辆增长的问题,我们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到多数人出行方便的情况。

公交优先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不仅是交通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它包含着政策上的优先、规划建设方面的优先和交通通行方面的优先,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交通规划方面的公交优先更多的体现为以人为本的出行,把增加出行舒适性和提高出行效率当做首要的目标。

4 规划对策

公交优先理念最根本目的是实现大多数人出行的通畅,而不是简单地公共交通在道路通行上的优先。通过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道路、公交、停车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从大多数人的出行利益出发,寻求合理的交通规划对策。

4.1 建立体现公交优先的立体化交通

在我国的大多数城市中,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尤其在中心商业区更是寸土寸金,地面交通已经接近饱和。因此,我们可以建立一种地下快速轨道交通+地面快速公交的模式(表2)。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从垂直空间的层次解决中心商业区的交通拥堵问题。

4.1.1地下快速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准时、安全、大运量的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往往起到骨干作用,而且它的出入口四通八达,甚至可以直达每个商场的入口,通过地下的交通组织,减少了地上的大量人流。在其他的大中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较晚,它的前景将变的十分光明(图1)。

4.1.2地面快速公交。它就是我们俗称的BRT(Bus Rapid Transit),它的作用是快速疏散中心商业区的的客流,减少常规公交的承载力少、通行能力差的缺点,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它的优点是大容量和直达性,可以大量节约人们的出行时间,同时可以高效的利用土地资源。

4.2 设置棋盘型的合理的单向交通

由于我国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除了一些景观道路之外,其他道路相对较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想象更为明显。尤其在中心商业区,道路修建较早,道路红线已无法做大的调整,双向通行经常会形成多个拥堵点,而且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面的车辆就无法通行,这时人流和车流交织在一起,交通十分混乱。单向交通是指只允许车辆向某一个方向行驶的道路组织形式,它大大减少了交叉口的冲突点,减少了交通事故。它可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合理优化信号灯的配置,为多数人的出行节约时间。在德国的城市里,两排车道的道路基本都为单向行驶,而且单行道总是成对出现,即在相邻的一条道路上只允许车辆在相反方向上行驶,尤其在城市中心区,这种设置更为普遍。统计显示,单向交通可将运力提高80%,交通事故减少一半左右。在设计上,单向交通应贯穿于商业区的周边,形成棋盘型的结构,在长度上力求最大,避免道路两端的干扰。同时,给予公交车双向通行的权利,以符合多少人的通行利益(图2)。

4.3 设立分散的交通停靠点

中心商业区是人流聚集地,在一些时段经常会出现潮汐式的交通流线,形成交通压力。在交通停靠点更是如此,大量公交车辆聚集于此,行人和车辆交织在一起,造成拥堵。将公共交通停靠点分散,采取错站停靠,减少站点的公交线路,使人们向四面八方通行,交通路线上不出现重叠,同一处站址的公交站点间距在50m左右,反方向的直线距离不超过200m即可,适当分散公交站牌,提高出行能力。同时,公交站台可选择港湾式,适当提高站台的长度,将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分离,但不应过多,避免公交车之间形成冲突。在十字路口和商业区的主要出入口应禁止设立停靠点,避免造成大量行人聚集,产生混乱。对于出租车,可设置专用停靠点,选择在商业区周边次干路,并且与公交站台分开,禁止随意停车(图3)。

4.4 提高地下停车数量,限制路边随意停车

停车问题是城市发展的静态交通问题。静态交通问题是相对于动态交通而存在的一种交通形式,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停车设施主要包含地下停车场、露天停车场、路边单侧停车等。随着城市车辆的增多,对停车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大,就会出现停车难的问题。这种现象在商业区周边更为明显,针对以上情况,在地上空间达到饱和时,地下的交通疏导成为一种重要途径。

地下停车场提供车位较多,交通流线较好组织,而且不受天气和其他因素影响,可以和购物中心主要出入口形成连接,形成一站式购物,不增加地面上的人流。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种方式十分奏效(图4)。露天大型停车场在美国的大城市中十分普遍,这种方式布置简单快捷而且成本十分低廉。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商业中心本来就寸土寸金,这种停车方式无法大量使用。路边单侧停车虽然方便快捷,但是问题很多,它不仅要考虑道路条件的制约,还要考虑停车设施的配套与管理,同时需要一定的驾驶技能,否则会对动态交通产生不必要的影响,我们对此要慎重(图5)。总之,对于私家车的停靠,我们应当控制,如果有特殊需求,也应提供相应的停车位。

4.5 强化政府调控手段,提前加强交通管理

传统的城市交通管理模式,通常是对已发生的交通事故进行政府管理,着眼于人、车、路和时间等要素之间的协调和组织。然而,在当前车辆快速增加和交通供需矛盾日突出的情况下,过去的调控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客观需求。尤其在中心商业区,一旦发生交通拥堵,就会导致大面积的交通瘫痪,此时再去管理已经为时已晚。因此,我们应该制定相应法规来提前管理。

4.5.1改善公交环境,提倡公交出行。“地铁挤、打车难、公交慢”是阻碍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难题,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购买私家车。在欧洲,私家车拥有率虽然很高,但人们仍然愿意乘坐公共交通,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公交守时、方便、快捷。在这些发面,我们应当加大政府投入,提高我们的公共交通质量。

4.5.2提前预测交通流量,出台交通限行措施。每到双休日及长假期间,中心商业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格外突出,对于这一特定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单双号”和部分路段限行等措施,提前分流车辆,使人们意识到在拥堵路段乘坐公共交通公交会更加便利一些。

5 结语

城市的交通规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和全面协调的过程,在城市的中心商业区更是如此。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交通拥堵的问题由来已久,我们都应保持以人为本的态度,根据各自的情况来解决。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城市,土地资源十分紧缺,我们应该倡导公交优先的理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娇蓉,白子建.城市交通整合规划理论与实践[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文国玮.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王炜,徐吉谦,杨涛.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陈来荣,张岚,张北海.拥挤收费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5,(5).

[5]张国华.我国大城市中央商务区交通规划研究探讨[J].城市交通.2004,7(5):12-15.

猜你喜欢
交通规划
浅析城市交通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城市轨道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物流科技(2017年4期)2017-05-02 21:18:45
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行政法问题
法制与社会(2017年7期)2017-03-27 20:35:33
基于可达性的城市交通规划研究
基于可达性的城市交通规划研究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应对城市拥堵的对策
中国市场(2016年43期)2017-02-16 13:35:37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应对城市拥堵的对策
中国市场(2016年43期)2017-02-16 12:34:36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价值工程(2016年35期)2017-01-23 20:45:29
交通规划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
考试周刊(2016年52期)2016-07-09 1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