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这样调侃道:博物馆内的藏品能让故宫羞愧得无地自容。尧舜时期的彩瓷、商代的青花、直径1.7米的釉里红元代大盘,哪一件都能颠覆中国瓷器发展史。总之,这是个拥有无数怪诞藏品的奇葩博物馆——
按说,只要建馆资金来源合法正当,村民没有异议,村里盖个博物馆,戴一枚硕大的文化假钻戒附庸风雅,招摇过市,似未见法有明文禁止,并不为过。只须遵守农村集体资金的相应管理制度,财务收支经过审批,重大事项开支履行民主程序,经过村民会议或其代表会议通过即可,不干局外人什么事。
不过,这个充斥赝品的奇葩般的博物馆,却堂而皇之地挂有“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衡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科普基地”“国家级3A景区”等众多响亮名头,是“冀州市重点打造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也因此,它不再只是村里的私务,而上升成为公共议题。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冀宝斋的藏品真伪争议并非自今日始,但为何它身上那件皇帝的新衣,却一直披到现在才被揭穿?近一年来参观接受教育的三四千名学生,又将留下怎样扭曲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印象?
马伯庸笔下的“奇葩”博物馆坐落于河北省冀州二铺村。二铺村是一个“城中村”,冀州老城自古有三关四铺之分,老城的四个铺相当于其它老县城的东西南北街,二铺村位于冀州老城的南街稍偏东,有400多户人家,1500多口人。
“城中村”相比其他一般的农村不同的是:村里人均占有土地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多,因此比较富裕。相关统计显示,在河北省的第一批“小康村”中,“城中村”所占比例达60%以上。
冀州二铺村早早就创办了衡水市(原衡水地区)首个民办旅游景点灵秀山庄;拍摄了衡水市第一部农民投资的电视剧;1980年投建了年产50万片的暖气片厂,是二铺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这个暖气片厂已经正常经营了30余年,产品已经打入北京市场。而这一切都跟二铺村当了47年的村支书王宗泉密不可分。“村里人都管他叫‘王司令,他一直牢牢掌握着该村的经济命脉。”一位二铺村附近的村民称。
而与这个待发展的旅游城市不太相称的是坐落在衡水湖畔的冀宝斋博物馆,到访的游客都称其外表酷似国博的外形。据当地人介绍,其实冀宝斋早在30年前就有之,当时也是由集体出资,建成归集体所有,而原来的“旧馆”在村委会的二楼。而眼前人们所熟知的这座高23米的博物馆是2007年开始投资兴建的,总耗资5400万元,也属村集体所有,于2010年7月落成开馆,馆长自然还是由王宗泉担纲主持。
在冀宝斋收藏之初,王宗泉收古瓷器建博物馆的消息一传出,方圆百里的群众带着各式各样的瓷器蜂拥而至,送货的人排起的长队约一公里,像赶集一样,送货人来自全国各地,以江西、浙江等地的南方商人居多。没多久,收到的坛坛罐罐堆满了好几间办公室。对于文物商送来的货,王宗泉看上眼,给别人出个价,送货人觉得合适,他就买下。“他造诣有多深?不好说。”冀宝斋博物馆仓库保管员王宝玉说,送货人蜂拥而至,“那是王宗泉讲信誉,送来就能卖掉。”几年下来,馆内收藏的“元青花”数量比全世界的总量还多。而对于每件藏品当初的收购价格,王宗泉均视为商业秘密,从不对外人透露。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二铺村村民认为,“王宗泉是明知道假还买,一些知情人也反对买假瓷器,但他还是买,不买他就不能浑水摸鱼。”
年已68岁的王宗泉自称有30年的收藏经历,2010年,还获得“中国十大民间收藏家”的称号。从上世纪80年代,博物馆收购的几万件“藏品”,都由王宗泉一手把关。
“博物馆的藏品是真是假,神仙都说不清。”王宗泉说,他主要是从民间市场收藏品,对象是外地的老百姓,为鉴别古董,他还特意买了几本书研究。
“既然开馆,肯定会有争议,人们必然会问是真的还是假的?可真要去鉴定,一件东西至少1000块钱,还要提成5%至10%,我哪拿得起这个钱?”王宗泉坦言文物界的鉴定乱象,使其不想去“掺和”,他相信自己。馆内4万件藏品都是王宗泉自己一人把关收进来的,而且只收不卖。“我比他们有经验,我用得着他们鉴定?有些专家就是原来的文物贩子,只不过因为他们开始搞的早,国家需要他们,就成专家了。”
王宗泉认为他是从实践中走出来的。他说,起初他在附近村里贴广告,找来懂行的人帮着鉴别,“后来收藏多了,鉴别能力上去了,名气大了,全国各地都向这里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