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映丽
引言 “双转移”是广东创造性地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统称。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从2004年省委、省政府首次提出珠三角与山区及东西两翼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以来,“双转移”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通过以南山湾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双转移”产业园区规划应该遵循的原则,“双转移”产业园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1 南山湾产业园区现状概况
1.1 区位情况
南山湾产业园区位于汕头市区南部、工业经济带东北部,台湾产业园东部,西至中心路、东至达南路、北至河中路、南至疏港大道,用地面积308公顷。该片距北岸中心区12公里,距火车客运站15公里,距外砂机场24公里,距广澳深水港3.7公里。
1.2 现状建设情况
该片现状东北角有低矮建筑3栋,为简易厂房;区内没有居住建筑。
1.3 土地使用和权属情况
该片现有已征用地1幅,一类工业用地,用地面积2.35公顷,为达濠区凤岗管理区集体建设用地。
1.4 道路交通现状
现状已建的城市主干路有北侧的河中路、达南路,均为部分建成,未达到规划宽度;南侧疏港大道正在筹备建设中。
2 规划目标
2.1 功能定位
2.1.1 南山湾产业园区定位
海峡西岸经济区——汕头?台湾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汕头?粤台经贸合作示范园区的启动片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業园的濠江片区,滨海工业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汕头市工业经济带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汕头市招商引资的形象窗口之一;
以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为主,同时承接珠三角、长三角等国内先进地区的转移;承接本土企业的转移;承接海内外华侨的投资。
2.1.2 南山湾产业园区产业
以一类无污染工业为主,二类少污染工业为辅。发展低污染、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临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
3 发展目标
3.1 发展规模预测
南山湾产业园区用地总规模308公顷,扣除外围城市主要道路后,园区用地287公顷,产业用地的比例达到园区总用地的70%以上。
3.2 人口规模预测
①产业人口
按照同类产业园区(现代制造业、新型产业为主)一般的产业人口为100~150人/公顷产业用地的测算口径,园区产业人口约1.5~2.2万人。以上两个数据综合,园区预测产业人口为1.8万人。
②居住人口
根据汕头市一般工业区实际运作情况,就业员工住宿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地的务工人员,;第二部分是外地务工人员,;第三部分为外来投资人口和高级管理人员(占产业人口比例10%左右),其住宿一般为独立与本工厂外的居住小区或公寓。根据以上测算,本工业区居住人口约0.2万人。
③结论:综合以上两项,规划核心区总人口约2万人。
4 用地布局
4.1 规划布局结构
4.1.1 规划用地布局
根据规划设计要点,园区用地以一类用地为主,二类用地为辅。综合考虑片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和片区污水排放向北收集的要求,二类用地集中布置在园区北部。
4.1.2 用地布局结构
规划用地布局结构为“一心两轴四组团”。
一心:即行政办公和商业金融中心区,位于园区东部、达南路西侧,集办公管理、医疗服务、文化娱乐、生态停车场等公共服务配套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两轴:即形成一个工业发展轴和一个生态景观轴十字交叉的两个轴线。
工业发展轴:以达南路上的园区主入口和中心服务区为起点,以园区中部东西向的主要道路为载体,联系园区和西面的台商投资区、河浦工业区。该轴线是整个台湾产业园的交通轴线和发展轴线。
生态景观轴:主要以疏港路上的园区次入口为起点,贯穿园区南北向,并与南面园区配套研发用地有机联系,该轴线是园区的服务轴线和景观轴线。
四组团:由区内道路分割形成四个工业组团,其中西北工业组团、东北工业组团的北部为具有轻微污染的二类工业,西北工业组团、东北工业组团的南部和西南工业组团、东南工业组团为一类基本无污染型工业。
入口:入口广场既是园区职工交往、聚会、活动的空间,也是园区对外形象宣传的一个窗口。主、次入口分别设面积较大的广场绿地,有利于形成园区入口景观,展现园区形象
5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5.1 现状概况
园区东侧的达南路,已建成路面宽度约36米;北侧的河中路,已建成路面宽度约36米。
5.2 道路交通规划
5.2.1 路网结构
园区外围道路遵循《汕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的城市路网布局,规划路网以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园区道路组成。园区内道路以交通顺畅、便捷、灵活为原则。
园区内部干路结构为“三横三纵”。区内主干路为刚性控制,区内次干和支路均部分为弹性调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结合结合实际用地需要,经有规划部门确认后,可进行适当调整。
道路等级划分
(1)外部交通
园区对外道路由河中路(60米)、疏港路(60米)、达南路(60米)等城市道路构成。
(2)内部交通
区内道路形成园区主路、园区次路两个道路等级。园区主干路红线宽度为30米,园区次干路道路红线宽度为24米。
6 绿地系统规划
6.1 规划理念
结合园区主要道路安排防护绿带,结合水渠安排公共绿地,在整个园区形成绿地网络,对各工业街坊实行隔离并形成通廊,以减少各类产业门类之间的相互干扰。
结合园区出入口设置广场绿地,形成工业区的入口景观,展现工业区形象。
6.2 绿地布局
6.2.1 公共绿地
区内的公共绿地主要为入口广场绿地,结合生态停车场的设置,以实现景观性和功能性相统一。
6.2.2 防护绿地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河中路南侧防护绿带宽度为50米,达南路西侧防护绿带宽度为30米。考虑到已批准的河浦工业片区和台商投资区濠江片中,河中路南侧防护绿带按10米控制,因此园区内河中路南侧防护绿带统一按10米控制。
区内道路防护绿地为道路沿线带状绿化,其中绿带宽度按10~12米控制。
防护绿化起一定的隔离作用,配置树种以具备除味、抗噪、阻尘功能为主。
6.2.3 单位附属绿化
单位绿化是指各厂区、配套公建等单位内绿地。同时,在各个单位内,应推广庭园绿化、立体绿化,提高总体绿化覆盖率,改善园区生态环境。
各工厂车间周围不宜种植密集的树木,应种植低矮的植被,有利于有害气体的迅速扩散,不至于因大量聚集而危害工人身体健康。
7 环境保护规划
7.1 规划措施
7.1.1 水体保护规划
不准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原有排污口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以保证保护区内水质符合规定的水质标准。
7.1.2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制定产业政策,作好对区内企业的产业导向、规划导向和排污总量的控制,禁止在园区内建设有大气污染的企业。
7.1.3 声环境保护措施
按照国家有关噪声管理法规,对工业、施工、商业噪声的管理。加强对外交通干线绿化和隔声设施建设,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环境质量评价,有效治理和控制噪声源;积极防治社会生活噪声;加强交通管理,降低交通噪声。
8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的背景及产业类型,并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确定园区的性质、职能和定位。以资源及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为原则,合理安排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使之能够与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增加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引导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塑造汕头市南部工业新城的滨海、沿江景观特色,增强其未来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汕头市工业经济带控制与发展规劃》(2006)
[2] 《汕头·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总体规划》(2008)
[3] 《南山湾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