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亮
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是一个长效热点,每年高考都会涉及相关内容。主要考查观点有中国近代不同阶级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来解放生产力与改善民生;苏联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带来严重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后果;美国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体系及战后完善的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起到了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英国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民生等诸多问题。今后几年高考仍会以综合考查的命题为主,考查视角最可能出现的有古代中国涉及民生的三大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中国与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比较;苏联与英国两国不同的工业化进程;美国与中国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改革等。
【考点透视】
本部分“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主题体现的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主要涉及以下一些内容:
1 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与民生改善。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动荡提出许多有利社会和谐的进步主张,如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得政在民”,以仁爱之心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让人民在和平环境中享受安居乐业。古代统治者基于民生与经济发展而采取重农抑商、休养生息政策,如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慎用刑罚等。古代国家通过改革改善民生,如秦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促进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贷款或谷物给农民,募役法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时,但后期出现用人不当和危害百姓现象。
2 近代中国的土地政策与民生改善。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试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工商业,兴办保险事业,兴建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等。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明确提出“平均地权”的民生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做到家给人足,但不是彻底的土地纲领,没有真正满足农民土地要求,从而使辛亥革命失去应有的群众基础;在新三民主义中提出节制资本,耕者有田的主张,并实行扶助农工政策,从而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适时推行改善民生的土地政策。如国共对峙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制定和贯彻土地革命路线,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抗战时期在抗日根据地推行“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使解放区农民分到了土地,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3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与民生的关系。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兴起,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新的气息。这些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食品业、火柴业等一些关乎民生的轻工行业,如张謇大生纱厂等。
4 现代中国的农村变革与民生改善。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推行了几次改善民生的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如1950年后的土地改革、1978年后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等,这些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振兴了农村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社会和谐。
5 苏联经济政策与民生问题的调整。十月革命后,苏俄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列宁时期,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这一政策短期内缓解了城市饥荒,保证了前线供应,但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和社会不稳,进而引发1921年春的经济政治危机。而之后的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促进了农业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国内政局。
斯大林时期,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以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违背了农民自愿原则;在国家工业化方面,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服务,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农业的落后又直接影响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虽说在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如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使用统—调度,确保主要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它不受大危机干扰,大大超过资本主义发展速度,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战胜德国法西斯的强大工业基础。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最终使政府脱离了群众,失去了民心。
6 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与民生问题。英国圈地运动虽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条件,但在当时以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和民生为代价。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本主义诸多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与居住条件恶劣问题,城市人口暴增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失业危机问题等,使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工人阶级斗争日趋频繁。
7 美国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生改善与存在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方面,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保障农民利益;在社会福利方面,加强救济,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生产与消费,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社会保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老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社会保障。二战后美国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对改善民生和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也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本专题重点内容主要有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与民生改革;中国近现代不同阶级实行的民生政策和农村改革;美国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与社会保障;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农业改革等。这些重点问题中共性和个性分析是难点所在。如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改造,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都完成了改造,都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遗留一些问题。不同方面在于中国是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加入农业合作社,苏联是通过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共同启示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又如英国与苏联两国工业化道路,两国都是以牺牲农民利益的方式来推动工业化,但英国由私人资本家完成,苏联由政府领导;英国首先发展轻工业,苏联则优先发展重工业;英国通过自由竞争(放任),苏联则通过行政手段(国家干预)。两国工业化道路的启示: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制定正确经济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民生、环境等之间关系。再如20世纪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中美苏三国的三次重要改革,即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新时期改革的重要启示:三大改革都是对现存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计划与市场不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只有依据国情进行改革才有生命力等。
【创新训练】
1 农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而古代中国统治者都会注意调整田制和赋税,救济百姓,抑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代规定)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通“鬻”)于市。
——《札记·王制》
材料二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子路》
材料三 (宋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断流。是冬大雪。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小冰粒),或雹或雨水,冰冱(通“冻”)尺余,连日不解。台州雪深丈余,冻死者甚众。……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防止百姓离散):一曰散利(发放救济物资),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放宽力役),五曰舍禁(取消山泽的禁令),六日去几(停收关市之税)……十有二日除盗贼。
——《宋史》卷62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周代这一规定有什么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孔子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主要背景。
(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信息,宋代政府该如何应对上述问题?(举出二例即可)由此,简要指出“荒政”的含义。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就社会保障来说,你认为古代中国政府的举措和孔子的主张能否真正实现?
2 土地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改善和发展民生是近代以来多少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目标。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34年,毛泽东说)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材料三 一部分地区发展慢一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3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具体含义。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注意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的主要背景、重要措施及积极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的社会保障思想。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孙中山、邓小平的社会保障思想作一简要评价。
3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材料二 全球化是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把分散割据的世界连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大市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即“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全球化的演进方式是暴力征服,在工业化时代,其主要工具仍然是炮舰,而炮弹则是廉价商品。
——贾迪希·巴格瓦蒂《全球化浪潮》
材料三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到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近,没有重工业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温室效应”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2)就材料二中关于全球化的两种演进方式,从世界近代史中各举一例说明。
(3)据材料三,指出苏联工业化道路有何特色?斯大林为此提出了哪些理由?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苏联工业化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就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过”谈谈你的正确认识。
【参考答案】
1 (1)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
(2)实行平均、救济百姓以维护统治。春秋末年,诸侯争霸,社会动荡;铁犁牛耕开始推广,新阶级出现;孔子提倡“仁”和以德治国。
(3)冰雪自然灾害及其造成人员巨大伤亡。发放救济物资、减免赋税等。指灾害发生后政府采取的救济等措施。
(4)不能。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与脆弱性,难以抵御天灾人祸;吏治腐败;孔子的思想不适应阶级社会需要。
能。中央集权制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荒政措施和发动民间灾荒救助等,很大程度上缓解灾荒;实现平均是百姓的追求。
2 (1)“政治革命”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通过核定地价,实现“土地国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原因:欧美国家贫富悬殊激化社会矛盾。
(2)背景:国共对峙,根据地处于国民党军队包围之中。措施: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经济建设、开展土地革命。积极意义:使农民翻了身,改善了生活;踊跃参加红军,保卫红色政权。
(3)先富帮助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利用财税等手段调节贫富差距;先重效率后重公平。
(4)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因为资产阶级反封建不彻底因而最终并未推行。邓小平提出的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张,强调阶段性,符合国情,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3 (1)工业革命的开展;以煤炭为燃料的蒸汽动力的推广使用。
(2)如西班牙对美洲印第安人的屠杀(或黑人贸易);英对印度(或中国等)的侵略。
(3)特色:优先发展重工业。理由:西方工业化道路时间太长;苏联面对帝国主义威胁;发展重工业才能维护国家安全。影响: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但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轻工业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严重损害农民利益,使农业生产被破坏并长期落后。
(4)实现工业化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正确处理农业及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必须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保障农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