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是设计之母

2013-04-29 00:44JulieLasky
OV海外文摘 2013年8期
关键词:陶艺家格斯设计师

Julie Lasky

现代瓷碗

这只碗来自美国檀香山,就像一粒炸开了的硅藻。

来自苏门答腊岛的古柚木碗。该碗的作者从事手工业二十余年,致力于通过手工完美呈现全球各种木材的自然形态。

该碗的作者是陶艺家,他当时正在试验新的氧化釉,没想到在打开烧瓷窑的那一刻,这意外产生的花纹立刻惊艳了作者,于是作者为这只碗取名“海啸碗”。

作者漫步于纽约曼哈顿东村一个社区池塘边,看见了一小片迷你睡莲漂浮在岸边,从中得到灵感,制作了这只形态逼真的青釉碗。

现代瓷碗

碗几乎是所有中国人家庭中最常见的器皿。来自香港的设计师将奇思妙想注入普通的碗里,于是化平凡为神奇。

目睹一只碗产生的过程,会赋予这件日常用具特殊的意义。这只碗的作者让女友见证了这只碗的诞生,然后送给了她。

该碗出自丹尼尔·菲舍尔陶瓷公司(美国芝加哥),最大限度地展现了精湛手工和陶瓷的特性。菲舍尔在制作时,故意采用稀释了的粘土,捏出基本碗体后,让碗口朝下,其余的创作就交给地球引力了。

这对碗来自台湾。每次使用时,它们都像在述说故事:与碗底烧制在一起的小人儿正拼命把头伸出水面呢!

上周,纽约拍卖行将一只刻有莲花图案的白色陶瓷碗 拍出了220万美元,上了新闻头条。经过买家竞价,成交价格是苏富比拍卖行预计成交价的10倍,是当初卖家购买价格的70万倍。通过苏富比拍卖行确认,委托人来自纽约州,在2007年在一个旧货市场上花3美元买到了这个碗,此后就一直放在他们的客厅里,直到他们咨询了亚洲艺术品专家,发现这个碗原来是中国北宋时期出产的定窑瓷碗,拥有1000年的历史。人们好奇为何这只碗消失了这么多年,而它最终重回我们的视线的原因也是个不解之谜。显然这只碗很美,但只有饱经锤炼的眼睛才能看出它的年代和稀有。

宋代之后,碗没有重大的改变。实际上,自从4000到1万年前的新时期时代以来,人类开始挖空木头和石头做模具将粘土塑成型烧制,碗就没什么大改变。

在碗出现之前,人用手或是树叶折起来把水捧到嘴边。这种新型容器为分享食物、烧香、灌溉、祭祀以及施舍穷人等社会或仪式活动提供了工具。

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当代工艺博物馆的首席策展人娜米塔·威格斯(Namita Gupta Wiggers)说:“我们之所以不谈论碗,是因为它是日常用品。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对它太过了解。”

如此重要的东西竟然被人们熟视无睹,威格斯决定要为它举办一场展览会。这个月初名为《焦点:碗》(Object Focus: The Bowl)的展会拉开序幕,展出了近200个碗,从藏族的颂钵 到铬合金的冰桶,应有尽有。

威格斯表示,在阅读了《事物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Things)后,她深受触动,对碗的看法有了改观。这本书的作者德延·萨迪克(Deyan Sudjic)在伦敦指导博物馆设计,萨迪克写到了设计师为了提高主人的地位和名声而将普通家庭用品转变为奢侈品的一些方式。就如威格斯女士所解释的那样,顾客垂涎的不是桌子、椅子和灯具,而是冲着野口勇(Noguchi,著名日裔美籍设计师)、埃姆斯(Charles & Ray Eames,著名的夫妻档设计师)、英葛·摩利尔(Ingo Maurer,德国灯具设计师,被称为“光之诗人”)的名气。

威格斯认为,碗在客观世界里并不这么受宠,碗的背景增值作用与其工艺精细程度密不可分。很多著名的碗都是陶艺和玻璃艺术家们制作出来的小众作品。它们脱离了大众市场的认同和升值。她希望我们不只看到了碗,也能看到陶艺家玛格丽特·威登汉(Marguerite Wildenhain)和露西·里尔(Lucie Rie),能叫出这两位大师的名字。同时,她还希望我们能尊重那些世代相传的锻造技艺,虽然这些匠人默默无闻。

威格斯认为,碗被人们漠视的另一个原因是碗的附属地位。也就是说,碗是主人和其他物品的附属品,只起到配合和支持作用。对这种由中间大小划分,什么都能容纳的东西,你还能有什么期待呢?

威格斯说:“我跟别人总是因为聊起其他的事情而谈起碗。当时聊的是像茶道或者制造工艺这种仪式的隐喻。很难将话题控制在碗上。人们总是聊跟碗有关的事情。”

矛盾的是,正是碗缺乏存在感的特点构成了绝妙的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引用更是难以忘怀。单从西方经典中就能很快找出米考伯(Micawber)的汤碗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奇怪的朋友萨利·西顿(Sally Seton)将牡丹和蜀葵的花冠撒在一碗水中(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达洛维夫人》);胖胖的巴克·穆里根(Buck Mulligan)用剃须碗模仿罗马天主教弥撒的闹剧(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当然还有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金碗》(The Golden Bowl)。

正因为这种特性,使得桌子、椅子、灯具根本不能与碗相比。

威格斯女士邀请了学者、作家和工匠从展览中挑选样品,为其写介绍短文,以此丰富碗的故事。有些文章富有哲理,比如来自旧金山的策展人玛拉·霍尔特·斯科夫(Mara Holt Skov)为一个玻璃碗 所写的沉思,碗作者徐道(Do-Ho Suh)仿照韩国艺术家交叠的双手做出这个作品的雏形。斯科夫写道,它提醒了人们创造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手,虽然这种说法没有证据。

陶艺家、版画家丹尼尔·杜福德(Daniel Duford)为来历不明的陶瓷面包碗写的文章则更富有感情。该碗的所有者从妻子在华盛顿州皮阿拉普的曾祖母那儿继承得来。“它就如荷兰农场主的妻子一样结实厚实,尽管质地厚重却有着漂亮的外形,既不粗俗也不高调。”

威格斯还邀请群众共同参与写作。在objectfocusbowl.tumblr.com网页上收集文章。她还鼓励人们为展会上的绘图馆提供灵感。作为博物馆的合作方,太平洋西北艺术学院插图专业的大学生成为了第一批贡献者,随后普通群众都不吝起笔,踊跃投稿。

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画,人们的诠释都鼓励着我们以新眼光看待碗,并在它的平凡中找到诗般的美感。碗是设计之母,尽管其独特的品质可能会因常见的外形而受到压抑。这件宋朝古碗就造成了巨大的轰动:据苏富比拍卖行负责中国艺术部的考古专家王涛认为,乳白色碗身上的莲花图案可能源于佛教典故,象征着重生和纯洁。王涛说,这个碗不是造来用餐,而是为了寺庙供奉,“这可不是简单的日常用品”。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贬低日常用品。

猜你喜欢
陶艺家格斯设计师
纪念希格斯玻色子发现10周年
捕捉希格斯玻色子之手
小小设计师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推荐一个设计师
陶元浴素——中国当代陶艺家黑白影像(NO.2)
希格斯理论获奖姗姗来迟
希格斯子闯入了死胡同
陶元浴素——中国当代陶艺家黑白影像(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