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利
【摘 要】生命是道德存在的基础,道德教育必须以生命为基点,将生命与教育过程相结合,实现生命化的道德教育理念。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和成才的第一场所,家庭道德观念和道德氛围对青少年德行的养成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本文针对家庭德育实效低下的现状,提出生命化德育理念,力图在该理念的指导下,以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诠释生命化德育内涵,为家庭道德教育探寻新的出路,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德育;家庭德育;生命化德育
一、生命化道德教育的内涵
生命化,按照黄克剑先生的表述就是“生命的在场”,即教育是针对人而进行的活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不能脱离具体的人而抽象谈教育,必须从具体的人的实际出发,去培养人发展人最终完善人,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对德育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分为大德育观和小德育观。大德育观认为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个部分,小德育观则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
南京师大冯建军教授在他的《生命化教育》一书中提出了“生命化道德教育”这一理念,他对生命化德育的内涵作了简要概括,即生命化德育是以生命为基础的,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自觉关怀生命,满足生命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生命的意义。可以说生命化德育是以人的生命发展为基础的,回归现实生活,让孩子从自己切身的生活体验中感触道德的意义,从而在根本上端正孩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提升其生命价值的目的。
二、实施生命化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理论依据
1、教育学方面
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生命化德育理念在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中也有很多体现。比如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在教育孩子时不可以一概而论,应该“对症下药”,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否则事倍功半,甚至激发孩子逆反心理。在师生关系上,孔子主张师生平等,彼此要互相尊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真正认识道德,进而从自己思想上认同这一理论。
2、心理学方面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过“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人类基本的需要,都需要获得关爱,需要他人尊重。生命化德育理念主张人与人要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交往活动。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如果能够和孩子之间营造一种真诚、尊重和理解的氛围,并且可以适当放手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及其发展做出选择,匀出适当的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从而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实现更优质的教育。
(二)现实必要性
1、家庭德育的现状
(1)家长德育观念淡薄。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会陷入这样一种顾此失彼的尴尬境地:家长们抱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心愿,成天忙于工作,一心想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无形中缩减了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时间,导致父母与子女的互不理解。虽然家庭有形收入增加了,但也造成了无形的家庭冷漠与敌对氛围,孩子心中对父母的看法就是,父母眼中钱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子女。
(2)德育方式不恰当。许多家长不注重言传身教,不明白身教有时胜过言传。大道理,他们和孩子讲的是头头是道,但做起来就是另一幅模样。比如说,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做人要诚实,自己为人处事时却常常以不诚实的态度来对待,使得孩子对家长所教育的内容产生困惑;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长辈举止十分过分,这些不良举动孩子是看在眼里的。长此以往,有些孩子会因此而轻视自己的父母,产生不满甚至敌对情绪,恶化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三、家庭实施生命化道德教育遵循的原则
(一)敬畏生命原则
生命是人的一种生存存活状态,人不同于动物,人是有意识的动物,为意义而存在,但是如果生命不存在了,就谈不上生命的意义了,所以道德教育应该让孩子树立“生命可贵”的人道主义思想,培养孩子敬畏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意识。传统道德教育关注的不是人的生命本身,关注的是在道德规范的协调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至整个社会的稳定。生命化德育关注人生命的意义,必然要关注生命。
(二)生活化原则
生命化道德教育关注的不是规范孩子的行为,而是具体的鲜活的现实的独特的生命个体。道德表现来源于生活,道德教育必须要从虚空的道德规范学习中回归到道德生活中,让孩子在各自的生活中实践着、体验着、领悟着道德的智慧,认识到道德就在身边,始终是为保障我们的生活服务的。从而,孩子也就在无意中真正认同了道德,使德育内容彻底扎根于他们头脑中。
(三)生命叙事原则
生活本来就是由一件件大小琐事而构成,生活的经验不仅来自于自己,也来自于他人,我们要学会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一些道理。生活中关于道德的事件不尽其数,作为父母要学会适时和孩子一起去讨论一下这些事情,谈谈个人见解,以理性思维去看待这类事件,从而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人与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结 语
家庭是社会中最小的细胞,人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多方面发展。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运用严慈相济的教育方式,以家庭为中介,构建学校与社会的桥梁,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做家长的只有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集体利益出发,才可以为下一代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姚冬梅.生命化德育及其基本理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3]丛岚.论家庭德育与青少年德性养成[J].宜春学院学报,200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