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自拍的传播心理探究

2013-04-29 23:05王传芬
编辑之友 2013年8期

摘要 就心理学而言,人类原本就具有自我欣赏的喜好,并且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展示出来加以炫耀,以获得他人的好评、接受和认同,从而对他人实施影响,无疑,拍照是一种合适的途径和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自拍成为一种时尚,而网络自拍图片往往反映带有某些情绪或情感的自我,同人的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 网络自拍 传播心理 自我欣赏

王传芬,德州学院讲师。

本文系2011年度山东省德州市社科规划项目“德州市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12YD04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朱卓鸿博士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总是试图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以获得他人的好评、接受和认同,从而对他人实施影响,增强自己的自信心。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自拍在手段和技术上发生了改变,在20世纪90年代自拍遭遇了网络,诞生了新的自拍形式——网络自拍,我们现在用“自拍”作为关键词在百度上搜索,可以得到上亿条的搜索结果。很多商业网站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和提高网站的点击率,也推出了专门的网络自拍栏目,如天涯社区的“天涯真我”、猫扑的“贴吧”、网易相册以及QQ网络相册等。

一、网络自拍的来源

自拍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84年,刚出现时仅特指照相机的一个功能,即一个人需要拍摄自己照片的时候,可以提前设置好拍摄的时间,然后相机在指定的时间完成拍摄动作。网络自拍依托于网络媒介与摄像设备的普及。自拍图片就是利用摄像设备拍摄自身照片并进行相应的编辑,再上传至网络媒介供受众共同欣赏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反映出自拍者的某种心境或者情感。当今,网络自拍爱好者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群体,他们精通网络技术,思维活跃、思想开放,不愿意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喜欢在网络上交友和娱乐,所以,自拍图片在网络上受到了广泛的追捧。总体来讲,网络自拍图片分为三种类型,即摄像头照片、生活照片和专业照片。由于摄像头照片是“傻瓜式”拍摄,虽然不能保证照片的质量,但简单易行,所以深受自拍群体的喜爱;生活照片由于信息量大、真实度高和情景性强的特点,很多人将文字同这些照片结合上传到个人的网络空间,将之视为自己的生活日记,现已成为网络自拍的主要组成部分;专业照片一般是经过后期的复杂制作后雕琢出来的唯美照片,可谓网络自拍的新贵,由于投入较大,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网络自拍的心理基础

1. 使用与满足论。使用与满足论是一个心理学的传播观点,它认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来开展的,是一个使自己的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使用与满足论的提出,使传播效果研究中中介因素的范围得到扩大,它容纳了个人的意愿、需求等心理学方面的变量。网络自拍本身正是为了满足自拍者的心理需要。[1]

2. 动机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当下个人主义价值观盛行,有一些人因为十分关注自己,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因此发展成自拍爱好者。复旦大学孟建教授在《网络文化论纲》一书中认为网络用户参与网络行为的动机有认知动机、社会交往动机以及成就动机等,这些动机在网络自拍者身上能得到具体的体现。

三、网络自拍的心理功能

1. 提供了自我欣赏的机会。自我欣赏是一种自我鼓励,也是缘于自拍达人自我满意、自我肯定从而萌发炫耀、展示或者说是萌发“秀”一下自己的行为。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自我欣赏是每个人都有的需求,是一种从成功经验中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一种认为自己值得被珍惜、被保护的真实感受。有史以来人类没有停止对自身关注的脚步,因为更多的时候一般人会觉得自己很难看到自己的另外一面,而自拍就可以从各个角度来欣赏自己。遥远的古代祖先们在水边顾影自怜,后来人们通过镜子进行自我欣赏。时至今日,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以及数码相机的普及和DV摄像机走进普通家庭,这种欣赏方式演绎为网络自拍,为人们了解自己和欣赏自己提供了最佳的手段。网络自拍同时还是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当看到自己上传到网络中的自拍照的点击率节节攀升之后,心里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心理满足,这也是网络自拍得以流行的最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

2. 释放了心理压力。在心理学领域中,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愿望,渴望同他人分享和交流,而且需要寻找宣泄的手段,并通过某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自己的压抑情感表达出来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网络自拍就是一种有效的压力释放方式。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受到工作、经济和职业前景等多重压力的影响,时常会感到暴躁不安、身心疲惫,所以亟须有渠道来舒缓他们疲惫的心灵,而网络自拍能从感观上刺激自己,给予特别的感观享受,并以此麻痹自己。一般来说,年轻网民对传统的文化和行为容易产生感知疲劳,而网络自拍对于年轻受众来说恰恰容易引起他们的认知兴趣,让这些自拍者乐此不疲。如有的医生将自己日常门诊、手术、学习等情况拍摄下来,进行剪辑后成为自导自演的电影,这样的自拍真实地反映了医患关系和医者的工作压力。心理专家指出:像这样的自拍,都可谓是一篇高质量、有深度的“日记”,在拍摄中,拍摄者的工作压力、不良情绪得到了良好的宣泄。在拍摄过程中,他们也在不断地思考困扰自身的问题,寻求答案。这样的自拍是有益身心且有益社会的。

3. 自拍受众通过群体形成心理归属。勒庞说过,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些聚集成群的人进入一种状态,姑且把它称为一个组织化的群体,亦即心理群体。网络自拍群体中集结的那些人是对自拍有兴趣的受众集合,他们因志趣相投、生活风格相近而在网络中相逢,因而能更好地实现其心理上的归属感。尽管网络上体现的是追求个性的独立和获取最大范围的自由,但作为自拍者而言,追求群体归属的需要仍然强烈地存在。在这样的心理群体中,自拍者在网络中可以减少孤独感,在生活中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4. 网络自拍提升了自拍者的虚拟成就感。成就感是指人们在从事一项活动的过程中个体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展示,是人们自我价值得到认可后的满足。现代社会倡导个性的张扬,人们不再愿意藏匿于人群中默默无闻,都希望彰显自己的存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自己的特定身份的禁囿,公开请别人评价自己是件不适宜的事情,且现实生活中受到褒扬的往往是那些出类拔萃的人,很多人没有体会到或充分体现到成就感,这就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落差。而在网络中,由于人们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桎梏,可以毫无顾忌地尽情展示自己获取的他人的评价,而网友们的评价往往比较直接和客观,不加掩饰,因而这种主动获取的评价往往对网络自拍者的自我意识形成有着更显著的作用,跟帖越多、社会反响越大,其成就感往往越强,尽管这种成就感是暂时的或者虚拟的。[2]

5. 填补了窥视心理。窥视心理是指通过窥视别人的隐私获得一种快感和满足感,可以说窥视是一种生物本能。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前额叶区主司压抑,由于前额叶区的压抑作用,人类因此产生了通过偷窥来疏解心理和生理上压抑的愿望。在已经发展成熟的传统媒体中,窥视的心理机制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运作逻辑,比如在电视节目中大行其道且极有观众缘的“真人秀”节目,通过非常态拍摄普通人或明星在特定环境下或日常生活中的状态来吸引观众,满足观众的窥视心理。如果说电视节目暴露隐私与满足窥视需要精心的策划过程和不菲的制作费用,那么网络自拍袒露隐私就成了一件方便快捷的事了。每个人都有的本能窥视欲,使这些自拍照片在网上大有市场,反过来又大大刺激了这些自拍者,让他们产生了一种满足感。

结 语

网络自拍的出现是当今新媒体时代的客观产物,并无好坏之分,它如同一把双刃剑,如果被不当利用,则会产生恶劣的负面影响。美国加州大学学者理查德·兰邦在1994年提出“注意力经济”的理论,而注意点意为能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引起我们关注的一种东西,可以是人、事和物。注意力经济呈现在网络自拍上,表现为很多商业网站经常打“色情擦边球”,用诸如美女自拍等有诱惑力的字眼和图片吸引受众的眼球,甚至还有一些炒作自拍和虚假自拍。因此,网络自拍需要适当的规范和科学的引导,以防止网络自拍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当然这也离不开网站经营者的把控和自拍者们的严格自律。

参考文献:

[1] 刘京林. 大众传播心理学[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 巢乃鹏. 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一种信息查询的研究范式[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