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瘾症的家庭归因及对策

2013-04-29 14:19陈小普
考试周刊 2013年87期
关键词:青少年对策

陈小普

摘 要: 家庭通过家庭结构、父母期望与教养方式、家庭关系等途径影响青少年的上网行为,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与媒介素养、完善家庭的教育功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青少年网瘾症。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瘾症 家庭归因 对策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征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青少年人数位于世界前列,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2009年针对全国30个省会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症者占到14.1%,约有2404万人;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800余万。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导致学业成绩迅速下滑,与父母的关系紧张或敌对,逃学、辍学,严重者还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如何预防和治疗青少年网瘾症不仅是当代家庭面临的问题,更成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及临床医学等各个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成瘾及网络成瘾的涵义

1.成瘾

成瘾的概念源自临床医学,最初仅指药物成瘾现象,世界卫生组织在上世纪50年代将成瘾定义为:由于反复使用某种药物而引起的一种周期性中毒状态。致瘾药物一般都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起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体的生理活动,并通过心理活动表现出来。可见药物成瘾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生理药瘾与心理药瘾,其中心理药瘾的破坏性更大,持续时间更长,更容易受到适宜环境的刺激而被唤醒。

后来,研究者又发现,除了药物成瘾,还存在一种过度沉溺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并不伴随药物摄入,只是以强烈的心理渴求和行为效应为基础。据此,研究者对应于药物成瘾提出了“行为成瘾”的概念:一种不断反复的、异乎寻常的行为方式,并且明显影响个体的生理、心理健康、职业功能或社会交往等。

2.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就是一种行为成瘾。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Goldberg首先提出了网络成瘾的概念,指在无成瘾物质条件下的上网行为失控(过度或不当地使用互联网)现象。十多年来,尽管学者们对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但基本上都认为这个概念包括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网络使用行为,二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功能因为上网而受到损害。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第二个加速期,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成人体验即成人感,而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又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这种成人感与半成熟之间的特殊矛盾本就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行为问题,再结合外部客观因素,就使得青少年成为了网瘾症的易感人群。

有位专门治疗青少年网瘾症的心理学工作者从自己的实践得出结论:青少年沉迷网络一定是因为其在家庭中缺失了什么,如关爱、沟通、成就感、愉悦感等,而这些他们却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暂且不论真假)。心理学研究早有定论: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因此,治疗青少年网瘾症首先应当从家庭入手分析原因,溯本追源才能真正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戒断网瘾。

二、青少年网瘾症的家庭归因

一般来说,个体行为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内部问题的折射或表现。在众多关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中,家庭一直都被证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青少年网瘾症形成过程中,家庭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发挥作用。

1.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完整是指父母健全并与子女共同生活。与之相对的缺损家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缺失父亲或母亲一方的单亲家庭,另一种是同时缺失父母、由其他人代为抚养未成年人的家庭。很多研究表明,来自缺损家庭的青少年更有可能网络成瘾,因为家庭结构不完整会导致家庭教育功能不健全。

父母在子女的成长中担任着别人无法替代的角色。弗洛伊德认为,亲子关系尤其是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是孩子未来社会关系的雏形;班杜拉认为,子女往往将同性别的父或母作为自己性别认同的对象,并以此帮助自己完成性别角色社会化;罗杰斯认为,孩子主要从父母的肯定、鼓励中获得自我肯定并进一步获得自我的价值感与成就感。在家庭解体的过程中,如果父母处理不当,尚未完成社会化的青少年失去的不止是某方面的亲情,同时可能失去认同对象或精神支持,势必要在无所适从、迷茫恐慌中寻找新的寄托,弥补失去的归属感与自我认同,而无处不在的网络恰恰能够提供这样的机会。

2.父母期望与教养方式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我国的家庭教育更倾向于按照父母的愿望培养子女,许多父母对孩子怀有过高的期望,为了将孩子培养成人中龙凤,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兴趣爱好,给孩子施加了过大的压力。实际上父母这些美好愿望最终都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羁绊。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网络成瘾和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我国大多数父母缺乏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偏差,概括起来主要有: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超出了子女的实际能力),当子女达不到要求时就进行严厉的惩罚,让子女经常体验恐惧、压抑和挫败感。

父母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班级名次,对子女的心理需求不闻不问,与子女缺少情感交流,让子女感到父母冷酷无情,自己孤独无助。

父母对子女正常的交往、娱乐等活动过度干涉、百般阻挠,让子女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父母对子女过多地指责、批评与否定,严重打击了子女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伤害了子女的自尊心与成就动机。

面对父母如此的教养方式,青少年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体验总要设法宣泄,而网络游戏、网络交往及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正好能够帮助他们宣泄情绪、忘却烦恼、交流思想、感受快乐、体验成功,网络世界与现实家庭之间如此强烈的反差自然让青少年“一网情深”、流连忘返。

另外,有些父母对子女宠溺放任,不提要求,没有约束,青少年的自控能力与辨别是非能力不足,根本无法抵御网络的诱惑,很容易深陷其中形成网瘾。

3.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对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完整家庭中的家庭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与夫妻关系。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发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直接原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青少年时期主导性的需要。在青少年阶段特有的成人感与半成熟之间矛盾的作用下,这两种需要变得尤为强烈。如果父母对青少年子女缺乏情感温暖和交流沟通,忽视甚至剥夺了青少年正常的心理需求,就会激起青少年的本能反抗,激化亲子矛盾,淡化亲情,致使青少年强烈地排斥父母、排斥家庭。

亲子关系更多时候是通过父母的教养方式表现出来的,这里不再赘述。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决定着家庭心理环境的性质。夫妻关系不良的家庭长期存在大量问题、矛盾与冲突,由此造成家庭气氛或紧张压抑,或冷漠敌意,甚至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有些夫妻还会迁怒于孩子。

由此可见,不良的家庭关系会阻碍青少年归属感、自尊感的体验与形成,而网络虚拟世界里的交往、游戏正好可以乘虚而入,填补这个情感空白。

三、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青少年无法从家庭或父母那里获得归属感、认同感、成就感,无法满足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是他们沉溺网络形成网瘾的主要原因,因此,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预防和治疗青少年网瘾症,家长责无旁贷。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子女对家庭的满意度、依恋感和幸福感。

1.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

首先,家长应主动学习、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对于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应给予适当的满足,建立青少年来自家庭的归属感。

其次,家长应当经常与子女交流沟通,了解子女的能力特长与兴趣爱好,不能只看重学习成绩、班级排名,允许他们有其他的发展方向和选择;检查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是否适当,不要将父母的理想强加在子女身上,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否则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最后,家长应当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父母应该多对孩子进行肯定性评价,即使惩罚也应是建设性的,不能伤害青少年强烈的自尊心与成就动机。

2.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孩子的教育责任需要父母双方共同承担,完整家庭结构中夫妻应当各尽其责,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离异、分居的缺损家庭,未同子女一起生活的一方不能推卸责任,应当继续从物质和精神上关心孩子,让他们认识到尽管家庭破裂,但父母对自己的爱依然完整;抚养子女的一方切忌将怨恨转移到子女身上或传递给子女,应当理性分析家庭变故的原因及其对子女造成的伤害,允许前任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是弥合孩子情感创伤的有效方法。如果双方都能认识到,夫妻组成的家庭可以破裂,但父母子女构成的“家”能够在子女心中永存,有形的家庭可以解體,无形的家庭教育功能却可以延续,就可以将家庭破裂对家庭教育功能造成的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3.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建立父母与子女良性互动的条件。家庭关系以夫妻关系为导向,因为健康和谐的夫妻关系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感受到亲情、温暖与幸福。同时,健康和谐的夫妻关系必然包含了关心、尊重、理解、坦诚与信任,这无疑对青少年建立与父母的亲子关系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中,青少年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在现实世界就得到了满足,自然不会寻求虚拟世界的满足,不易形成网瘾。

4.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

英国一项媒介素养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媒介素养发展中的主要阻力和助力都来自于父母,究竟是阻力还是助力,取决于父母自身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包括父母对新媒体的认识、操作能力、经验、对信息的甄别等方面。

如果青少年经常使用网络,家长就应当加强有关网络知识的学习,以便能够指导子女。青少年的自控能力毕竟有限,对于上网时间、地点、内容等问题,家长应与子女协商后给予一些限制;对于不良网站与信息,家长要有所提防,一方面采取一定的强制手段予以屏蔽,另一方面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与子女讨论交流,帮助子女提高对网瘾症的认识、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甄别和抵御能力。

总之,家庭是个体生存的第一个社会环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家庭能够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化解青少年特殊的心理危机,就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青少年网瘾症。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引自www.cnnic.net.cn

[2]Goldberg I.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http:∥www.cog.brown.edu/brochure/people/duchon/humor/inter-net.addiction.html,1995.

[3]邓林园、方晓义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干预中的有效性初探[J].心理研究,2013,6(1):75-81.

[4]彭阳,周世杰.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418-419.

[5]郎艳.初中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4:55-58.

本论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立项课题《离异家庭子女心理与行为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SGH0902132)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青少年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青少年发明家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