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艺术家

2013-04-29 00:44于继勇
优悦 2013年8期
关键词:文学艺术文艺民众

于继勇

纪录片制作人、导演、专栏作者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接受中国记者访问时,欣然为中国开出药方,其中一条就是:通过发展文化艺术,建立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有人痛惜中国自“五,四”以来,没有经历过一一次彻底的文艺复兴的运动。乐观者认为,一次彻底的文艺复兴,或许可以在不断的争论中,殊途同归,信仰趋同,价值观趋向一致。那个时候谈民主政治会更现实一些。

辛亥革命,摧毁了旧的制度,却没有完成旧思想的改造。而且从始至终,革命党不但没有发动民众参与革命,甚至不允许下层民众参与革命。就是在以新文化运动为旗帜的“五·四”运动中,扛旗的知识分子们,也没有太在意下层民众,漠视了对他们的启蒙。

直到后来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在广州创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始认识到工人农民在运动中的力量,针对农民中开展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启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依靠并发动最基层的群众,成为共产党获得胜利的法宝。可惜对农民的启蒙,基本限于军事革命,而对于新生活与文学艺术的启蒙,并没有坚持下去。在革命斗争越来越残酷的年代,启蒙开始中断。而那些启蒙里,有对不公平社会的诅咒,有对非正义的反抗,也有不少仇恨的因子。摧毁了旧的生活,怎么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却没有多少人去讲。

全国人民一起参与的文艺运动,其实也是有的,自1956年开始的“双百方针”,其中的“百花齐放”,就是大力提倡文学艺术要有不同形式和风格,文艺要自由发展,但是,它终结于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在狂热和个人崇拜的氛围中,八个样板戏和《毛泽东选集》代替了其他文艺样式和书籍。文化运动演变成政治事件,千万人因此遭殃罹难,文艺复兴的火苗,在一场凄风冷雨中熄灭了。虽然有全民参与,但是,绝不能说“文化大革命”是一次文艺复兴。让人觉得可悲的是,文艺在这场政治运动中,沦为了洗脑工具,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文学艺术和思想的高度统一会酿成灾难,会让人失去思考的能力,变成傻子。文学艺术的多样性,不但能够丰富生活,也会让人们在争论中增强自己的认知能力,进而求同存异。自由民主的思想,不可能在思想被钳制的状况下完成。专制制度不需要争论,也不需要多样性的文学艺术。

文艺的本质是自由的,需要不断的更新和超越。所以,先锋艺术一般都会遭受质疑、唾骂,甚至毁灭。艺术的魅力就成于它的新鲜感,在于它的先锋性。古老的艺术也有魅力,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时光分量,和生活痕迹。

人对艺术的选择是经验性的,他们只接受约定成俗,或者接受自己审美价值的艺术,对陌生的东西,一般会比较排斥。这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没有任何新鲜事物,是一出生就被所有人接受的。大众艺术,通常是被普遍接受了的艺术。

当物质生活丰裕之后,人们开始寻求精神生活的创新。业余活动增多,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几率增多,对艺术的需求量和消费量会不断加大,这时提倡繁荣文艺市场,才会得到积极的响应。报纸上说,欧洲的一些艺术家,在搞艺术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比如银行家,或者是医学博士什么的。

在欧洲,没有被财政豢养的专职作家和艺术家,即使是职业艺术家,大多数人也要自食其力,要靠出售作品赚钱,这是和中国成干上万靠吃财政生活的文艺工作者不同的地方。

随着广播电视台网络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各种传播手段的更新,大规模文艺复兴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或者说在不知不觉中,很多人已经接受了新艺术和新思潮的启蒙。技术手段可以促进新思想的传播,但是,并不能诞生新思想,思想的多样性,也不能代表拥有了共同价值观。

我们需要一块土壤,让思想自由的生长,无论是有风雨,哪怕是偶尔生长了杂芜的荒草,请在它开始生长新东西的时候,抱有乐观和欣赏的心态,而不是用敌视和轻蔑的态度对待。自由言论和新闻自由,也许是需要迈出的第一步。

在开放的心态和环境下,才会不断诞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也才能开始有民众参与的文艺复兴。一个美好的社会,应该是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思想家,这样的社会,才会建立起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文艺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1942,文艺之春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文艺范
谈文学艺术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宁夏文学艺术上的本土性特征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