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出版:以尊重科学为原则

2013-04-29 09:23
书香两岸 2013年8期
关键词:科普馆果壳科学知识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读者可以从互联网获得无限多的信息。但正如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编辑方鹏程所说,网络上的这些信息“不一定完全正确,还需要经过专家学者的过滤和论证,才能放心使用”。

科学知识亦如是。网络上众多所谓的“专家建议”或是“民间秘方”,往往没有经过权威机构的认证,在散布的过程中,极易误导民众。而科普书籍经过作者、编辑、编审等的研究、合作和把关,在权威性和可信度上明显高于网络上众多来路不明的信息。但在现今忙碌的社会,很多人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平静的心态安安静静地阅读一本书,更不要说占阅读份额极小的科普类书籍。于是,在越来越注重“轻阅读”的大环境下,以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科普书籍也开始往轻松趣味的方向上靠拢,近年来陆续出现了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趣味科普书。但科普书籍的根本目的是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因此它在轻松搞怪之余,保证科学性依然是最根本的原则,也是出版业者最需要把握好的方向。

满足读者阅读需求是科普图书的最大目标

科学出版社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大规模出版科普图书,其中引进了大批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作品,如《从一到无穷大》、《物理世界奇遇记》、《寂静的春天》、《黑猩猩在召唤》等等。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分社社长侯俊琳说,引进的这些书大多是世界级的科普经典,“作者原本就把科学知识讲解得非常生动有趣,加之译者多为国内翻译名家,所以中文版出版后在国内形成了科学阅读的热潮。”因此可以说,这批科普作品算得上是科学性与趣味性并重的典范之作,而侯俊琳也认为,“科普图书的本质特征就应该要生动有趣”,所以虽然在国内,风格各异的科普书大规模出现还只是近几年的事,但在侯俊琳看来,科普书生动有趣的精神是一直都在的,“我认为不存在传统科普与趣味科普的明显界限。”

但他也说到,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快速提升和信息时代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化,科普图书也顺应读者的市场需求而不断转型,“比如从知识传播到科学方法、精神、思想的传播,从单一的科学内容到历史、哲学、文化、艺术等知识的结合,从单纯的知识讲解到与读者的趣味互动等等。”的确,国内许多科普图书都找到了有趣的切入点,例如和社会发展、生活健康、人类未来发展等话题结合,侯俊琳说,“科普图书也有很多不同的读者层面,不同层面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个性化的需要越来越多,因而呈现方式也随之丰富,例如彩色多图的科普书比以往多了,多媒体的科普阅读比以往多了,能够引发读者互动的科普阅读也比以往多了。”

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编辑方鹏程亦表示,“只要读者选择有兴趣的信息来阅读,作为信息提供者的出版商,就自然会根据读者的需要来提供有趣的科普书。”2011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推出了“商务科普馆”系列,与台湾《科学月刊》合作整理出版台湾地区原创写作的各类型科普文章,方鹏程介绍说,“‘商务科普馆是将发行四十多年的《科学月刊》各类文章,通过学者专家重新编选,按照主题和当前环境的发展来选题”,比如最近全球发生禽流感疫情,《科学月刊》的相关主编就立即挑选相关主题的科普文章,提供给台湾商务印书馆列入“商务科普馆”系列安排出版。在这样的操作程序下,“商务科普馆”能够“配合时代的脉动、社会的需求,提供最新的科普知识”,但方鹏程也说到,这种选题方式,虽然能够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但必须在一定的时间点上迅速出版,对于出版社的工作效率也是一种考验。

远流出版公司于2003年开始推出“空想科学读本”系列,迄今十年已先后推出7本作品,作者柳田理科雄用科学原理探索特摄片、漫画、动画等的有趣发想,吸引了大批拥趸。但是据这套书的主编曾慧雪介绍,这部系列最初的主要读者群是定位在看着特摄片长大的30岁世代,后来才慢慢扩展到更年轻的读者,“柳田对日本数千所中学图书馆发送空想科学‘图书馆通讯,开放读者问答,让空想科学读本系列也逐渐吸引中小学生。”

与传统出版社相比,在快速获知读者阅读兴趣方面,网站的优势相当明显。“果壳阅读”作为新兴的科普图书品牌,因为有了“果壳网”的存在,而有了更多机会得到读者的意见和反馈。“果壳阅读”策划人小庄说,“每天在网上会发生大量的讯息和意见的交换,我们从中会慢慢感觉到什么样的话题读者更感兴趣,更愿意参与进来,这块信息的获得对于我们的图书选题蛮重要的。”小庄认为,这是传统出版社无法比拟的优势,很多出版社的编辑每天就是静态地思考读者的需求,缺乏一个平台去了解读者在想什么,而果壳阅读的编辑正好相反,他们一开始都是读者,“我和同事们这些年来一直都在读科普书,受到很多优秀科普作品的熏陶,也让我们自己非常清楚自己喜欢读什么,不喜欢读什么;而后来又有了这种工作的机会,我们的发想中有一些是根据我们的经验和体会,如果得到读者正面的反馈,这些想法就会被放大,我们就会慢慢往这个方向走。”目前,果壳网会追踪当下的热门话题,以短频快的节奏,通过专业的解读方式和大家探讨热点问题。而对于果壳阅读来说,因为做书的周期更长,因此对于同一个话题,编辑会把各个方面综合起来,或选择其中最优质的内容编辑成书。

科普原创水平与国外仍有差距

两岸早期出版的优秀科普作品,多是从国外引进;而前文案例中所列举的各种呈现方式的科普作品,也大多是外国作家的作品。虽然,像《科学月刊》这样的科普杂志,像“果壳阅读”这种专注于科普阅读开发的图书品牌,或是像“科学松鼠会”这类致力于传播科学知识与趣味的非政府组织,为两岸科普原创的发展贡献颇多,但不能否认的是,国内的科普创作与国外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差距。

科学出版社的常销科普图书中,原创达到了70%的比重,侯俊琳说,出版社一直很重视原创科普图书的出版,“在不断挖掘科学家科普佳作的同时,始终努力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较好科学素养、热爱科学传播的科普作家”,但他也坦言,科普创作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有扎实的科学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长期的生活实践,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潜心阅读和思考。”他认为,目前国内外的写作差距,主要表现在“观点的原创性、文本的生动性以及图片的精美度”上。

而科普作家的观点则更加透彻根本。大陆作家李淼认为,中国的科普原创水平不及国外,在于作家本身在科学专业领域的钻研不够深,“普通作家无法写好科普,而科学家成天顶着各种科研指标以求升等和荣誉,忘记了科学研究的第一目的是好奇,同时也需要和大家分享这些好玩的东西。”台湾作家张之杰也认为,两岸从事科普写作的人,很少是科学大师级的人物,而在国外却截然不同,“那些经典作品的作者,本身都是科技界的重量级人物,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成就,他把他的学术研究写出来,不是为了普及知识,而是要去影响别人,影响世界。”所以张之杰认为,中国的科普原创与国外的差距,正是学术水平的差距。

尽管如此,方鹏程认为,原创作品也有其优势所在,“外国的科普书,经过翻译后,往往有语言上的阻隔,不一定通畅易读,翻译也需要许多时间,比较不容易配合当前情势的发展。”而台湾商务印书馆与《科学月刊》合作的“商务科普馆”,能够按照社会的需要,分门别类地编选科普文章,将其结集出版,“这样读者可以看到这类科学发展的轨迹,也可以读到最新发展的知识。趣味与知识并重,主题与需求配合,自然受到欢迎。”也许,在贴近读者阅读需求,紧跟读者兴趣品味方面,原创作品拥有更明显的优势,也可以成为一个努力的方向。

创新与严谨并重

在科普出版领域,趣味化的趋势毋庸置疑,但诸多或花哨或恶搞的呈现方式,是否会伤害到科学知识的正确性和严肃性,也一直备受争议。对此,侯俊琳认为,当今图书市场上部分趣味性的科普图书的科学性有待商榷,这是需要出版者特别注意的,“科普图书的形式如何创新都是可以尝试的,但底线是不能伤害科学性。”

小庄也认为,浮于表面的幽默或搞怪,只是一种形式,很容易模仿,但是否真的有科学的精神和实质内容,那就未必了。小庄说,果壳阅读出品的图书,可能会起一个比较轻松的标题,但到了知识层面,都会比较扎实,比较严肃地去谈论问题,“而不是摆出一副刻意讨好读者的状态,我觉得读者也不是傻子,也没那么容易就接受。”

对于写作者来说,科学性也是科普图书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科普书首先要做到精确,在不放弃这个目标的情况下再做到通俗。有些科普图书为了通俗,为了轻松,放弃了精确,这是不可取的,有的甚至仅仅是为了娱乐,更加不可取。”李淼说。

目前,国内图书市场还是以功利性阅读为主,因此应试、经管、生活、小说等类型的图书销售情况最好,科普图书的整体市场份额非常小,还不足以形成全社会的阅读风气,科普图书的读者还局限于小众的技术类青年。而国外的不少优秀作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播一种精神和理念,因此往往能够引发社会的关注热潮,比如《寂静的春天》,从呼吁人们关注农药危害开始,逐渐引发了美国全社会乃至世界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和讨论。这样的一本书,是有思想的书,张之杰认为,“如果把科普写作工具化,那就像宣传文学永远成不了好文学一样,无法成就好的科普作品。科普作品应该跟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反映一个时代的内心,具备一定的深度。”

这应该成为每一个科普作家和科普图书出版者的共同目标。

猜你喜欢
科普馆果壳科学知识
果壳小船
是谁帮汽车停下来
汽车的大动脉
来势汹汹的肺炎
飞机“长脚”只是为了站在地上吗
蜗牛看牙医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空果壳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