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寇梁
那天下午5点,最后一只小海龟在马来西亚沙巴的马塔京岛(Mataking)奋勇而蹒跚地扑向大海。
“如果他们见过这些美好,一定不舍得破坏它。”我相信这句话。因为有些破坏不一定源自残忍,也许只是因为无知和愚蠢。三沙可能是国内最美丽的海洋资源。网上最近在流传一组照片,作为“旅游项目”之一,几只大海龟被困在沙滩上,供游客合影。得意洋洋的游客秀出来的照片都是各种“征服”的姿态:跨坐在海龟背上做驰骋状的,踩在海龟背上做凯旋装的。写出来的文字纷纷是嘲笑海龟的笨拙和呆萌。这些照片遭到了一些人的指责和批评——绿海龟作为二级保护动物,事实上是不允许被这样“残害”的。哪怕触碰,都可能让海龟染上无法治愈的病菌。但是他们同样遭到了另外一些人的羡慕,并且表示有机会也要去骑一下海龟。
和三沙距离广东相当的地方叫沙巴,这个美丽的风下之乡拥有茂密的热带雨林、精致美丽的小岛、世界顶级的潜水点。能拥有,是上天对一个地方的珍爱;而知道珍惜,是这个地方的人懂得自省。沙巴无疑是懂得爱惜自己的,在游人随着越来越多的直航航班涌入沙巴之后,它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从小镇仙本娜出发,乘快艇几十分钟就能到达邦邦岛。和这个海域所有的小岛一样,这里的沙滩和海水都让人惊艳。
那是一次奇妙的浮潜。在不到2米深的浅海里,一只桌面一样大的绿海龟从深海翩然而至。它无声地飞翔在水里,把水里的人挨个看了一遍——或者甚至应该说挨个嗅了一遍以后,开始在海床的海草里翻东西吃。它离人那么近,近得能感觉到它的鳍划出的水纹。我们连呼吸都不敢大力,似乎多一个水泡就会吹走这只庞然巨物。上岸之后一行人把感叹发得直冲云霄,岛上的潜水教练笑眯眯地问:“你们有没有抱抱它,摸摸它?”
我们摇头。
他击掌叫好:“这才是我愿意听到的答案。任何人,任何人让我见到他触碰海龟,我都会禁止他踏入水里半步。”他说,“你也不会希望走在路上,突然被一只大怪兽摸一下或者骑在背上吧?那海龟为什么要被这样对待?”
近年在国内游客心目中享有盛名的卡帕莱则在进行一场长达两年的海龟筑巢计划。这个没有沙滩的“小岛”正在耗资巨大地建造一个人工沙滩,只是为了让海龟能够有一个安全的产卵基地。走在卡帕莱的栈道上,能看到一个喷沙的设备日夜不停地在建筑一片适宜的沙滩。海龟们已经闻风而来,在短短的一个小时的散步时间里,水里就出现了二十多只巨大的海龟,健康而活泼。
真正的奇妙瞬间却发生在马塔京岛。“我们要把刚孵出来的小海龟放回海里了。要不要来看?”一个年轻的海龟保育员向刚下船的我们说。
她和她的同伴们手里拿着一个塑料盆,盆里有上百只灰黑色的小海龟没头没脑地忙碌着,纷纷作着往外爬的姿态。这些小海龟于下午4点孵化,在一个小时内必须把它们放归大海。保育员们的工作除了照顾海龟产下的卵和小海龟以外,同样也要向游客宣讲关于海龟的保育知识。
一行人向海边走去,小海龟们依然在盆里徒劳地忙碌着。“前进”的动作是它们与生俱来的烙印,从被孵出来的那一刻,无论它们在哪里,一定都只会做这个动作。
海龟保育员选择了一片距离大海有段距离的沙滩,准备放小海龟。海龟是一种“长情”的动物,它们在海里成长到繁殖年龄之后,一定会回到自己出生的那个海岛产卵。这个漫长的爬回大海的过程,也是给它们烙印的过程,只有这样,它们才会记得自己的“祖籍”。
旁边已经有些虎视眈眈的海鸟。这些软绵绵的小海龟一口一只,实在是美味。可以想象的是海里的大鱼也在等待它们。“每1000只小海龟,只有一只有命长成大海龟,这就是我们必须保育它们的原因。”保育员解释。
小海龟们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沙滩。它们挥舞自己的四肢的方式充满了渴望,哪怕有些体弱的,中途停下来呼吸一两口气,也继续劈里啪啦地冲入大海。最后一只小海龟被卷入海水时沙滩上所有的人都欢呼起来了,夕阳缓慢融入大海,这些小海龟要经历很多很多凶险,很慢很慢地成长,才能在很多年后回来,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期待的呢?
登上Gaya岛,最吸引人的不是那些豪华度假村,而是坐落在小岛一侧的Marine Ecology Research Center(海洋生态研究中心)。这个研究中心肩负着沙巴海域的海洋生态研究及保育工作,近年来,更开展了大量面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向孩子们讲解红树林的生长,海草对于美人鱼(海牛)存在的重要性。在岛上研究繁殖食用鱼,以及进行两个最重要的项目:巨蚌繁殖,珊瑚保育。
研究中心拥有一个小型的水族馆,户外还有一个小型的露天培养区。培养区里有海参、海星、海兔、巨蚌、珊瑚等海洋生物。在研究人员的指引下,你甚至可以小心翼翼地触碰一下它们。
巨蚌是这里的重点之一。在这片生生不息的海底世界里,生长着罕有的巨蚌。在全世界8种巨蚌品种里,这里就能找到7种。但是这种看起来如《西游记》里的蚌精一样巨大的蚌在现实世界里确是脆弱得不堪一击的生物。它们没有任何攻击能力,也没有任何抵抗能力。海水的温度、咸度、微生物分布,菌群的变化,都会影响它们的生长。更不要说那些为了牟利的掠夺式猎取对这种生物种群延续的损害。
和海龟一样,巨蚌的成长是缓慢的。科学家对巨蚌进行人工授精,繁育幼苗。待他们安全着床并且长到拳头大小之后,再放回珊瑚礁。登岛的青少年能全程观摹或者甚至参与部分工作。那些孩子看着小巨蚌们在培养槽里舒展和张合,脸上都是不可置信的神情——就是它们,日后会长成电视里那些蚌壳精一样大的巨蚌吗?
更吸引孩子的是珊瑚礁的保育计划和人工造礁计划。岛上的潜水员带着足够大的孩子潜入海底世界,让孩子们明白没有珊瑚就不会有那些多彩的珊瑚鱼,没有尼莫,什么都没有。潜水员同样会带孩子们看水底那些宛如战场一样的破坏现场。成片的珊瑚死去、断裂、变白。
这是最好的海洋教育。在海洋研究中心的一个区域里,是关于马来西亚第一个人工造礁项目的介绍。孩子们跟科学家一起,把海底破碎但是依然活着的珊瑚“种”在一个一个小小的水泥培养基里。两周后,待它们情况稳定了,潜水员又会带着它们重新回到海底,安放在合适的地方,等待它们虽然缓慢,但是确定的生长。
每个登岛的游客都可以认养自己的一小株珊瑚,每年交纳一定的费用,这株珊瑚就会在基座上写上你的名字 。你会知道它被放置在什么地方。假如你思念它,你甚至可以去海底探望自己的珊瑚,看看它每一年的生长状况。
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浪漫的呢?也许你正在夏威夷游泳,也许你正在帕劳潜水,也许你仅仅在深圳的东冲散步。但是你会知道,面前流过的这一滴海水,很可能在不久前才见过你的珊瑚。又或者,你可以委托某道暗流去看看你的珊瑚。从此,这株珊瑚就是你和海洋相爱的凭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