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段时间,万达的标签是“万达足球”:它开创了中国职业足球的第一个王朝,甚至让中国足球拥有了“足球市长”这个新名词。
可最近几年,即便万达掏腰包付了国足主帅卡马乔和其团队的430万欧元薪水,承诺资助中国足球五亿资金,依然不能改变其标签已不可阻挡地成为“万达广场”的事实。
万达广场正以足球前锋冲刺般的速度,在全国攻城略地。最新的数据是东莞长安万达广场成为第73家万达广场。
数字背后是从2011年年中以来,外界对其低价拿地、高估值抵押、资金链、融资等问题的几乎从未停歇的质疑。
“所有人都想学习万达,但似乎没有成功的效仿者。”那为什么只有万达广场能够做到?
在易居(中国)克而瑞信息集团品牌总监黄章林为我们撰写的评论里,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品牌商家、消费者和地方政府都爱万达广场。
而在更多关注万达广场的文章里,地方政府被视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来自于地方政府、地方银行的资金支持。这是一本“神秘的账本”—其数字几何,利率多少,只有万达和地方政府清楚。
可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讲演,谈到政商关系时却表示,政商关系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比在哈佛读博士后还要困难,在中国尤其是民营企业能成功做大太不容易了。
万达的“易”与“不易”,究竟是什么?外人看不清楚。
看得清的则是政绩、城市形象、就业、税收、民生、拉高的地价,万达广场所带来的无疑正中地方政府下怀,你有情我有意,一拍即合。
有业内专家甚至将万达广场视为一款特殊的“定制产品”:在狂热追求GDP和城市形象的年代里,万达广场能够满足地方政府的一切需求,可称之为“B to G 模式”(Business to Government),也是在特殊的政商关系下形成的一种商业模式。
这样一来,面对地方政府,万达有了特殊的议价能力,其商业模式也就成为中国政商环境下的一个独特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