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信周
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明确要求[1],它对实现课程目标无疑是有利的。问题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发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透彻性的理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材料的开发操作技术问题。近几年新课程改革高考试题中整卷存在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对促进基础年级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现实意义。笔者就2013年新课程版高考文综第31题、第33题等所包含的课程资源开发问题作分析,并就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中历史材料的运用提出建议,以求大家指正。
二
2013年新课程版高考文综第31题和第33题分别为:
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33.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第31题从题干可以判断出是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以化解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调整工农业生产计划,使供需矛盾缓解;兴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以拉动内需,解决失业问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工权利等。我们运用逆向思维可以推断出,胡佛政府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公共工程贷款,以期扩大公共工程项目,这与罗斯福政府的某些措施相似,体现了国家干预的特点,故D项正确。A、C选项均没有体现国家的干预,因而错误。B选项的“提高关税”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不符,但学生会“节外生枝”地问道,什么是霍利斯穆特法?这就反映出学生对教材提供的资源不满足的渴望心态,要求教师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在高一讲述新课时,教师就要就此问题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解释材料,比如所谓霍利斯穆特法,也叫霍来斯穆特税则,美国1930年公布的税则,因由共和党议员霍束(Willis Chatman Hawley,1864—1941)和斯穆特(Reed Smoot,1862—1941)向国会提出,得名,内容为提高进口税率,增加征税项目。结果许多国家也提高进口税,作为报复[2]。从材料反映的信息可推断出,这项法案实际是实行关税保护政策。教师给的补充材料,是充分利用高考试题透露的信息,以提升高一基础课学习时的水平,这是推动目前基础年级历史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B选项所用的法案名称在人教版教材和教师用书中并没有列出,这就要求教师从各个方面获取历史课程资源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该试题用倒逼方式,把罗斯福的某些政策与胡佛的政策联系起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第33题题干中的“马林科夫”这个历史人物,学生一点都不了解,但此政治人物的简解有助于解答本题。
马林科夫(1902—1988),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3—1955)。1920年加入俄共(布)。1939年当选联共(布)中央委员,并任书记,主管干部工作。卫国战争时期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46年起任联共(布)政治局委员。1952年当选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斯大林逝世后,任部长会议主席。1955年改任部长会议副主席兼电站部部长。1957年被解职,调任一水电站站长[3]。
马林科夫是斯大林逝世前选定的接班人,因而他在1952年党的十九大上能作政治报告,是斯大林路线的忠实执行者,是斯大林统治到赫鲁晓夫统治时期的一个过渡人物。这一补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给的材料,正确选项自然就是D。这两个选择题中的“霍利斯穆特法”和“马林科夫”,看似与这两题的命题意图关系不大,但对理解题意肯定是有一定帮助的,尤其是对基础年级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即因时因地地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显得十分迫切,那么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方面,我们应该按哪些路数走呢?
三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遵循如下原则:1.延伸性原则。以教材提供的素材为依据,进行适当的拓宽和延伸。历史教材本身就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意志在学科教学方面的体现。人教版必修Ⅱ《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胡佛经济政策作了如下叙述:“胡佛还是被迫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对这句话,教师可查阅资料,对此做出有效的阐释,这就暗合了2013年新课程版文综高考第31题。同时也可以看出,延伸性是有限定条件的,而不是漫无边际的,要防止“高中教育大学化”,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恐惧和害怕,失去学习信心,从而使历史学科后继乏人。2.前瞻性原则。鲜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才能吸引人的眼球,因而教师在历史课程资源的选用上,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013年新课程版高考文综高考第40题就是针对时下海权意识的增强命制的,它提醒我们: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紧跟时势,反映国际国内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这样历史学科才富有生命力。这并不与学科的独立性相矛盾,因为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在前瞻性的操作层面上,教师要善于积累一些素材,以便日后用时信手拈来。如历史门类顶级刊物《历史研究》传递的史学研究最新成果,报纸杂志刊登的有用信息,电视播出的《探索·发现》和《百家讲坛》等历史资讯节目。一句话,整理材料,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3.对比性原则。有对比才有鉴别,历史课程资源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教师在选用课程资源的材料时,本着“一事一议”的思路,即组合起来的材料,要有一条主线贯穿,才能形成材料的递进层次,如2013年新课程版文综第40题的海权意识问题,就是把中国古代和中国近代关于海权问题的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对比体现出,要强化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该题选用的材料时间明晰,观点明确,史实支撑有力。对比性还体现在中外历史的历史资源开发上,它可以调动和运用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从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2010年新课程版文综第40题,用明清时手工业发展史材料与中世纪晚期以来英国手工业发展的史料相比较,得出各自的特点,进而引申出英国工业革命所具备的前提条件。可谓别具匠心,一箭双雕,把教材知识、资源内容、史学理论三者融合在一起。4.多样性原则。2013年新课程版高考文综第31题和33题,仅从文字资料体现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高中历史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丰富多样,汗牛充栋。高中历史课标中就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就列举了八种,即历史教材、历史教师、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互联网等[4]。可谓材料来源渠道多种。近年来,历史地图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引起专家和学者的青睐。2013年新课程版文综高考第41题就是历史地图材料的代表,它把东汉时期州的建制与唐朝时道的建制通过地图显示出来,让学生从中提炼出东汉至唐7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信息。文字信息量极少,地图包含信息丰富,能力要求极高。我们从中领略到,历史材料在开发和利用上,种类要多样性,视角要独特性,内含信息要丰富性,谨防文字材料单一,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平时训练时,教师可以呈现出漫画式的材料、图片式的材料、图表式的材料等。
历史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应遵循历史学家陈寅恪所说:“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5]这样才能复原真正的历史,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33.
[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5662.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222.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33.
[5]清华学报.1932,VOL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