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祯 杨悦
3月18日,位于西长安街的国家电监会在暮色中悄然摘牌。十年来,这个屡屡被戏称为“花瓶”的机构始终未摆脱尬尴处境。
在此次机构改革中,正部级的电监会并入副部级的国家能源局,其方案堪称“惨烈”。国家能源局的编制仅170余人,而电监会系统的编制则超过300人。此外,能源局作为能源综合管理机构,仅有电力司等少数部门是真正的对口部门,编制就更加稀缺。
“都在等三定方案,现在我自己都不知道要往哪里去。”国家电监会一位反复表示不能透露姓名的官员告诉《财经》记者,他多年前放弃了更实惠的职务调至国家电监会,期望能在改革中有所作为,然而光阴蹉跎,黑发变白发,他却不得不面临“再就業”。
令人嗟叹的不仅仅是个人命运。从成立到摘牌,十年来国家电监会一直未能搬离其监管对象——国家电网公司的总部大楼,这最终也成整个机构命运的隐喻。
除了缺乏最重要的价格监管权、项目准入权和电力调度权外,十年来,中国电力市场进步甚慢、远未成形,导致“花瓶”和“无市可监”的尴尬名声,一路伴随电监会前行。
同为市场监管机构的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个个风生水起,与之形成鲜明反差。
新组建的国家能源局仍由国家发改委管理,新机构主要职责包括:拟订并组织实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提出能源体制改革建议,负责能源监督管理等。
“这事说小不小,说大不大。”电监会一干部如是说,“撤并只是大部制改革的小动作,如何整合还无清晰框架。”
新的国家能源局局长由电监会“末代掌门”吴新雄担纲。他出身基层,经验丰富,在业界口碑甚佳。这两年,其在电监会“被窝里打拳”,却也做得有几分起色。
诸多电监人士和改革派,都曾将电监会重整河山的厚望寄托在吴身上。甚至有人称,吴此去能源局,是中央政府筹建能源部的前奏。
更多的人则评价,电监会重回发改委麾下,意味着“十年电改”已宣告失败,中国重新回到了十年前依靠行政力量主导垄断行业改革的起点。
“成立十年来,电监会没有多少突出成绩。”上述电监会人士说,“更多的是履行一些普通职能。”
2002年,中国酝酿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电监会应运而生。彼时的一个焦点是,电监会可从前身是国家计委发改委的手中,分割到多少权力。
2002年11月21日,国务院任命原浙江省长柴松岳为电监会主席。三位副主席,分别为国务院体改办原副主任邵秉仁、中国建设银行原副行长宋密、原国家经贸委电力司司长史玉波。
柴松岳称,电监会最大的课题,是如何成功实现对竞争性发电公司、垄断性输配电公司及电力调度交易中心的三大监管。
在旧有体制中,电力项目和电价审批权属于国家计委,产业政策、行业管理属于国家经贸委,企业财务管理属于财政部。
有人指出,价格与准入两大监管,应是电监会基本职能,否则其将“沦为花瓶”。
不料一语成谶。在国家后来赋予电监会的11项主要职责中,并无上述两项职能。其中第六项如是表述:根据市场情况,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调整电价建议;监督检查有关电价;监管各项辅助服务收费标准。
所谓“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正是国家发改委及其麾下的价格司。
电监会的第十项职责是: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组织实施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深化改革的建议。
这终于成为电监会挣脱不掉的一个怪圈。没有核心权力,便无法推动电改;电改没有进展,电力市场便无法建立;没有电力市场,电监会则无市可监;无所作为则边缘化,更无力推动电改。
这十年,与电力有关的项目备案制度形同虚设,和审批一样繁琐;价格审批却越拧越紧,无所不批,无事不批,已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道奇怪的风景。
在柴松岳时期,电监会完善了监管组织框架,6个区域电监局和11个城市电监办挂牌成立。虽无市可监,但队伍极度膨涨。
一个监管机构,无法可依是件荒唐事,但这却偏偏发生在电监会身上。成立两年后,《电力监管条例》姗姗来迟。但是,业界呼唤了多年的《电力法》修改,至今毫无动静。
柴松岳坚决反对“省为实体”,力推区域电力市场建设,主张在区域电网范围内实现竞价上网。但其时运不济,东北电力市场开张之际,先是遭遇全国性电荒,而后煤价狂涨,终于导致东北实验的失败。
这亦是后几任电监会主席的尴尬。自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年年高速增长,“保供给”已成能源行业第一要务,市场化改革一推再推。
柴还力推大用户直供电。但在电网独买独卖的电力交易体制下,直供电成了地方政府为高耗能企业讨便宜电的工具,与供需直接对接、促使电价市场化的初衷几无关系。
柴松岳在任时期,一直强调“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但彼时电监会干部要求发改委让权的声音此起彼伏。
2005年1月,一份《电价形成机制与电价监管》的研究报告出炉。这份亚洲开发银行和电监会提供经费70万美元支持的报告称,“根据国际经验,从改革方向看,电价审批权应逐步赋予国家电监会。”
2005年4月,中央编办下发了《关于明确发改委与电监会有关职责分工的通知》,电监会的“夺权”活动终告失败。
2006年底,柴松岳到龄退休。其对《凤凰周刊》表示,“刚上任的时候,我也是信心满满,想大干一场,现实却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简单,很是无奈。”
接任者是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中国的改革,多是自上而下推动,故业界当时对尤权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