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
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将铁道部部分职责划到交通运输部,并组建了中国铁路总公司。
在巨额债务压力之下,中国铁路总公司选择与地方政府合作,将是化解投资压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修建铁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就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3年要“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水平”,而非2012年的“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的提法。这表明中央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合理的负债增长以支持当地经济建设,为地方政府举债跟铁路总公司合作建铁路留下一个口子。
铁路改革给地方政府快速拉动GDP一个契机。不能忽略的是,在中国铁路分类建设合作机制继续施行的情况下,将地方铁路、支线铁路的担子甩给地方政府,加剧了地方融资平台的偿还风险。
铁路改革靴子落地
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铁路都是刺激经济增长和投资计划的重头戏。
大部制改革方案中提到,“在铁路公司市场主体地位确立后,一旦实现运价市场化改革、铁路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吸引民营资本投资铁路的两大要求就能够满足,即可以部分解决铁路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把经济效益不好的公益性线路从经济效益较好的经营性线路中剥离,可以让经营性线路甩开包袱,更好地投入到市场竞争中。”
此次改革,承担铁道部2.66万亿元债务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压力不小。现在流传的改革方案称,18个路局将被整合成6到7个铁路分公司,这和铁路分类建设合作机制的提法相一致。
3月7日,铁道部副部长王志国在一次讨论会上提及铁路分类建设合作机制。在这一机制下,总的布网规划由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负责,国家级的大干线由铁路总公司牵头建设,区域内的、各地区的城际型铁路以地方投入建设为主,资源输出地区铁路建设以企业、当地的融资为主。
这意味着中国铁路系统将继续实行分类建设投资的思路,将地方铁路、支线铁路的担子卸给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在规划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时,更多的是从地区的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社会效益等外溢性效应。比如,通过铁路建设把本地的商品输送出去,开发当地的旅游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然而,在铁路的投资上,也应当考虑规划线路的经济效益。
民族证券分析师高谦指出,“2013年政府规划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将超过2万亿元;中央对于基建领域的投资仍保持较高的强度,如2013年中央公共财政基建投资较2012年上升8.6%;在中央发展城镇化的旗帜下,2013年新上任的地方政府有着更强的负债扩大投资的意愿,而目前中央对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力度在减弱,如“两会”报告中指出2013年要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水平,而非2012年的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的提法。这表明中央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合理的负债增长以支持当地经济建设。”
地方债务平台隐忧
审计署曾经公布的一份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地方债总计超过10万亿元。地方融资平台偿债能力一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副处长崔鹏曾表示,“地方各省市和铁道部的资金都很紧张,如果城际铁路的建设以地方为主的话,地方政府将面临很大压力。”
“两会”期间,参会代表与委员们最关心的莫过于铁道部的2.6万亿元债务。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记者会上表示,“由新组建的中国铁路总公司继承,原有银行贷款、各类机构投资者持有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债券,不会因为铁道部的改革而改变信用状况。”
铁路总公司带走银行与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债券,债务压力不言而喻。银行与机构是否会一如继往地支持铁路发展呢?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表示,铁道部改革以后,贷款可能不再具有政府行为,而是成为独立法人,自担风险,因此贷款信用等级需重新评定。
铁路总公司多渠道筹集资金成为必然,引入地方城投公司与民营企业作为地方铁路建设的合作方成为可能。10万亿元的地方债务已经让地方政府压力巨大,可是在合理控制地方债务水平的要求下,地方政府对城际铁路这样的大宗投资的冲动依然很大。
地方政府投资铁路势必会进一步增加地方债务。记者查阅交通运输债发现,债券多为短融债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信用评级和主体评级普遍不高,大多维持在A-级别,存在债务隐患。
以铁道部与广西合作铁路项目产权方代表广西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联合资信评级有限公司做出“12桂铁投CP001”、“12桂铁投CP002”的信用等级为A-,“11桂铁投MTN1”和“11桂铁投债”信用等级为AA+。《跟踪评级报告》显示,“受项目投资推动,外部筹资规模持续增长,公司债务规模快速增加,债务负担有所加重。”
以“12鄂铁路MTN1”为例,中诚信国际分析师李志超认为,“铁路建设周期较长,资金投入较大,近几年公司资产负债率维持在60%左右,债务水平较高,偿债压力较大。未来拟建项目的逐步开展或将继续推高公司的债务水平。公司参与经营的铁路项目目前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公司的盈利能力依然较弱。”
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副总裁周沅帆认为,“地方政府债务的急剧累积和迅猛增长,已成为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并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转,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埋下了巨大的社会危机隐患。”
在“政绩工程出官”的观念主宰下,由地方政府过度负债支撑起来的面子工程为执政领导带来不少政绩资本,但地方政府却为此欠了巨债,下一任领导面临着一个难以填堵的债务“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