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玲
当前,部分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方法过于僵化,采取固定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字词句章的条理分析,忽略对学生思维的开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言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以致不少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遇到课外文言文就更不知所措,产生畏惧心理,在中考文言文阅读中失分较严重,所以文言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文言文名篇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瑰宝,流传至今,具有巨大的学习价值。如何让学生学习和借鉴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呢?
一、得法于课内
(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引起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人教版新教材的第一篇文言文《世说新语》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以前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聪明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呢?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如:“曹植在七岁的时候就能作诗、甘罗在十二岁的时候就做了宰相,大家喜不喜欢聪明的少年。那我们今天就来结交两位同样聪明的少年吧!”这样就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促使他们带着趣味融入教学之中。
(二)方法指引。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1.指引翻译方法。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快速、准确地翻译文言文,就要指引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如果直译不通顺,就保留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官职等,用相同意思的现代汉语词汇替换文言词汇,然后把省略的部分补上,按照现代汉语的说话习惯调整顺序。如果遇到特别难懂的,就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文章的词句。2.培养积累的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重视积累。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平时要做有心人,培养时时积累整理的好习惯,对学过的实词、虚词和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进行归类总结,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然后记诵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情感熏陶
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名篇大多具有一定的哲理性,文章所阐述的道理引导着我们的生活,如:《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教我们做诚实守信的人;《愚公移山》要我们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学习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些发人深省的道理引人深思。
二、得益于课外
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想使学生对文言文的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不能仅靠课堂教学,还要重视课外的拓展训练。学生积累了很多文言文知识,还要实践,举一反三,才能逐步提高灵活运用能力。
(一)同类比较。教师在教完一篇文言文后,要选择与之相近的文言文进行练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学完《夸父逐日》与《精卫填海》后作比较阅读,这两篇都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筛选代入。课外文言文的知识是课内文言文知识的延伸,教师要依据“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相同的实词与虚词的几种意思代入课外文言文,根据语境及词性,联系上下文,哪种意思合适就理解为哪种意思。比如:课外文言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的“社稷”与课内的文言文《陈涉世家》中“复立楚国之社稷”的“社稷”意思相同。社稷:社,土神的意思。稷,谷神的意思。古代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准确理解文意。
(三)勇于尝试。学生在做课外文言文时,总会因遇到一些挫折就心慌意乱,还没有仔细看课外文言文就先投降,缺乏一定的勇气。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学文言文的心理,鼓励他们勇敢尝试做题,因为只有做题才有成功的希望。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綜上所述,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夯实文言文基础知识,激起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