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爽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提高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成为一个重点。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语言这一工具吸取更广泛的知识,自由地进行交流。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也在不断深化和复杂化,人们要知道和处理的知识多样化。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就很容易与社会脱节。
1.阅读在语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要不断充实个人精神生活,完善自我,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阅读实用类、文学类、专业类文体。从教学大纲对语文的要求中可看出语文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文学基础,在阅读教学中不应该再采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教师只是依据课本讲解而讲解,讲解的知识不新颖,授课的方式单一,而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法,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能力提高了,做题目时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主旨,既提高解题速度又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2.引导学生读懂文义
2.1要引导学生增强文章体裁意识,辨识文章体裁,因不同体裁的阅读侧重点不同。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包括古诗、古代散文、现代散文、中外小说、文艺评论政论文等实用议论性文章、科普文章等实用说明性文章和新闻等。阅读检测,检测的是学生的精读能力,因此,一定量的文章体裁知识储备,对于阅读者来说是很必要的。因此,教师在教授某一体裁的文章时,介绍并要求掌握这一体裁的特征,是一个重点,不可忽略。
2.2就某一篇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从题目欣赏起,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结构、从思想到表达这样的方向设问,带着问题阅读,在文中寻求答案,有的答案是文中的原句子,有的答案要“合并同类项”,有的答案在某一段或某几段,有的答案需观照全篇提炼。常常出卷人所提的问题正是自己的设问,自然能正确解答。
3.利用自我对话,培养学生阅读个性
自我对话往往是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之后进行的,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阅读的心得和感悟与自己原有的生活积累、思想实际或情感体验发生碰撞,从而对文章产生顺应、同化,或者产生矛盾和疑问。这个过程是学生自我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思考、反思,与文章产生共鸣的过程。从这一层次来说,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因此,自我对话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和语文教学人性化的体现,又是培养学生阅读个性的基础和前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对话,实现书与我化、我与书化、书为我用。一篇文章的形式是作者受到某种生活图景的感染,情积于胸,用一定的表达方式,发之于文字。我们读这些文章,能否与其中的文字产生共鸣呢?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想方设法地激活学生头脑中的似曾相识的生活积累。只有在头脑中贮备的生活图景被激活,学生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新的文本信息,产生丰富的联想,最终达到自我对话的目的,切实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4.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4.1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战场,充分利用教材的模块(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及语文读本)设置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直接进行阅读活动的主体,既能同时接受教师和阅读文本发来的信息,又是信息的输出者。教师要注意遵循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尽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采取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活动的主动权和活动空间,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中展示出学习的主体性,并逐渐学会获取“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经历质疑、释疑、失败与成功等多种心理体验,从而在这种学习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4.2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心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比如可以通过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3在现有的情况下,教师要尽自己所能,组织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组建班级图书角、班级阅览室,师生还可以力所能及地查找一些阅读材料充实班级的资源库。创建集体阅读的学习氛围,并以此感染、激励、带动,实现人人好读书、人人读好书的教育目标。
5.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就是尊重学生阅读的权利,给予他们适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每个学生都是在不同的背景下成长的,因而具有不同的个性,在阅读中要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为学生提供提高阅读能力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
语文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促使学生身心健康,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鼓励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建议和独特的见解,并给予剖析。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导性,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教师为学生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从而与学生建立平等的、真诚的互相学习与帮助的关系,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具体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不是一味地给予学生无法理解的指令和建议。营造宽松的、自由的氛围,使学生有更多的敢于发言、勇于表现自我、激发想象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