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钟志宏
摘 要: 赣南是我国红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当前条件下,充分利用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创新精神教育,打造全国、赣南高校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基地,对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赣南红色文化资源 教育基地 校园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
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中担负着立德树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各项重要职责。大学生不仅是最有梦想的青年群体,更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为此,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关于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充分利用赣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以德育、红色文化精神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立赣南高校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基地,不仅是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统一,还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更对当下中国梦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赣南是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红色“故都”,赣南17个县市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创造和积累了治党、治军、治国的丰富经验,创造和培育了以“苏区干部好作风”为标志的一整套密切联系群众、创造“第一等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形成了以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前仆后继、浴血拼搏、勇于奉献、坚定信念[1]为核心的苏区精神,留下了许多反映和承载苏区精神的载体。如“一苏大会”会址、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红军烈士纪念亭、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及云石山等革命旧址群。当今时代更赋予了红色文化资源更深层次的涵义。红色文化资源及精神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根本特征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进一步升华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崇高的爱国主义、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支柱的观念体系。并多次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倡导和弘扬。胡锦涛同志在参观沙洲坝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时强调:“革命前辈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永远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2]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精髓及精神渗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们。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再加上国际纷争日趋白热化,大学生面临中西方文化思潮和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给某些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某些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爱国主义惫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旷课、不能正常毕业、早恋结婚、休学退学生孩子的现象日益增多,这既违背了当初国家办学的初衷,又无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的形成。简而言之,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过多地强调高等学校之间的共同性,没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教育目标、内容高度统一,方式、方法欠缺,且比较单一。其次,在德育内容上,过多地依赖国家统一规定的教材和课程,没有创新性、说服力。没有有效利用德育教育方面鲜活的教材,使各高校区域红色资源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再次,在德育内涵上,没有注意把本校的校训等相关精神与中央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及精神有效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对德育内涵的认识不够、理解不深,未能真正触及德育的精髓及本质。最后,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上,形式上过于强调运用“灌输—接受”式的传统德育手段,忽视“活动—体验”这类方式、方法的运用,使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对大学生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生价值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不能顺利内化为自身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这样就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甚理想。
三、打造赣南高校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基地实践的研究
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校园文化的营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赣南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发和利用好红色资源,构建红色教育工程,将苏区的传统和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构建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工程、红色教育基地,是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大举措,是促进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重要载体。为此,通过建立赣南高校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基地,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的特殊的德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
1.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学风建设,弘扬红色文化的精神。
我校各级团组织、各学院以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德育教育为方针,以红色文化资源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为基地,以医德、医学伦理学等为主要教育内容,积极开展集弘扬苏区精神、振兴苏区发展、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于一体的活动。如定期邀请党史界的专家为全校师生做专题学术报告,举办赣医精神论坛、赣医人的故事讲座、让苏区精神进课堂等相关活动,使德育教育寓教于学,既转变了学风,弘扬了红色文化及精神,又有效加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红色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不一定有明显的具体要求,却以深刻而持久的作用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或内心世界,使其形成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优秀的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高校办学理念的精神支柱。学校始终坚持专业素养与人文精神并重,十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通过开设系列人文课程和讲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社会实践和模范人物面对面等多种形式,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如充分发掘和利用赣南苏区独特的红色资源,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旧址等地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每学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等;在校内积极开展红色革命歌曲大合唱、苏区精神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丰富校园文化。
3.大力开展青年志愿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強化红色文化的作用。
毛泽东曾说:“你要知识,就得参加社会实践。”我校把开展青年志愿活动当做一项重要的团学工作特色来抓。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医学人文素养培训,通过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走出校园、走进乡村和社区、贴近百姓,开展感恩教育、医疗保健知识宣讲、送医下乡、我为社区教育献爱心、下乡义诊等社区援助活动,让医学生及早接触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实践活动,提高了解国情、立足国情、为群众服务的政治素养。与此同时,以寒暑假三下乡活动为契机,把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红色文化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搞科研的习惯,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对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升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廖正本,余伯流.中央苏区简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2]人民日报[N].2003.9.4.
课题项目:江西省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赣南高校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基地实践研究”(编号:1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