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2013-04-29 16:24王丽萍
中国市场 2013年9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王丽萍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把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和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民之所需,民心所向。文化强国对内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外就是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增强。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9-0064-02

从战略的角度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奋斗目标: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这三大奋斗目标,既是十八大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也是党代会的庄严承诺。对于我们文化战线来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是实现上述三大战略目标的任务。因为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条件和五位一体的重要内容,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强就不能成为一个现代文明国家。

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来说,一是文化的复兴,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或强国出现,二是有文化先导力量。我们一定要围绕三大战略目标,理解党中央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自觉自信地担负起文化自强的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就学习十八大精神浅谈一些体会。

1从新的高度强调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的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其地位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日益凸显,这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期盼。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中可以看出,对文化重要性的论述越来越简洁、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富有亲和力感染力。十八大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事关民族血脉、人民精神家园的崭新高度,开宗明义地强调:只有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反复证明,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同样不能贫困,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往往会对物质力量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2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完整新思路

十八大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完整地提出了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思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具体来讲,新思路主要包括“一条道路”、“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贴近原则”、“两个文明全面发展”、“建设三个面向、三个特点的社会主义文化”等内容[1]。这个新思路,从根本上解决了一系列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总任务、总要求、总目标,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我们相信,这个体现着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思路,必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将贯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过程,必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上发挥重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3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

十八大明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中外文化发展史表明,任何一种文化要有活力、实力、竞争力,归根结底要激发创造力。这个判断反映了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要求。继承和创新,是民族文化绵延不绝、建设文化强国的两个支点。不善于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就缺乏继承的活力。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对立统一关系,立足当下,不忘本来,借鉴外来,正确地创造未来。必须大力推动文化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动文化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

4对新的历史新起点上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作出新的表述

十八大强调,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这一新的表述颇有意味,既包含人又包含物,既指向内部又指向外部,既抓关键又抓基本,文化创造、文化生活、文化权益、综合素质、国际影响五个视角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统一体。完全可以说,新的历史新起点上,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从而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必须从这五个方面进行考量和考核。这是一个综合性、科学性的指标体系,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和关切。文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既是一项现实紧迫的任务,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统筹考虑、齐抓共管,需要坚持不懈、艰苦奋斗。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新局面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必将伴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文化体制改革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必由之路。从我国近几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来看,它在增强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丰富文化产品和活动方面,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巨大的[2]。文化产业在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又好又快”。作为政府管理部门,要继续凝聚党和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上的战略考虑,将战略任务通过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大力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同时,要在体制机制上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让“政府做环境,企业做市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6当今时代,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无形的、软实力的竞争

文化强国建设是一个长期目标,需要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更需要政府部门将目标具体化为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在全社会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有了政策才有抓手,有了要求、标准和政策,监督检查也更有针对性。其中,文化的因素已成为各国实力强弱的重要参考标准。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文化霸权主义”已引起很多国家的警惕,各国均把保护和弘扬本国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我国也日益重视文化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和国际竞争当中的特殊意义,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在文化强国的建设中,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文化消费水平较低,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任重道远。政府部门要千方百计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服务和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3]。

最后,在国际化的社会舞台上,中国文化更需要走出去。通过文化交流、通过“走出去”使中华文化能够更多地融入到世界,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从而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只有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获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青睐,并在市场上被人们接受,才能真正使人们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从而与中华文化进行沟通、理解,达到相互尊重,这样长期积累,对中国的了解才能更加客观、全面、真实,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真正建立一个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周健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模式[J].中国市场,2011(44).

[2]何玲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化服务方式[J].中国市场,2012(35).

[3]刘春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中国软实力[J].中国市场,2011(35).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强国建设下《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的意义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