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迈耶
提到印度经济,许多投资者脑海中会浮现出印度的外包公司,把印度想成世界的后勤办公室,设有不少呼叫中心,还盛产程序员和电脑工程师。但上述产业在印度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很小,印度的商业机会还有其他的色彩。
1991年,印度开始了经济自由化改革,从那以后,印度成了百万富翁的摇篮。印度股市敏感指数在过去10年上涨了近500%,而在同一时段,美国股市几乎停滞不前。
丘吉尔曾说,印度不过是个“地理名词”。在他看来,“印度和赤道一样,根本算不上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丘吉尔口中这样的一个国家如今却发展得不错。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没有人想象得出10年以后的印度会是怎样的光景。没人猜得到,印度的民主制度居然能坚持60多年(并还将持续更久)。
印度已经创造出了大量的财富。阿格瑞金融研究公司的分析师指出,印度平均每天产生47名新的百万富翁。此外,印度还有一些十分有名的亿万富翁,例如拉克希米·米塔尔(Lakshmi Mittal),他创办了全球最大的钢铁公司。还有穆凯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他是信实工业(Reliance Industries)的一把手,曾在孟买建起一座570英尺高的大楼作为私人住宅。这座住宅楼有27层,设有直升机停机坪,内有600名侍从,还有6层楼用作停车场,停有168辆汽车,造价高达10亿美元。
而富有耐心的外国人也能在这里赚得财富。
铃木就是赢家之一。该企业在印度的合资公司印度玛鲁蒂铃木制造了印度约一半的汽车,该分公司还向铃木贡献了约25%的全球利润。本田则是另一位赢家。英雄本田是它在印度的合资公司,正是这家分公司让本田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
而印度若要加足马力,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动机,还需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型过程。
印度还存在着许多的缺口,那些能填补市场空缺的公司是值得投资的。
实体经济并非如你想
提到印度经济,许多投资者脑海中会浮现出印度的外包公司,把印度想成世界的后勤办公室,设有不少呼叫中心,还盛产程序员和电脑工程师。但上述产业在印度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很小,这些行业的员工人数不超过100万,也就是说还不到印度劳动人口总数的0.25%。印度不寻常的经济中存在大量贫穷、落后的成分。
大部分印度人从事着毫无组织的原始经济活动:在农田上劳作、经营小店铺或路边摊、拉人力车、当侍者、做季节短工等。
印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这一点也恰好是投资者和外国企业看好印度的原因之一。
印度的“中产阶级”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规模在5000万人到3亿人之间。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一些西方国家全国的人口。把这些数字整合一下,你就能得到各种令人震惊的结论。
举例说,在2003年,高盛曾对印度做了如下预测。“到2020年,印度的经济规模将超过英国。到2040年,印度将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到2050年,印度的人均收入将增长至2003年的35倍。”
这看起来像天方夜谭,但是几年过去了,印度的经济增速已经超过了高盛这项研究对它的预测。
正因如此,有许多企业想要打入印度市场。美国国际集团(AIG)、花旗银行、百事等企业都在印度市场成为了各自行业的领头羊。此外,还有更多的企业努力地想要在印度立足。
尽管如此,前方可谓障碍重重。
就拿印度混乱、腐败的官僚制度来说,在印度,公职人员数量庞大,并且手上拿的是绝对的铁饭碗。腐败现象十分猖獗,甚至已被认可——这在西方人看来十分难以理解。这样的制度造就了种种怪象。以印度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为例,把员工数量平摊到公路里程上,平均1英里的公路就有1.25位员工,这样的比例在全世界是最高的。政府支付给他们的薪酬是市场标准的3倍以上。很多人根本就懒得来上班,反正他们是开除不了的。
印度的官僚机构不但派不上用场,还特别费钱。政府开支的大头都用于供养这些官僚机构。原本可以拿来改善道路、改善电网、改善供水、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钱全部化作了政府官员的高工资。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轻松享有大笔的养老金。
法律体系也是一团糟。问题之一就是随处可见的腐败现象。受贿已经变得如此赤裸裸,法官甚至会开出一张“价格表”。如果你因为毒品犯罪而受到审讯,你需要支付X千卢比,如果你因为杀人而受审,你要支付Y千卢比……法官经常缺席,而且他们的工作时间本来就很短,大概是从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中间还有起码1个小时的午餐时间。有统计称,印度10%的资本由于法律纷争而无法动用。
可以说,这些问题根深蒂固。我可以想象要在这里开拓生意该多么沮丧。用宝洁公司印度地区主管的一句话来概括最合适不过:“我在印度经营了30年,我遇到的所有政府官员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明白我们企业做的是什么,但他们手中的权力足以让我们的生意毁于一旦。”
哪怕不和官僚们打交道,还是会遇到许多挫折。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平均来说,断电让印度制造企业损失了8%的年销售额。与中国一样,印度也对能源和原材料有着巨大的需求。
印度的未来发展给能源和基础设施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是两个前景光明的领域。比如说,印度如今使用的石油有70%都是进口的,几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30%。
巨额资金涌入房产市场
在印度全国,房地产市场都很热门,还吸引到了几笔巨额资金。高盛把印度称为“亚洲最令人兴奋的房地产市场”。总的来说,到2015年,这一市场的规模将从现在150亿美元增长到900亿美元。简直不敢相信吧?
因此,当资金经理都表示看好房地产市场时,我一点也不惊讶。
投资选择之一是印度的一家抵押贷款公司:住房开发金融公司(HDFC)。就按揭市场来说,印度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抵押贷款的年限一般只有11年。贷款人需要支付35%的首付,而能付得起这笔首付的人大多不需要贷款。在印度尚不存在抵押贷款二级市场。银行贷出款项,然后这笔债就一直跟着银行。这样一来,银行也不愿意放出贷款。
DLF是一家大型房地产公司。在我2007年首次到访印度时,这家公司的首次公开募股在印度创造了纪录。印度还有许多家房地产公司在等待上市,希望在公开市场中募得数十亿的资金。海外的投资者对房地产市场有着特别大的胃口。
和任何一个地方一样,这个市场既有许多机遇,也有不少危险地带。就危险的程度而言,房地产泡沫似乎已露出端倪。事实上,一位资金经理告诉我说,许多上市公司改了名字,把“房地产”一词加到公司名字中,即使它们的实际业务与此并无联系。这种怪象不禁让人联想起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互联网泡沫,许多公司都争相要把“互联网”一词加到它们的名字中。单单这一个词就能让股价上涨。
但是,印度的住房尚未到达供大于求的地步。在印度还存在着房屋短缺的状况,尤其是在城市中刚刚成为办公中心的地区。
和印度的其他行业一样,糟糕的政府政策是一个阻碍因素。举例说,孟买有一些十分美丽的老式建筑,但可惜的是,它们看起来有些破旧。后来我才知道,城市中执行着非常严格的房租控制政策,房客所支付的房租远远低于市场价值。在一些黄金地段,3000平方英尺的老式公寓房租金只要100美元/月。
因此,房主也没有动力去花钱来维护这些老房子。要分辨哪些房子受到租金管制,哪些房子不受租金管制非常容易:你可以看到肩并肩的两栋房子,一栋刚刚粉刷过,并且修整得非常干净;另一栋则摇摇欲坠,好像随时会倒塌。
在孟买,那些不受房租管制的房屋每平方英尺的售价可以高达1000美元,甚至2000美元。也就是说,买下一间300平方英尺的不受房租管制的公寓楼你起码得花300万美元。而且我还听说,这些房子的状况也参差不齐。但无论如何,孟买的住房市场上需求还是远远大于供应的。
在孟买买黄金
报纸上常会读到一些讨论美元问题的评论文章,文中会探索美元的替代选择。一些文章指出,由于美元不断走低,一些以资源为主导的经济体开始避开美元,以免利润受到侵蚀。举例来说,一位作者在文中说道,伊朗的石油出口有85%都是以非美元的货币结算的。这位作者还预测说,俄罗斯可能很快会用美元之外的货币给能源商品计价,比如用卢布。
我们要探讨的重点并不是上述预测是否真的会实现。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人的心态,他们也开始考虑要寻找美元的替代品,这放在2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对美元长期价值的担忧与质疑已经越来越普遍,这不失为一大问题。
而这一问题,又把我们带回到黄金上。
在孟买,我遇到了一位黄金经纪人。他是个大个子,脖子上戴着黄金项链,甚至他的眼镜也镶了金边,他代表了孟买繁荣的一面。
他是印度最大的黄金生意人,运作着一个线上交易系统,把黄金买家和卖家都汇聚到一起。我在印度时正逢排灯节,人们喜欢在排灯节购买黄金,因为这象征着好运。黄金市场比平时更为繁忙。
我了解了他对黄金市场的看法,他认为行情会涨。对此你可能将信将疑,但别忘了,他是黄金经纪人,他靠促成交易赚钱,而不是靠金价上涨赚钱。他看到了印度对黄金的需求强劲并且与日俱增。长久以来,印度都是个黄金净进口国,因为印度不产黄金。但是,印度对黄金的需求却将近占到全球需求的1/3。他说:“这里的人定期就会购买黄金,因为这被视为储存财富的方式。农村里的人甚至会买来黄金然后埋进后院里。”
就在我写书期间,我眼睁睁地看着印度的黄金进口量比上年增长了两倍有余。为什么?宏观消费研究中心的拉杰什·舒克拉言简意赅地解释道:“印度人清楚地明白,高通胀率已是常态。”
在旅途中我也多次意识到了这一点。无论是在迪拜还是在孟买,人们对黄金的购买量越来越大。与美同不同。在这些文化中,购买黄金是一种社会普遍现象,一种贮藏财富的主流做法。随着印度的财富不断扩充,他们在未来多年都会是黄金的忠实买家。
作物价格非同小可
大宗商品的价格反映着亚洲经济体的崛起。与西方世界不同,在新兴经济体中,像农作物的价格这样很基本的事物是有重要意义的。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秘密,但在西方国家待久了,你可能会认为一个经济体的状况只和银行贷款、零售数额这类事物有关。主流媒体也好,政治家也好,似乎也都在用这些数据来衡量财富状况。
新兴市场可不一样。
在蟊买工作过以后,我了解到这些经济体还处在多么基本的一个阶段。而正因如此,它们目前的发展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还不是最大的,未来还会更大。我们已经有了稳定的供电,安全的水源,(大部分情况下)运转良好的公路。但它们还没有,至少目前还没有。
每天早晨,我都要买一份《印度经济时报》——印度最大的财经日报,还有一份《印度时报》。令我惊奇的是,一些日常话题也能登上商业版面的头条,比如棕榈油的价格、大蒜的长势、腰果的出口量下降了、从加拿大进口的黄豌豆减少了。
农业依然在印度经济中占有可观的比重,因此季风降雨是一个影响重大的因素。印度80%的降水都集中在6~9月,依靠雨水灌溉的农田直接关系到许多印度人的生计。如果雨季降水不足,农民就遭罪了。
一些颇为普及的政策可能会加剧农业面临的问题。印度正在大力推广一个生物燃料项目,这简直叫我难以相信,因为印度本来就缺乏清洁用水。但这个项目确有其事。如果要达到项目的要求,印度必须大大增加甘蔗的产量。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印度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的计划将会引起水资源短缺。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说道:“印度正在种植农作物用作生物燃料,这一举动很有可能威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影响粮食的灌溉。”这个国家有着不断壮大的人口和不断发展的经济,这都构成了对水资源的大量需求。而发展生物燃料这一耗水产业只会进一步增加水资源的压力,显然不是个明智之举。
另外,大部分的印度人民都十分贫穷。无论是水价上涨,还是食品价格上涨,都会引发饥荒,并且带来政治动荡。印度可以考虑种植麻风树,这是一种顽强的灌木,对水的需求很小,并且无需施肥。
但是旱年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印度经济也并非只关乎大宗商品。比如说。下雨的日子少了,建筑项目就可以持续开工。印度的水泥企业订单不断,由此可见印度的许多大城市都在如火如荼地推广建设项目。
在我见了多位分析师、资金经理和商人以后,我眼前浮现出一幅蓬勃繁忙的画面。全国上下都在搞建设,修公路、造电厂、搭电路、铺设自来水和污水管道。
我与当地合资公司的分析师开展了多次讨论,我了解到有一批五花八门的企业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建设、制造工作,并且取得了30%~40%的年增长率。有些企业的增速甚至更快。Srei基础设施公司过去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88%。
印度对食品、水资源、能源和基础设施的需求很大,凡是立足于这一点的企业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这里面的机会大得惊人。正如一位分析师在他的报告中所写的:“全球有16亿人口用不上电,其中有1/4都居住在印度。”
互联网的机会
电力的缺乏不仅仅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而且“天黑之后,一些人只能燃烧煤油灯、粪饼、木柴、秸秆来照明,这无疑构成了安全隐患”。
但是,印度还是连续数年取得了高速增长。应该不难想象,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手机市场,仅次于中国。平均来说,每分钟的手机话费大约是0.7美分。这一产业的魅力堪比游乐场边的冰激凌车,吸引着数百万的用户和数十亿美元的投资。
接下来的重头戏应该是互联网。尽管印度已有5亿多的手机用户,但网络用户只有4000万~5000万元。网络的特点是信息密集,这对印度目前的电信网来说是个超出能力范围的挑战。
但改变已然发生。你可能听说过阿吉特·巴拉克瑞斯南,他是印度社交网站Rediff.com的创始人。印度有1/3的网民每天都会登录这个网站,主要是为了查收邮件。巴拉克瑞斯南在《印度经济日报》的访谈中说道:“一旦这个市场被打开,它未来的规模将令人瞠目结舌。”
或者看看Zee Network,一家媒体公司。一位孟买的联系人一直跟我强调,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制造者”,每年产出约1000部电影。印度人当中大约只有53%拥有电视机,所以这一市场的增长潜力也很大。
从某种层面上说,我会把印度看成是100年前的美国。比如说,财富大多集中在大工业家手中。塔塔、阿格沃尔、米塔尔等制造企业、金属和钢铁企业把持着不小的利益。这与20世纪伊始的美国何其相似,卡内基、洛克菲勒、摩根这些姓氏主导着美国的商业。而印度在美国当年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一批技术和服务企业,增长更为多元化。
正如20世纪初的美国,印度的股票市场还在摸索前行。我问一位当地的分析师,谁是印度的沃伦·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他回答说,还真没有。几位著名的股票投机者都臭名昭著,他们因为操纵市场而背上恶名,这和美国早先的情况如出一辙。
此外还有无数的投机者,普通工人也在股票上赌博,梦想一夜暴富。
在印度的股票市场上,很少有企业支付大额股息。4%的股息已经算是很大的数字了。这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印度是一个迅速增长的市场,把利润用来投资比分红更为明智。
印度是个巨大的国家,我写下的这些文字充其量只是一张巨大画布上的寥寥数笔。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复杂特性和风云变幻。我只是记录下这其中的几个剪影,希望能助你了解这个世界正在经历的变化,以及印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