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涵,用心愿菜谱留住爱的味道

2013-04-29 11:26依江宁
新青年 2013年9期
关键词:私房菜谱心愿

依江宁

人身上最沉的部分是什么?答案是:胃。它一旦落在一个地方,你就再也搬不走了。80后女生杨涵心目中最幸福的一道菜,是姥爷在全家团聚的年夜饭上亲手做的酱豆腐肉,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

但随着姥爷年龄渐大,再亲手下厨已经力不从心。看着姥爷渐渐地老去,为了留住姥爷拿手好菜的味道,她萌生了给姥爷出菜谱的想法。没想到她这个想法在朋友和网友中传递后,引起了深深的共鸣,原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动人的老人心愿私房菜菜谱,那是家和爱的味道。杨涵决定和热心的朋友们成立一个公益团队,向全国征集99名老人的拿手私房菜,出一本私房菜合辑,让年轻人行动起来,留住家和爱的味道。

留住姥爷私房菜的味道

杨涵,今年25岁,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毕业后,她被保送至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公共关系专业修读研究生。杨涵姥爷宋家桢76岁,在杨涵心目中,姥爷是个特别棒的美食家。年轻时他在北京市服务局工作,负责北京几大特级餐馆的审计工作,对饮食特别有研究,做得一手好菜。

每年家庭聚会、年夜饭都是姥爷亲自下厨,烹调一桌十几道菜,供全家八个人聚在一起享受节日的气氛。姥爷做的酱豆腐肉是餐桌上的重头戏:碗底垫上山药,碗里铺满精选的五花肉,每一片抹上腐乳,在锅里足足蒸上几个小时,直到腐乳的味道沁透在每一片肉里……出锅后再倒上一碗腊八蒜,蘸着蒜香,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每到节假日,去姥爷家吃一顿酱豆腐肉都是杨涵觉得特别幸福的事情。

2012年春节后,杨涵发现姥爷逐渐在烹调美食上力不从心,以前一天就能做好大一桌子菜,现在需要三天时间。家里人都劝姥爷,年纪太大了,不要再为儿孙辈忙活了,但姥爷坚持要做。

姥爷告诉杨涵,20多岁的时候可真幸福,过年有酱豆腐肉吃,还有一大桌子菜,一大家子人。爸爸妈妈都健在,兄弟姐妹也能团团圆圆的坐在一起。杨涵这才意识到,姥爷现在每年都坚持亲自下厨做满满一桌子年夜饭,让大家聚在一起过年,原来背后还有这样深层的情感——他小时候记忆里的那种幸福。这种幸福就用一道私房菜一代代传了下来。看着姥爷渐渐地老去,她当时就萌生了给美食家姥爷出一本菜谱的想法。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留住姥爷拿手好菜的味道。

春假过后回到学校,由于手头上的事情渐多,杨涵就把替姥爷出菜谱的事拖着了,直到2012年10月份,她去新加坡参加了一个公益活动,接触了一些临终老人,聊天中,老人们倾诉着埋藏在心底的愿望与遗憾,让她深受触动。

她也有很多话想跟自己的奶奶说,但忽然发现她已经过世几年了,自己没有机会了。奶奶同样有一道私房菜——糖心儿荷包蛋真的很甜,每次过年回河南老家,从寒风中一踏进门,她都会做好了热乎乎的一大碗端给杨涵吃。现在故人已去,对回老家也不再那么渴望。因为再没有人端给自己那幸福的荷包蛋,家门口也再不会出现那个熟悉的身影了……想到这里,杨涵就特别特别难过,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事情不要让遗憾再次发生。

杨涵在和临终老人聊天时发现,孩子们不知道老人家真正想要什么,从来没想过认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愿,所以老人们的心愿直到临终了才能说出来,但为时已晚,已经没有能力去完成了。杨涵不希望看到年轻人和老人们都在已经没有机会的时候才想到要去做什么,“不要等人不在了才想起去倾听”。她把为姥爷出菜谱的事结合起来,就有了征集“心愿私房菜”的想法,然后出一本书,承载老人家的美食手艺,同时记录他们生活的故事,和未了的心愿。

征集99份菜谱,承载99位老人的心愿

与杨涵同一个寝室的张璞听说杨涵征集心愿菜谱的想法,拍手赞成,她们讨论后决定,向全国征集99名老人的拿手私房菜,出一本私房菜合辑。要收集99份菜谱,光靠她们两个人绝对是不够的,2012年10月17日,她们两人将写了2500多字的菜谱征集计划发到人人网上,希望发动更多的人去寻找记忆深处的那道菜,有时候想念一道菜,是在思念一个人。杨涵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能够加入她们的团队一起做这个事情,并给自己的公益团队起了一个很有爱的名字“精神糖”。

张璐是第一个贡献菜谱的投稿者,后来成为“精神糖”团队的法律顧问。她说,看到征集活动时,她就想起小时候住四合院姥姥做的肉氽面。而自从姥爷去世后,姥姥已有六年没有再擀过面了。张璐在网上看到杨涵发的帖子,深受触动,赶忙利用周末采访了自己的姥姥,学肉汆手擀面。她陪姥姥在厨房呆了一个小时,和姥姥聊了很多。这是姥姥第一次下厨房重新做这道面食,也是张璐长这么大第一次跟姥姥一起做饭。她特别感动可以趁着还有机会,做一些让自己可以珍惜的事情,也拉近了自己和姥姥的距离。

韩鎏,是杨涵的高中同学,同样加入到“精神糖”团队成为线下媒体组组长。她也是看到杨涵的帖子后主动来联系,说要为项目帮忙。韩鎏特别想念姥爷做的挂面汤,但是姥爷去世了,健在的时候还没有这个项目,所以特别遗憾没能留住姥爷的味道,现在心里想再去问想再说的话也都来不及了。她不希望看到其他人跟她有同样的遗憾,所以想力所能及的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在有机会的时候多跟家里老人沟通,把自己的心里话都说出来,把老人家的手艺传承下来。

杨涵的帖子发出去一个多月,不仅收获了很多菜谱,也召集到了20多名团队成员,参与者来自五湖四海,有参加工作的,有刚入校的大学生,有专业摄影师、图像处理员以及漫画师……

最让杨涵感动的是一个来自秦皇岛的网名叫“依米爱家”的朋友,她小时候就是姥姥带大的,每年的年夜饭上都会有一道菜叫酥白肉,就是用肥肉膘裹上面糊后再与熬制的糖浆翻炒而成,菜一上桌就被抢光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道菜是很香的,但这些年不吃了,因为热量太高。“依米爱家”被这个征集活动感动了,第二天就去姥姥家缠着她做酥白肉,之前还跟她和姥爷聊了很多以前的事,但没告诉她做菜的用意,想给她个惊喜。她还给姥姥拍了照片。

“依米爱家”除了给杨涵发过来优质的菜谱和图片,还为团队建设、微博运营提供了很多建议,曾一度加入团队一起努力了半个多月,为了和大家见面,她还专程从秦皇岛赶来北京和杨涵她们聚会。但是因为工作和带孩子的原因最后没能一直留在团队里。但杨涵依然很感激她,也被她的努力所感动。

共同筑造爱的梦想

到目前为止,杨涵已经征集到来自北京、上海、河北、山东、贵州、广西等地的40多份菜谱资料。这些天南海北的网友上传了自家私房菜的制作方法,并拍下了家里老人亲自下厨时的照片,喜悦写满了每一位老人那布满皱纹的脸。

为更广泛地收集菜谱,“精神糖”团队先后在新浪建立了自己的微博@99心愿私房菜,同时还在天涯、贴吧、豆瓣、QQ空间等多个大型论坛上进行推广。这个活动唤起了很多网友内心深处的情感,网友菜布鲁托说:“感谢这个活动,我在这么疲惫的时候感到内心充满力量和温暖。想起奶奶每次都催着爷爷去给我拿鸡蛋,然后给我做西红柿鸡蛋,这是最简单的菜,也是我这辈子最爱的菜。她走了十二年了,没有吃过我做的菜。觉得自己很差劲,也不知道奶奶爱吃什么,但是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珍惜眼前人吧。每家的饭菜做得都不一样,就像每个人得到过上一代不计回报的各种宠爱,我们会继续做上一辈教我们做的菜那样,就像我们都会继续把爱留给在身边的人。家常菜吃到肚子里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我们都是爱的传承。”

随着菜谱的增加,杨涵的心里也在发生一个变化。起初,她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菜谱上,想让年轻人留住家里熟悉的味道;慢慢地,每一道菜的背后所寄托的情感让她深受感动,收集的重心转向了这些故事上。

比如,北师大学生向海洋提供的是奶奶做的渣辣子炒肉,她说,上大学后,每次返校奶奶都要做两大坛渣辣子让她带走。起初不懂,总是嫌沉嫌麻烦,不愿意拎。后来从妈妈那里得知,她的无心之举深深伤了奶奶的心。因为在奶奶看来,这是唯一能为向海洋做的事情了……所以现在,奶奶做的渣辣子成了向海洋生活中的常伴。虽然远离家乡,工作很累很忙,但只要回来炒个渣辣子炒肉,就感觉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奶奶的爱。

杨涵说,通过征集,她发现很多家庭只在意老人的物质生活,忽略了精神交流。“其实老人家很孤独,需要陪伴。”她说,菜谱的征集不仅让老人习惯的口味得到传承,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传承家常菜的过程中,促进子女同老人们的沟通,了解老人们的人生故事。

目前,已有出版社主动联系杨涵,希望出版这本充满情感的菜谱。现在深圳威富集团已经资助了一定的费用,团队也争取到了黑苹果青年创业基金,来自外界的帮助都在加速这本菜谱的出炉。但让杨涵没有想到的是,现在收集素材反倒成了难题。“菜谱容易,要從我外婆那里套故事这个比较难。”一位网友在给她的留言中写道。“这真是一个大问题。”杨涵说,她感觉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缺乏和爷爷奶奶这辈人的沟通能力,很多人在尝试了解长辈们的内心世界时会觉得不好意思,“越是家里人,越觉得不好开口”。

她认为,迈不开腿的其实是我们年轻人,其实老人们的情感是很丰富的。比如团队成员中的一位女孩,在向自己的姥爷讨要了拿手私房菜的做法后,鼓起勇气大声说了句“姥爷,我爱你”,没想到老人笑呵呵地回应着“我也爱你”,令这位女孩感到十分惊喜。杨涵的姥爷在得知这个活动后表示非常支持,并对她说“谢谢”,让杨涵心里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

现在还有很多驴友、同学、曾经工作的同事通过不同方式帮助杨涵项目的推进,或提供菜谱,或参与团队,或给予建议,或慷慨解囊,杨涵通过项目找回了很多温暖,看到了很多关爱,并且更加有动力将这个项目一直完成到底。当然,她盼望着更多的青年人提供身边的心愿菜谱,放下借口和忙碌,拿起电话,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送去问候,趁我们还来得及。杨涵说:“99心愿菜谱不仅仅是我们的idea,希望它可以成为大家共同构筑的爱的梦。”

猜你喜欢
私房菜谱心愿
我的私人美味菜谱
“私房”最初指什么
心愿
中国私房菜翘楚:谭家菜
宇宙菜谱失窃案
我们的心愿
菜谱中的黑米粒儿
2017年的心愿清单
小女贼私房画
私房钱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