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长歌

2013-04-29 00:22:31宋新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母爱衣服词语

宋新

世界上有几种永恒的话题是绝迹不了的,或口口相传,或心灵相忆,或传之以文。母爱就是其中一种。再一次捧读冯兴振先生的散文作品《母亲》(原载《散文选刊·下半月》2013年第4期),似乎有一种磁性般的力量牵引着我。

作者对母亲的爱是凝重的,“我的母亲是中国农村最平凡的一个母亲,像普天下贫困岁月的母亲一样,她勤劳朴实,吃苦耐劳,有一颗博大无私金子般善良的心。母亲自从来到微山湖畔我们那个贫穷的小村,她就和贫困捆到了一起”。“在我的记忆里,回忆不起关于母亲静止的画面,留下的始终是她风风火火忙忙碌碌的身影”,读到这里,令人禁不住潸然泪下。譬如,作者把一种浓浓的、化不开的情愫,融入一些句子当中:“母亲性格要强”、“母亲总没有闲着的时候”、“母亲手提肩扛,脚踏泥泞;风霜雨雪,披星戴月”、“母亲佝偻着腰身”等等,攫取了读者的心,真的是“这些画面像刀子一样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靠语言来支撑的。语言传达的不只是生活状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传达一种能足以引起读者心弦颤动的情绪信息。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饱含着对人生、对苦难的深深的关切和理解。在现代语境中,作者何以能够依然笃定地保持着对人性情感的那种原本的、纯粹的、细微入里的、超然脱俗的情绪“写实”。答案只有一个,是母爱,是刻骨铭心的母爱。譬如“冬天,微山湖边大部分芦苇已经收割,还有一些零星的芦苇在结了冰碴的水里横七竖八地躺着。没有人再去收割,大家望而却步,都知道那冰冷刺骨的湖水不是好进去的,更有深处暗藏杀机。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母亲顾不了这许多。”再如,“三月的天乍暖还寒,母亲趟着冰凉的湖水,细心地收割着每棵细瘦的苇子。她把儿子的新衣服都寄托在这一棵棵瘦细的芦苇上,她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一连几天,母亲早出晚归,从湖里背回一捆捆湿漉漉的苇子。顾不得歇口气,母亲把苇子一棵棵剥去皮,再用碾子轧成苇蔑子,母亲有一双勤劳而灵巧的手,很快,那些苇蔑子在她灵巧的双手中变成了两张漂亮的苇席。苇席编好后,是父亲背到集市上去卖的,当母亲把苇席放到父亲的背上,她仿佛看到了儿子的新衣服。”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母亲顾不了这许多。为了儿子的新衣服,母亲顾不了这许多。我想,作者在写作这段文字的时候,他的手上是母亲手上的温度,他的心里是母亲心里的温度,这就使得作品在情感容量和情感空间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那件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的衣服,是作者的心痛,更是母亲的心病,母亲为儿子心痛,“在朦胧的天色里,母亲打着呵欠,仰着脸,用力睁大眼睛,仔细搜寻着每一个树干和每一条树枝,看上边是否有知了蜕下的皮。她的脖子累酸了,她的眼睛累疼了,她全然不顾。一只知了爬到一棵高树的枝头上蜕下了皮,母亲用长竿子却怎么也够不到,踮起脚还差一点点,母亲不愿放弃一个知了皮,那是她为儿子买新衣服的寄托。母亲从远处找来一块砖头垫在脚下,踮起脚尖,挥动竹竿,突然,身体失去了重心,向着路边沟里重重地摔下去……好大一会儿,母亲没能站起来,连惊带疼,额头上布满了汗珠……不久,母亲积攒了大半袋子知了皮,她拿到收购点卖了钱,给我扯了件的确良上衣。当母亲把新衣服给我穿在身上的时候,她摸摸领口,拉拉衣袖,前端详,后打量,别提多开心了。”最后,作者的母亲“欣慰地笑了”,作者沿着情绪的张力,透过一幅幅画面,把线索拉得很长,但镜头无论怎样转换,都在紧紧地围绕着母亲展开。

作者认为,爱具有传承性。比如,他说“母亲没有文化,她留在我身上的,却都是做人的道理。从小,母亲教育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又说母亲“始终坚信,善良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善心一定会得到回报;感恩是做人应该常怀有的思想,感恩能让人看到人世间的美好。善的教育,感恩的思想,是母亲亲手植于我心灵深处的一棵小树,它自然而然地随着岁月生长。”我以为,人生中难忘的莫过于母爱,那是流淌在血液中永远也挥之不去的情怀。舐犊情深,往往不是以强烈的外在形式表现,所以有时被忽视。当我们渐渐地将尘世间很多事情看得淡漠之后,就会懂得只有母爱,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最真实、最朴素的。

再说说文本。

透过作品,我们可以大体把握一个作者的生活积累、个性气质、情趣、审美理想、价值取向及其学养、素养、文化涵养等方方面面。生活在微山湖畔的冯兴振先生,既有这片土地所赋予特质,又有母亲遗传的特有基因。每一个写作者都应当有一片专属个人的“地域”和“意境”,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地域”一定是先天的,是从母腹落下来,发出第一声啼哭,吸到第一口乳汁的地方,也是天赋、性格命运生成乃至长久生活和生存的地方。这个“意境”是长期萦绕作者体内的潜质。这是阅读《母亲》的第一要素。阅读《母亲》的第二个要素,我觉得是他的个人性,以自己的亲和的语言,优雅独立的书写和唯美且略带忧伤的叙述,构成了作者写作的个人性和独特性。阅读《母亲》的第三个要素,我觉得是他的散文精神。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样,每一个写作都是不同的,天赋和人生价值、思想认识与生命理解、社会背景和理想经验构成了“不同”的先天条件。冯先生一个显著特征是他对词语的高度“信任”,单就《母亲》几乎都显示出他对词语本身的一种亲和,也即:词语构成了冯先生写作的一种文本表象,一种自我的特征。从词语上,我们就可以断定或者想起情绪的平实化表达。他在尋找一种更多可能性的人文、情感、历史和现实变化,也试想从这些流动的物事当中,发现他自己的精神道路和书写方式。在当前的写作中,慢慢地隆起,以自己的才识、智慧和思想竖起一面旗帜。

母爱绵绵。让我们躺在母亲怀里歇歇脚吧……

责任编辑:黄艳秋

猜你喜欢
母爱衣服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母爱大于天
青年歌声(2020年1期)2020-01-14 05:20:38
母爱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24
早起的衣服有舞跳
母爱的另一面
读者(2017年22期)2017-10-28 20:12:04
小衣服
词语欣赏
放生衣服
少年科学(2015年11期)2015-12-08 04:12:42
强取人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