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了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带来的金融人才需求趋势的变化、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中心;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创新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业是现代经济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不少省市争相建设金融中心。金融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区域中心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作为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面临着新的课题,如何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就显得很迫切。
一、各地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情况
区域金融中心是指金融机构较为集中、金融市场较为发达、金融资讯灵敏、金融设备设施先进、金融服务迅捷的资金融通和聚散的枢纽。它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集聚金融资本及其它生产要素,从而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提出要建立国际、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有32个(不含非省会地级市)。
二、区域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分析
虽然各地对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有所差异,主要从当地区域经济的特点、区位优势和金融资源实际出发来确立的,但加强总部金融建设、服务区域尸体经济、提高财富管理水平基本都成了功能定位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些功能定位会给当地的金融生态带来以下变化:
金融机构总部数量增多。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集中了大部分的金融企业总部。为了增强对现有或将来设立的金融机构总部的吸引力,几乎各金融中心所在地都制定了金融机构总部和区域总部在购房、租房和高管人员的个税补贴、奖励等政策。近几年新增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几乎没有,城市商业银行总部变迁不现实,但是其异地扩张可以形成了一些区域总部。保险业近几年新增的全国性保险公司总部机构数量不少,除直辖市外大部分省市达到2家左右。在创建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各金融机构的后台服务中心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快速发展,一些新型金融机构会持续增多。为满足城乡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需求,私募股权基金、创投基金、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担保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会有所发展。在此基础上,金融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数量会有所突破。随着城乡居民金融需的不断增强,第三方理财机构财富管理机构会迅速增加,业务快速发展。目前国内的第三方理财机构起步不久,后续发展空间巨大。如浙江提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小企业金融中心”和“民间投资管理中心”两大功能性中心,将在社会财富管理机构集中度、民间资本转化能力、财富管理工具创新和社会投资政策优惠等方面确立全国领先的功能定位,包括财富管理机构聚集、民企总部金融服务、创业投资管理中心、产业投资管理中心、财富管理服务和政策创新等。
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才需求
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金融业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具有把握全局的视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金融人才;能够进行金融产品开发、定价、防范风险等核心金融技术,掌握财会、法律、投融资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复合专家型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国际经验、通晓国际金融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可以独立开展国际金融活动的国际化金融人才。
专业型人才:精通本行业的业务又有全局观念的风险评估、预测专家,金融市场分析、国际会计、资产评估、精算、保险核赔、证券投资及经纪等重点领域高级专业人才。
营销人员:掌握较好的客户资源,有客户开发的能力,敬业爱岗、进取奉献、善于团队合作,熟练使用办公软件,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营销人员。
后台服务人员:具有金融业相关专业基础,熟练掌握行业企业各种业务流程的操作,熟悉产品,具备较好职业操守的操作人员;以及在此基础上有良好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技能的客服人员。
四、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相适应的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
一定的复合金融知识。未来几年,我国财富管理将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财富市场总值位居全球第三,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根据福布斯私人财富分布模型测算,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份(直辖市)的高净值人群占全国的75%。财富管理在未来几年将呈现出专业化、多元化发展态势。因此,高职金融类专业毕业生需要适应财富管理的需求,必须掌握综合的金融专业知识,综合运用金融工具满足顾客的综合金融需求。
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金融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设计新型产品或对存量金融产品开展整合创新,客户的涵盖面也较广,金融业兼具对金融产品和对客户进行管理的双重职能。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营销已成为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重要性将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金融行业的各种业务工作,而且起步阶段大都是基础的工作。各地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时,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特色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机构的人才需求量大,其人才需求结构中最大的是客户经理。
良好的职业素养。金融服务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这给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立足于信用,无信用就无发展。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要学会做做事,要肯做、能做、做好,需要首先立足顾客的需求而不是从产品来提供服务,要能娴熟地把专业的金融知识、复杂的金融产品简单化,让大众能够理解。
熟练的操作技能。大量的后台服务岗位需要有一定的业务素质、很强的动手操作技能,熟知产品,熟悉、了解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情况,并能做出有利于客户利益的独立判断。
五、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强调宏观经济分析,应用操作的实务型课程少,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比较欠缺。随着各地争相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从事业务操作的应用技术人才和金融营销人才将出现供应缺口,而与此配套的课程设置较少。专业选修课不多,实用性强、紧贴市场前沿的专业选修课程更少,无法有效构建具有丰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
教学方式落后。重理论轻实践,使教学效果与目标偏离,人才培养质量难以适应需求。我国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较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属于被动角色,他们的个性化、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没有被挖掘培养。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高职院校金融学科师资队伍在知识、梯队、年龄、学历等方面结构不合理,对国内外的金融发展实践认知不够,难以适应国际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大多数教师没有行业的实际从业经历。难以按照金融行业、企业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计划的设定和实践课程内容的安排,更无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予以及时准确的指导。
缺少实用的实践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毕业前认知社会、提高动手能力的理想场所。目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还比较少,大部分流于形式,难以满足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难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未来的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六、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建议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立足于经济的国际化、一体化,金融混业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一趋势,以培养金融市场急需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为目标,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让金融行业和企业的实习基地真正发挥作用,尤其要以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促成更多学生顶岗实习,使学生成建制的纳入金融企业的培训和管理之中,做到学生的岗前培训前置,力争学生一出校门就成为金融企业的合格员工。
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课程体系。我国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潮流。在教学内容方面,要顺应金融市场发展变化及时补充新知识、新内容,做到与时俱进。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学分制,学生实习,学生自发行动没有被有效监督,容易流入形式走过场。应该构建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形势日新月异的环境下,高职院校的金融教学应该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设计上应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强化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最重要的场所,应当根据金融行业企业实际岗位需求进行动态建设。突出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不出校门即可模拟金融专业的各种操作。首先是在校内建设各金融子行业的业务流程模拟室,开展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模拟,通过模拟软件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能的培训、操作培训和综合技能培训,提高在课堂理论教学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水平。二是进入金融全真环境中实训。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依托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出现的各类后台服务中心和各类营销中心,让学生进入金融企业顶岗实习,学校老师入驻企业指导,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实施统一管理。这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减轻学校的就业压力。三是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可以邀请金融企业在高职院校设立后台服务分中心和营销分部,与金融企业的系统相连接,企业派驻负责人和骨干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学校派专职老师配合进行指导和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海云.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视域中的金融人才培养探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9).
[2]邓满娥,綦桂芬.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对应用性金融人才的需求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2(6).
[3]石曦.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3(2).
项目基金:本文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2-2013年度科研规划项目(编号:575622);浙商职院2012年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