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反馈

2013-04-29 22:38
大学生 2013年9期
关键词:支教莫言

北四环中路33号

自莫先生获诺奖后,先生“前世今生”的作品被打包重印,最辛苦的是高三学生,为防高考以莫言入题,不得不恶补先生的小说文章;二是关于莫言旧居新闻不断,从游人如织到萝卜被挖,清明小长假又有报道称游客抠墙皮、挖砖块,以便把土撒自家地上沾沾“文气”,且这样的游客还不少。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抠墙搞拆迁,想来不如把旧居分隔为亿亿份,待价而沽,让炎黄子孙能文气均沾……

“沾文气”与“沾喜气、沾福气、沾运气……”一样,都是带有迷信性质的仪式。人类学名作《金枝》将所有宗教仪式及先于宗教而生的巫术仪式归因为两个定率:接触率和相似率。

接触率即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际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也就是说凡是莫先生碰过的东西都“莫言化”了,所以在莫先生20年前踩过的地方踩上一脚,回家都能写篇800字作文。

墙土灰尘有用完的一天,另一定率却能无限再生——相似率,彼此相似的事物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或许不久的将来,市场上或明或暗地会出现“莫言苹果、莫言馒头、莫言煎饼卷大葱……”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也会给孩子起名王莫言、李莫言、欧阳莫言、Tom莫、莫言诺奖斯基……

周忆的事迹给我很多感触,我很佩服她那种执着的精神,而这执着的精神却是我们现代大部分大学生缺乏的。老实说,我以前也很缺乏这种执着。高考时,我想考中文系或者新闻系,但是我家人劝我:本来就是个理科生,文科专业就业又不好……于是我屈服了,伤心了好几天。我有很多想法,有过很多思考,但是没有勇气行动去实现。我经常想什么日子去某某风景区旅游或者决定每天绕操场跑个几圈,到了那一天或者晚上就顿时没有了当时下决定的心,然后找一大堆理由来说服自己。

我时常写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也想过投稿,但是没有勇气,每次往后推,最终就不了了之。我很佩服周忆,她很执着,有想法,敢行动,确实比我更勇敢。而现在,我也有勇气了,我敢投稿了,我敢向杂志社的编辑推荐自己,尽管文章可能通不过,那也没什么,毕竟我还年轻,路途遥远,有很多机会修炼我自己,而我也会上下求索。

苏家有郎

读过《当你亲身去支教》,我的感觉是没有准备的支教就是一场宏大的冒险。

我们是大学生,我们是这样一个群体:我们有精力,有想法,有理想,想要有所作为,于是,我们中的一大部分人选择去支教,意图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我们忘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我们踏上路途、走入山林、真正走进那帮孩子中间的时候,我们往往不知所措。教什么,怎么教?你迷茫了,但转念一想,反正才几天,随便说些就是了。几天后,你走了,挥一挥衣袖,流几滴眼泪,不带走一片云彩。

你走后,留下的空挡谁来填补?是另一个像你一样愣模愣样的人么?这样的支教真的有意义吗?

请三思而行,不要伤害无辜的孩子,也不用假惺惺地打断你在城市聊QQ刷微博的心情。

陈诺

很喜欢《大地方来的人不懂》这篇文章,也许是因为感同身受。每每想与他人谈及家乡,总是思索再三后不知如何开口,似乎没什么好介绍的——没有江南水乡的悠然美景,亦没有时尚摩登的大城市气息,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但是只有生活在那里的人知道,在那里过得很舒坦,很自在。没有拥堵的交通,灰色的城市森林,少了大城市的戒备,彼此之间的猜忌,人们活得随性而悠闲。家乡是可以让心放缓下来的地方,不必隐藏,不必时刻戒备,不必疲于奔命。晨练的大妈们会笑着问你去哪,包子铺的老板看你壮硕有时会多加个包子,路人会主动给迷路人指条最近路线……后来才明白,大城市人拼脑子、尽算计以保全自身,小地方人只以真心相对,应对万事。

李文婵

《择生》里所谓“择生”,求的便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多的回馈,亦所谓“效益最大化”。不论是内地还是香港民众,或许是世代的苦难艰辛过往镌进了他们的历史记忆,都是很会“过日子”的。

余敏慧

“永远不要把梦想寄托在远方,因为当你到达的时候,才发现梦想是那么容易破灭。”当我读到《当你亲身去支教》一文时,这是我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句子。“支教”在梦中和在现实中是不一样的。它柔弱的翅膀对抗不了现实的引力。但我想到的是,支教虽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阻力,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如果没有它,我们的极端边远地区的孩子就会永远受不到哪怕一丁点的、不切实际的教育。

朱港腾

猜你喜欢
支教莫言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莫言不言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福建师范大学连续7年支教留守儿童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