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萍
摘 要:我在1984年跟专业声乐老师学习唱歌,老师告诉我美声唱法是最科学的发声方法,刚开始不太以为然,因为一直在模仿郭兰英老师的民族唱法,练习的结果是音域窄、高音尖锐、音色不柔和,于是改美声方法。随着岁月的流转,多年的研究实践,真正理解了美声唱法Belcanto,这个词的意大利语是“完美的歌唱”,“完美的歌唱”不仅仅包括声音,还包括歌唱的内容及歌唱者的风度、仪表、气质等,同时它也包含音乐声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诸多门类科学,现著此文,敬请共同探讨。
关键词:美声;唱法;艺术
一、非艺术性歌唱的起音,是空气外向爆破产生的
在楼层走道,我经常做一个重复动作,舌头紧贴上腭,二个面粘在一起,然后突然分离,发出“咔”的声音,这是由于接触点后面的空气(体内空气)与接触点前面的空气(大气)相碰撞而形成的外向爆破。最初学习唱歌都是比较机械的方法,吸进空气,喉咙关闭阻止空气通过声带,产生腹压,然后横膈膜猛推,胸肌收缩增加腹压,冲击声带迫使声带发声,这种用横膈膜冲击声带而发出声音的方法至今尚被广泛没用,其结果是歌唱重机制的参与,出现喉音、真声、泛音少,同时因音高变化需要,使横膈膜冲击声带加剧了恶性循环,歌唱里脸红脖子粗,声带病变等现象。
二、具有丰富泛音的艺术性歌唱的触音,是空气内向爆破产生的
方法简单,用吸气的感觉打开所有参与吸气的通道,用这种感觉使呼吸道完全自动稳定形成,用叹气的方法将气息送入打开的喉头,即喉头之上的空气进入和喉头之下的空气接触发出“咔”的声响。这种现象是空气内向爆破的基本原理。它行进的方向和音质与用胸肌的风箱式运作,迫使出风箱的空气冲击声带而发出的声音是完全不同的。
三、空气是传送音波的媒体
在初中物理实验课上,将一只响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然后将罩内空气逐渐抽空,铃声会逐渐减弱直到消失,可见在真空中是无法将声波传播的。空气本身不流动,而声波是波动的,这可以从声波和水波来证明,两者都是有能量的波,声波的扩散是通过空气是通过空气扩散为立体的圆;水的波动是通过水扩散为平面的圆。声学研究测定:空气与声门以1/5秒的速度产生作用,而音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 m/s。假定横膈膜距离声门为0.5米,即每秒速度是2.5米,可比音波要慢340 m/s÷2.5 m/s=136倍,那就证明耳朵感受到空气“咔”的音响在先,而喉咙产生感觉在后。
四、充满空气的腔体组合产生了艺术性共鸣
空气是音波传播的媒体,也就是凡身体内有空气的腔体都具备被音波传播的条件。
当我们用吸气的方法来打开空气所经过的呼吸系统时,便产生了身体内的腔体。呼吸道又分为上、下呼吸道,即鼻腔、左右鼻窦、额窦、筛窦等统称为上呼吸道,口咽腔、喉咽腔、气管、胸腔、横膈膜等称为下呼吸道。当声波经过中空,内部充满弹性介质(空气)的物体,必然会激动那件物体和它内部空气,使它们产生某种程度的振动,这振动的声波汇合在一起就加强和丰富了原来的声音,形成共鸣。
人的呼吸生理器官有着非常奇妙的关系,当你打开下呼吸道时,上呼吸道是不会打开的,打开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则同时打开。为什么有些歌者得不到头腔共鸣,这是因为上呼吸道无法形成充满空气的腔体并稳定住的缘故。
五、建立上呼吸道的共鸣腔——高位安放机能
上呼吸道鼻部的顶端是嗅球,当用鼻腔深吸气时,便会嗅觉区的入口突然打开,当遇到有害气体时它会关闭,重要的是嗅觉区入口的反射闭合和喉头的闭合是自然同时进行的,但是喉头的闭合并不能引起嗅觉区的闭合,在歌唱方面造成的结果是喉头可以发出声音而不能牵扯到高位安放机能。
嗅觉区的顶端是颅骨,后部由肌肉组成,肌肉之一是能改变鼻咽腔形状环形肌,而它的底是软腭,吸气并保持上下的张力,就形成了上呼吸道共鸣腔体连接下呼吸道共鸣腔体=柱形的空气共鸣器=充满空气使音波振动的通道。
六、空气作用下高音关闭动作的高位安放
在中声区发声练习,会感觉到喉咙处于0的位置(半关闭状态),练习高音#F—C3的音时:
1.首先要清醒而冷静地意识到大气(头腔外)进入头腔内空气所激起“咔”那个空间动作
2.同时准备做好横膈膜反弹动作
3.与此同时嗅觉区后部要准备做一下卷的动作
4.喉咙的前部要随着音波的向下流动迅速顺到u的位置
这四点必须在1/5秒内,与头上迅速做“咔”的那个动作同时进行,这样你就会听到所处空间有一个具有国际典范美声音色的高音。
这一系列行为的并用,是思维在指挥植物神经,然后引起随意和半随意的肌肉动作而形成的,这需要果断而坚强的意志,由于是在空气作用下的行为,它得到了保护,只能使你得到高位关闭音响效果,而不会损害你的歌唱器官。
重点强调,任何局部的单独使用,都会破坏空气(音波)在歌唱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英]卢齐厄·马南.歌唱艺术手册.汪启璋,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04.
[2]薛良.歌唱的方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08.
(作者单位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
?誗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