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平
摘要: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关问题也逐渐显现。本文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及特点出发,探讨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专业学位 研究生 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从1991年我国招收第一批工商管理硕士开始,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近几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设立了39种专业学位。而对众多的大学生来说,因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向应届本科生招生还是近几年的事情,面对学术型研究生的缩招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扩招,很多学生不清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涵义,使得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及培养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本文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及特点出发,探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历史
我国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认识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984年原教育部研究生司转发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十一所高等工科院校《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建议》的通知,提出改革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办法,在工学硕士生中招收工学硕士(工程类型)学位研究生,或称工程硕士生,以培养大批适应工矿企业和应用研究单位需要的、能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并提出在合适时机设置工程硕士学位。后来,又陆续提出关于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应用类金融研究生等的设想。1989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原国家教委研究生司批准成立“培养中国式MBA研究小组”。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专门讨论《关于设置专业学位调研工作的情况汇报》,同时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决定在我国开始专业学位的试点工作。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成为中国第一批招收MBA的试点高等院校。自此,中国真正开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对专业学位的设置目的、特点、层次、审批、培养、管理等作了制度化的规定。到今天,我国已设置并招生的专业学位有39个专业。
2 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比较
学术型研究生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为导向,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学业标准是: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
与此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强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號)中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做了如下界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可以看出,学术型研究生强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就业以教育和科研机构为主。与普通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向学生的职业需求,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为例,在描述其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时,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强调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培养,包括管理能力、专业能力、实践经验,使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tool-set)”,保证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获得成功。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美国教育界通常认为,一个最主要的不同在于看其是否可以继续进行博士阶段的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通常认为是一个最终的学位,一般不会像传统的学术型硕士那样可以进一步过渡到博士教育。
3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出现的问题
3.1 学生定位偏差
在2009年之前,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只面对在职人员招生。因为与应届本科生无关,所以大部分在校学生都不了解专业学位的相关情况。随着应届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同时,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社会需求,继续扩大其招生已经无济于事,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除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的项目管理方向、公共卫生硕士、体育硕士的竞赛组织方向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目前不适宜应届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其他专业学位均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随后,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开始减少,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开始扩大。在面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大量陌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时,规模庞大的应届本科生考研队伍表现的无所适从。大多数的应届本科生并不清楚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不同,他们只是从表面现象来得出判断,比如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容易、专业学位研究生要交学费、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如学术型研究生更让用人单位认可。甚至很多学生认为考不上学术型研究生的人才去考专业学位研究生,而很多学校在对待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方面存在的很多差异待遇,更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校里面感觉比学术型研究生要低人一等。如在某985高校BBS上,有学生呼吁学校应减免全日制专硕的学费,在帖子中说到“以本人为例,我本科是本校,在保研中,却以一名之差而与学硕失之交臂,不得不面对接下来每年一万的学费,不得不依靠其他时间去实习工作来赚取学费,还得面对着别人异样的眼神,尤其是那些保上去的本校学硕,我真不好意思对他们说,在他们看来,那个是用钱买来的学位,学费成为专硕与学硕产生尊卑优劣的第一因素。”
原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位教育,根本没有可比性,但为什么在学生的眼里却有优劣之分,甚至认为是一样的东西,本质上是用钱来买分数。这说明教育部门在招生和宣传方面没有让学生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
学生对专业学位的认识偏差及错误定位,将对后续的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有负面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专业学位的健康发展不利。首先,很多学生的最终目标可能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只是因为考研或保研差了一点,所以暂时委屈一下读个专业学位作为过渡。这种路径规划显然是错误的,虽然目前我国并没有规定专业学位不能继续攻读博士,但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與学术型研究生存在的差异,会对学生将来攻读博士学位有不利影响。其次,学生定位的偏差也影响到未来的就业选择,学术型研究生的就业面向科研及教育机构,而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向应用部门。当学生的定位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发生错位后,将严重影响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同度,使国家的研究生结构调整改革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3.2 学校的培养模式问题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明显的不同。在教学方面,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要紧密衔接,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能力是其突出特点。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改革之前,面向的招生对象是在职人员,且要求有一定的工作年限。这种要求实际上是为了满足“实践教学”的条件。学生从实践中来,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学校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师生共同参与,运用最新的科技知识和理论成果解决实践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目标。而改革之后,面对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的学生,应用能力成为最重要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工作单位,缺乏实践教学的环境,需要学校与其他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营造实践环境。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实践问题不是来自于学生的感知,而是由与学校建立合作的单位提出来的,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不能感同身受。对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他们是连接学校和实际部门的桥梁,也是理论和实践的交汇点。而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他们和学校处于一端,而实际部门处于一端,中间桥梁和交汇点的凝聚力不足。
4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建议
针对学生定位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和相关学校加强对学生职业选择的指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针对学校的培养模式问题,从学生来源方面,应在初期以在职学员为主,以后逐步扩大应届生学员的比例。在培养过程中,通过在职学员与应届生学员组成研究小组,为应届生学员提供实践环境和实际问题,以此强化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纽带。从学校方面来看,为了达到教育部的要求,各学校都建立了相关的实习基地,外聘了实践导师。但显然在实践导师方面还有很多要完善的地方。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点,因此实践导师的作用极为突出,需要学校有稳定的实践导师队伍,并把实践导师的管理和考核纳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
参考文献:
[1]崔丽,梅燕,顾长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224-226.
[2]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06):4-8.
[3]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07):26-31.
[4]李峥,李锋,张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以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为例[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04-108.
[5]孙兰义,侯影飞,丁传芹,李军,刘雪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276-277.
[6]杨震.国内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2):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