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锋
我国农业正处于战略性调整阶段,与此同时,农机服务的系列化、市场化、特色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作物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水产业,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由种植、中耕、收割向储藏、保鲜、加工,由设施农业向立体农业、观光农业延伸,机械化作业几乎覆盖了农业的一切领域。面向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已成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一是机械的载体属性,保障人力无法完成或者无法规模完成的农艺技术的实施成为可能;二是机械作业的范围性、规模性,保障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成为不能;三是机械化的高效性,保障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城镇化成为可能。
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机械化程度如何,从农业机械化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首先,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力蓄力的限制,机械作业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化科学农艺要求,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商品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的过程,而没有机械化也就谈不上什么工业化。从多数发达国家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国际上通常把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作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因此,无论从长远还是当前来讲,加快推进农机化,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步骤。四加快发展农机化的建议:
1、 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农业机械化投入格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按照“十七”大和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把全国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作为农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当地实际,把农业机械化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措施,加大政策法律对农业化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协调其它农业投入由于农机发展,促进多层次、多渠道农机投入格局的形式。同时,依法建立和完善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安全质量、维修质量、农机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试验鉴定,更新报废等农机标准体系,为加快农机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 拓宽服务领域,促进农民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首先是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以提高农机装备利用率来促进农民增收。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以基层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服务组织为纽带的农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技术服务为手段,融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新型农机服务机制,使其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提高农机装备利用率,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增加农民增收。其次是发挥农机装备优势,以农机挖掘农业潜力来促進农民增收。一是发挥农机作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将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让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摧生出来的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在农机社会化服务过程中赚钱致富。让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制造、服务等其他行业,既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促进相关行业发展。二是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以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来装备各地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关键环节。在稳步发展粮食机器化的同时,积极拓宽农机化服务领域,能有效推动各地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再次是提高农机性能,以挖掘农机自身潜力来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高效农机,加快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推进农机规模化和标准化作业。不断发展节能农机,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效益,引导农民购买能耗小、效率高、效益好的农机具,推广多功能高效复式作业机械,加快老的机型更新换代速度。实施以“五节”{节水、节肥、节药、节油}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节本增效技术与管理。
3、农机结合农艺,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展广阔空间。
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推动农业文明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拓展广阔空间。加快完善规模化种植技术体系,提高农业机械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