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考生
如果我问你情人节怎么过,你会侃侃而谈;如果我问你NBA球星你最喜欢哪个,你也会脱口而出是艾弗森;如果我再问你最近最流行的电影是什么,你也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我是《致青春》。
这时,我们换个话题:你知道多少有关巴金、老舍、鲁迅的故事?你知道多少有关《巴黎圣母院》《哈姆雷特》《浮士德》的情节?这个问题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哑口无言。
这就是荧屏和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这些自诩为新新人类,寻求个性、独树一帜的年轻人,面对传统的尴尬与无奈,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层次发展是极为不平衡的。
所以,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人们似乎面对流行的、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便趋之若鹜,而对传统文化却越来越淡忘,这是一种严重的文化失衡现象。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那么,忘记传统,这难道不算是背叛吗?这种不平衡看似不伤大雅,然而,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文化就会一点点遗失或是磨灭,即使流行文化再怎么蓬勃发展。
重新找到我们知识结构的平衡吧!不期望每个人都如郭沫若一般把《红楼梦》倒背如流,但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对历史的传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人抱怨名著的过时,试问,相对流行歌曲,《论语》《孟子》经大浪淘沙,还被我们一代又一代地传诵着,这算过时吗?相反,有哪一首流行歌曲能够穿越时空,这样经久不息呢?
2011年,鲁迅作品从中学教材中“大撤退”,就在我们忘却鲁迅时,德国人却在反思:为什么我们没有“鲁迅”?就在我们只隐约记得春秋时有位叫孙武的名人时,美国西点军校却早已把《孙子兵法》定为必读教材,西方的商家也纷纷用《孙子兵法》来指点迷津。也就是我们在对外来文化津津乐道之时,西方学者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令我们震惊的命题——二十一世纪必将是儒学的世纪。
当然,社会在发展,人们也应该接受流行文化,但社会再怎么发展,也绝不能丢失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从现在起,重拾那些遗落的传统文化,做一个知识结构平衡的现代人,这才是真正的新新人类!
简 评
文章从推问开始,起笔非常自然。在指出所谓新新人类们的厚此薄彼、文化知识结构严重失衡的事实后,自然地提出中心论点:必须重建知识结构的平衡。文章在一正一反,正反结合、古今结合的罗列中演进,列现象,揭实质,并特别对比中国人和外国人对待中国文化现象不同的事实。文章观点明确,论述有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针砭时弊,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