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的娱乐化现象研究

2013-04-29 06:18:44马婧
新闻爱好者 2013年9期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娱乐化

马婧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将新闻与娱乐元素相结合,以获取稀缺的注意力资源,电视媒体表现得尤为明显。河南电视台《都市报道扩大版》是电视民生新闻娱乐化的优秀代表,节目内容的娱乐化、节目的娱乐化叙事和电视画面的娱乐化是该栏目娱乐化的主要特征。电视民生新闻的娱乐化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应该勇于创新以避免低俗化。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娱乐化;都市报道扩大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省级卫视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人们对娱乐节目的偏好,使得电视民生新闻的娱乐化成为大势所趋。随着节目形式的不断创新,出现了讲新闻、说新闻,甚至唱新闻的报道方式。然而,新闻娱乐化在满足了受众娱乐需求的同时,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却越来越令人担忧。孟非曾说:“有人认为娱乐就一定是浅薄的。难道具有娱乐气息的东西就一定不可以高级点吗?或者它就一定不能多承载一点内容和东西吗?”[1]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如何使新闻价值和娱乐诉求相平衡,是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河南电视台《都市报道扩大版》(以下简称《扩大版》)为例,从节目内容的娱乐化表现、节目的娱乐化叙事和电视画面的娱乐化特征三个方面分析该新闻栏目娱乐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发对电视民生新闻娱乐化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都市报道扩大版》的娱乐化特征分析

(一)节目内容的娱乐化表现

1.以软新闻为主,将硬新闻软化。硬新闻指题材严肃,着重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它强调时间性和重大性,是一种重在迅速传递消息的动态新闻。软新闻则不同,它着重描写不平常的、带有娱乐元素的新闻,通常带有较浓的人情味,容易引起受众的感官刺激和视听兴趣,能直接影响受众的喜怒哀乐。《扩大版》的节目内容源自全国27家省级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和部分DV新闻以及网络图片新闻。其中大部分内容是有关矛盾纠纷、车祸事故、奇闻轶事、经济民生等话题,属于软新闻的范畴。对于硬新闻的报道,节目也用娱乐元素将其软化,营造轻松的氛围。例如节目中曾播出过一个长达1分20秒的赞扬民警的宣传片,片子前60秒重点展现了歹徒横行街头和民警奋勇抓捕的细节,配有动感的快节奏音乐,后20秒展现了民警受伤、骨折等场景,配有舒缓的慢节奏音乐。片中没有一句解说,只出现了一些字幕,如“民警成立飞虎队,以车制车显神威,两年抓了3000人,身处险境受伤多,每年骨折十余人,为有牺牲多壮志”等。此片一改传统的字正腔圆的宣传方式,将声画结合的效果发挥到极致,没有运用任何解说,民警的英勇形象就已经深入观众内心。

2.具有人情味,带动观众的情感。《扩大版》重在记录百姓的生活状态、生活矛盾和周遭发生的新鲜事,和百姓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内容涵盖亲情、友情、爱情等各个方面,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情感。例如2012年3月24日播出的一条题为《苦命的爹娘,儿子回来了》的新闻,讲述的是一个名叫陈健的人在5岁被拐卖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故乡,并和失散25年的父母团聚的故事。记者记录了陈健返乡的全过程,重点展现了陈健见到父母后的细节,如陈健跪在父母面前痛哭,连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全家一起吃等了25年的团圆饭。这些观众通常在电视剧中才能看到的场景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新颖而真实,可以极大地感染观众。

3.寓教于乐,为百姓生活服务。以2012年3月23日的节目为例,一共播出了12条新闻,它们的主题分别是地沟油、车祸、4岁孩子得胆结石、郑州某小区的树被大风刮倒、日本料理的假蟹籽、手机贴膜欺骗消费者等。这些新闻能够清楚地告诉人们城市里发生的事情,并且能为百姓的生活服务。例如在手机贴膜的相关报道中,告知观众苹果手机经销商没有原装的正版手机膜,防止观众被轻易蒙骗。

4.奇闻轶事,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奇闻轶事在节目的播出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例如一位老人由于泄露个人信息,3年内家里收到了100多封中奖信件;一位大学毕业生在家中“闭关”4年;一名男子未犯罪却到监狱自首求坐牢……这些奇闻轶事发生在百姓身边,但却不为人所知,通过电视节目呈现在观众眼前,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5.独具一格的RAP新闻。《扩大版》把新闻、曲艺、音乐、影视等元素巧妙地嫁接在一起,设计了一个特别的板块——RAP新闻,把说唱和新闻混搭,并把新闻的触角伸向网络,使网络最新的信息能够在《扩大版》中用说唱的形式报道给观众。[2]RAP新闻的歌词均为原创,歌谱或为原创、或套用流行歌曲。作为国内“唱新闻”形式的首创,RAP新闻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扩大了栏目的影响力。

(二)节目的娱乐化叙事

1.新闻标题加入娱乐化元素。《扩大版》的新闻标题打破了以往正统书面语言的平铺直叙,采用口语、网络用语或地方俗语等大众语言,并以押韵诗的形式呈现。例如有一条新闻中介绍了一辆价值4.98万元的自行车,其新闻标题是《天价自行车看看就中了》。“中”是河南方言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字,将河南本地方言加入新闻标题,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拉近了和本地观众的距离。此外,标题还经常采用网络用语,用戏谑、玩笑的表达方式展现新闻主题,通俗易懂,有很强的娱乐效果。

2.主持人承上启下,风格灵活。《扩大版》的主持人孟湛打破传统“播”新闻的方式,用大众化的语言娓娓道来,在演播室里不仅对上一条新闻进行简要或辛辣的点评,也对下一条新闻做“引子”,引导观众继续观看,其独特的主持风格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以2012年3月23日的节目为例,在节目刚开始,主持人开门见山:“喜欢吃豆腐串的朋友们注意了,我听说了一件事儿。”接下来报道了一家无牌豆制品窝点用地沟油炸豆腐串的新闻,新闻结束后画面切回演播室,主持人进行了简要评论:“但愿那些黑心商贩啊,只是个别现象。”可以看出,主持人的风格非常灵活,既可以作为一个故事讲述者,带领观众听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又能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加以评论,承上启下的演播室语言是节目得以完整的重要支柱。

3.口语化的对话解说。除了主持人孟湛的解说,新闻中的配音解说也颇具特色,由一男一女以对话的方式聊新闻。例如在《胡乱吃零食,当心患结石》的新闻中,两位配音主持人进行了如下对话:

女:“4岁的小孩得胆结石?”

男:“没错……瞧!这就是从涵涵胆囊里取出的结石。”

女:“哇,不小啊!”

男:“直径1.2厘米,剖开一看,更是吓一跳。”

女:“我的妈呀!咋会有蛔虫呢?”

……

这种对话就像普通人聊天一样,甚至有种拉家常的感觉,贴近百姓的情感表达。解说中常常出现感叹词或俗语,例如“我的妈呀”“可不”等,符合老百姓日常对话的习惯,这种轻松幽默的“大白话”正是电视民生新闻娱乐化的重要体现。

4.与新媒体相结合,利用微博开展秒杀互动。《扩大版》利用新浪官方微博和观众展开了积极的互动,目前已经拥有9万余名粉丝。每天的节目中,主持人会向观众提出一个和新闻内容相关的问题,观众可以在节目的官方微博上进行秒杀来回答问题,同时会从前一天参与留言的观众中抽取一名幸运观众为其提供奖品。从微博记录来看,平均每天会有700余名观众参与微博互动,而每天一次的微博秒杀活动已经连续进行了近800天,可见该栏目已经拥有了固定的观众和粉丝,树立了较好的威信和口碑。

(三)电视画面的娱乐化特征

1.原汁原味地记录新闻现场。《扩大版》中大量的新闻内容为DV新闻,DV新闻最大的优点在于现场感极强,原汁原味地记录下事件发生的经过,这种朴实的记录手法给观众一种亲切的、不经加工的感觉。通常后期编辑也不加以艺术修饰,这样不仅还原了新闻的真实性,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2013年,节目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开始频繁出现记者的出镜报道,记者在新闻现场交代事件背景,并对当事人进行采访,使得观众能够跟随记者的脚步了解新闻动态。

2.用多种影视元素再现情景。在新闻报道中,除了摄像头监控和现场群众手机拍摄的情况外,很多突发事件记者无法拍到最重要的现场画面,在这种情况下,《扩大版》一是利用漫画和3D动画来还原新闻现场,二是使用影视剧中的类似场景来类比现实。例如在一些车祸类新闻中,在没有现场画面记录的情况下,节目会用动画来演示两辆卡车是如何相撞的,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在有现场画面的情况下,节目通常先播放一小段影视剧片段,和现实形成类比,既可以烘托报道主题,又可以丰富视听语言,增加新闻的趣味性。

3.形象动感的字幕。节目中的字幕采用大号彩色荧光字体,大多出现在屏幕中央,并配有符合观众情感的动态表情,这些动感而形象的字幕不仅给画面增添了趣味元素,丰富了视觉语言,还能极大地带动观众情感。

二、对电视民生新闻娱乐化的思考

(一)娱乐化需要适当的度

电视民生新闻如果不能把握好娱乐化的度,便会使新闻流于浅薄。

以《扩大版》为例,大量的灾难性新闻通过电视特效的加工渲染,使得灾难的现场画面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而灾难性新闻在一期节目中所占的比例最多可以达到30%。例如在2013年4月6日播出的节目中,连续播出了3起事故。第一起事故中,监控画面记录了一辆摩托车闯红灯时被一辆出租车撞飞的过程,在这条新闻中,现场画面的全过程被重复播放了5次,并配有刹车声音的同期声。紧接着播出的第二起事故中,一辆大卡车侧翻,将旁边的小轿车压扁,当工人把小轿车拖出来时,发现轿车司机还活着,镜头记录了整个过程,轿车司机浑身是血的状态也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第三起事故是一个小女孩从6楼坠落,节目中重复4次播放了监控中小女孩落地时的画面,在小女孩被救起后,镜头还对其落地的位置进行了特写,加上带有恐怖感的配音,对观众的视听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由于节目在晚上6点40分开始播出,这个时间段大部分人都在吃晚餐,而节目中的灾难性镜头对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应该充分权衡新闻的娱乐化方式和娱乐化程度,既要吸引观众的眼球,又要注重新闻价值,避免只追求故事的悬念和冲突而忽视了新闻的社会效益。

(二)把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放在首位

在《扩大版》中,一些新闻用“前一段时间”来笼统地描述新闻发生的时间,而一些新闻根本就没有提及时间和地点,只是单纯地把新闻当作故事讲给观众听。在讲述的过程中,节目非常注重故事化气氛的渲染,侧重细节描写和情景再现,有时难免加入一些传播者的观点,使得新闻不够客观。因此,在电视民生新闻娱乐化的浪潮中,新闻记者要更加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让观众了解自己身边新近发生的事,而不是单纯地听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三)民生新闻要尊重受众的话语权

民生新闻的“以人为本”,关键不在于报道中有没有人,而在于传播者眼中有没有人,这个人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象的个体。报道中的人是具体的,报道外的受众也应该是具体的。[3]因此,民生新闻接近百姓生活的特点要求其应该让百姓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而不是间接地旁观,也就是说,新闻需要引起百姓的情感共鸣。在《扩大版》中,很多新闻现场都会给百姓提供说话和表达观点的机会,这些人说着一口家乡话,拉近了和观众的心理距离,也增强了媒体的亲和力。在新媒体时代,媒介已经从一种自上而下的单方向传播,转向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发言的平台,实现草根阶层的发言权,使得平民百姓和媒体实现了平等互动。因而电视民生新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在追求娱乐化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受众的话语权,使普通民众的心声在新闻中得以彰显。

(四)电视民生新闻要从“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型

所谓“小民生”,就是要抓住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所谓“大民生”,就是要从老百姓的角度去解读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将“大民生”和“小民生”有机结合,就是要既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又能推动政府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推动民生新闻目标受众群的提升,以提高公众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4]

目前很多民生新闻面临新闻对象边缘化和报道肤浅化的问题,因此,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需要带有共性和普遍性的事实,从单纯的市民生活走向社会生活,从民生事件走向民本内涵,实现向公共新闻的转化。转型后的民生新闻,将会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解读民生热点和与其相关的政策方针,真正地服务人民生活,推动民生的改善。《扩大版》栏目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可以通过时政与民生的接轨,突破以往侧重家长里短的民生事件报道模式,转向关注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话题,使观众与社会产生交流,从而提升节目内容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高慎盈,黄玮,刘璐.孟非:应当明白“我是谁”[J].解放周末,2012(4).

[2]童爱萍.河南电视台《都市报道扩大版》的成功实践[J].新闻爱好者,2010(10).

[3]王晓红,赵希婧.向电视新闻本质的回归[J].新闻爱好者,2013(5).

[4]王栋.从“小民生”到“大民生”——民生题材在创优作品中的体现[J].新闻爱好者,2013(5).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电视民生新闻娱乐化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文化类真人秀节目的突破
出版广角(2016年21期)2017-01-07 21:32:50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影视剧字幕翻译的娱乐化倾向
青年时代(2016年21期)2017-01-04 16:52:33
少数民族地区电视民生类新闻采访策略分析
科技传播(2016年19期)2016-12-27 14:42:08
媒介融合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新闻世界(2016年11期)2016-12-10 08:09:46
网络媒体下的体育新闻娱乐化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52:44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18:38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09:12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问题与发展前景
活力(2016年9期)2016-08-01 22:27:57
反腐报道娱乐化之忧
人民论坛(2016年16期)2016-07-15 1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