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研究者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类也有所不同。本文从企业自身出发,结合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从发展需要、集聚效应、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这四个方面,分析它们如何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企业自身因素
1.引言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经济组织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利用、影响、控制和获取经济利益、支付成本的地域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FDI区域选择是发生在由资本输出区域所决定的企业优势与东道国局部的区位优势相融合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个多项式抉择过程。著名的国际经济学者邓宁提出的OLI范式解释了对外投资企业存在的动因,其中O回答了企业为什么对外投资,主要是在其他国家及市场中充分利用企业特定的优势。L回答了选择何地经营的问题,I回答了如何经营的问题,即通过何种方式才能发挥内部化优势。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区位选择就是衡量资本可能的空间流向,即对东道国投资地区的选择。其区位选择不仅会受到东道国和本国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来自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这主要包括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影响、聚集效应的影响、企业所有权优势和企业内部化优势的影响等。
2.跨国企业自身发展需要
随着信息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以及现代沟通和交流手段的不断升级,当今国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跨国公司之间的博弈和竞争,同时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竞争模式。面对种种挑战,跨国公司必须对其全球竞争战略做出必要的调整,特别是市场控制途径上由早期的资本控制向技术控制的调整,即要打造以技术为核心的跨国经营战略。因此,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努力构造其国际化生产与销售网络的同时,更加注重在东道国建立和完善自身产品的研发机构与研发网络,以适应自身跨国经营战略调整的要求。建立研发网络需要数量众多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这就要求企业寻找能提供相应劳动力的区位,并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区位选择。我们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市场战略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分别对其如何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加以分析。
2.1 企业自身投资动机分类
根据最新研究,可以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划分为三类,即市场驱动型、资源利用型和技术跟踪型,不同的投资动机会导致不同的投资区位选择结果[1]。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类是市场驱动型。该类企业是以投资当地化和支持海外附属公司的生产为主要投资动机,区位选择时主要受东道国市场容量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从宏观区位选择方面看,侧重选择市场规模较大、对外开放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从微观区位选择方面看,侧重选择靠近东道国现有生产基地的区位。
第二类是资源利用型。该类企业以利用东道国的生产资源、科技人才、研究环境和其他技术资源为主要投资动机,在区位选择时主要受东道国资源供给、科技人才供给、技术设备和环境保障程度的影响。从宏观区位选择方面看,侧重选择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丰富、技术环境好的国家或地区。从微观区位选择方面看,侧重选择东道国资源聚集的区位。
第三类是技术跟踪型。该类企业是以跟踪或获取东道国和竞争对手的技术为主要投资动机,在区位选择时主要受科技水平和竞争对手能力的影响。从宏观区位选择方面看,侧重选择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从微观区位选择方面看,侧重选择东道国科研能力较强的区位,特别是接近竞争对手的区位。
结合国内外的实证研究结果,我们总结出不同投资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1)。
2.2 企业自身市场战略分类
从企业自身情况出发,不同的企业会制定不同的市场战略目标。不同的市场战略目标往往对应不同的区位选择结果,所以企业会根据市场战略目标进行投资区位选择。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类是市场目标为全球化的企业,该类企业盈利的手段多是利用先进的技术,生产高度标准化的国际产品,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在通常情况下,该类企业不仅在母公司所在国进行直接投资活动,而且还会进行分散化的区位投资。主要包括两种模式:(1)对目标市场需要的适应或接近。各目标市场因消费习惯、风俗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对于同一商品,不同市场中的消费者对其喜爱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为了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企业就必须进行分散化的区位投资,开发相应的适用技术进行生产。(2)为了获得投资区位上存在的先进技术和稀缺资源。其中,东道国的人才、知识等投资资源的先进性和集聚程度是主要考虑内容。例如,印度拥有丰富的高质量的软件人才,所以世界各大计算机和软件公司都在当地设立了直接投资机构。
第二类是市场目标为母国的企业。该类公司进行各种投资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母国的国内市场。他们以获取海外资源、廉价的劳动力或了解海外市场作为主要手段,意在增强企业在母国市场的竞争力。该类企业多选择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区位进行投资。
第三类是市场目标为东道国的企业。东道国市场复杂多样,它要求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在特定市场内具备高度专业化特征,并不需要产品的普适性。因此,企业往往采取分散化的直接投资区位分布,来满足其分散的目标市场和复杂多样的市场需求。企业分设多个投资单位,可以更为直接和充分地利用东道国环境所提供的特有机会,进一步降低市场风险。例如,海尔集团在德国设立“21世纪数字技术研究中心”,主要聘用当地的R&D人员,其开发出来的许多电子产品在当地都获得了成功。
3.集聚效应的影响
在通常情况下,集聚效应(Agglomeration Effects)或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对于区位选择影响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投资东道国的视角,基于企业本身视角的研究并不多见。
对于特定区域而言,集聚效应是内在的。但对于企业本身而言,集聚效应源于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是一种外部的、正面的经济效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集聚化特征。跨国公司倾向于把其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在与其具有前向和后向联系的上下游企业聚集的地方,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集聚效应[2]。由于国际竞争非常激烈,跨国公司要想获得动态的竞争优势以及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更加注重与其外部合作伙伴的依存关系,因此使得集聚效应成为了影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选择生产成本较低的区位进行投资。集聚经济在区域内存在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较低生产成本的出现。所以在重视其他因素的同时,外商也非常重视集聚效应对区位决策的影响。
在《经济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一书中,A.Marshall指出,大多数工业都非常有可能长期定位于最初选定的区域上。同类厂商在特定区位的集中,为从事类似经济活动的企业获得巨大利润提供了条件。厂商也更乐于在拥有某种特定技能的劳动力集中区位设厂。制造业的聚集效应是工业在特定区位集中和劳动力就业优势的共同结果,同时也是该工业成长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依据比较优势理论,还是凭借人为因素都能产生聚集效应。但这种因聚集而产生的外部经济效益以及对产业和厂商的向心力都将体现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位内,或者是一种城市或区域现象,而非国家现象。规模经济、尤其是外部规模经济,是聚集效应的关键所在,它能导致生产某一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进而产生递增的规模经济效应。
厂商之间的知识外溢、特定要素市场深化所提供的优势,以及消费者与供给商之间的前向联系或后向联系,被新经济地理学认为是集聚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厂商间会因彼此靠近而增加效率,从而形成区域内特定产业的聚集效应[3]。所以客观分析聚集效应的种类,能为如何利用集聚效应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提供有效的途径。
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决策的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外商投资集聚效应、特定厂商集聚效应、特定产业集聚效应、特定投资国或地区的集聚效应以及城市集聚效应。
第一,外商投资集聚效应。FDI增量的区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特定区位FDI存量的影响,外商往往采取“跟进”策略以规避大的风险。即在某一特定区位以往投资者的集聚,会对后来的投资者发出信号,从而使他们在FDI区位选择时跟随先前投资者的决定,形成所谓“跟进”型FDI,以避免大的风险。
第二,特定厂商集聚效应。表现为同类厂商或在资本上有关联的厂商连续投资于某一特定区域形成关联度不同的企业,以便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第三,特定产业集聚效应。主要包括:(1)劳动力集聚效应。(2)前向和后向联系的集聚效应。伴随着特定产业在某一区域的集中,企业的生产和运输成本会不断下降。与此同时,促进了与其有前向和后向联系的产业建立,从而形成不同厂商间的战略性联系。(3)R&D集聚效应。因集中而产生的同产业厂商间的竞争,将加速创新,促进形成R&D与投资的良性循环。(4)管理、技术人才集聚效应。
第四,特定投资国或地区的集聚效应。FDI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特征,这表明特定投资国或地区聚集效应的存在。这往往是由于FDI的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有着双边经济、贸易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紧密联系。例如,来自港、澳地区的FDI多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区域内。
第五,城市集聚效应。主要体现为本区域内大规模生产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本区域的潜在经济规模;伴随城市化而产生的基础设施规模经济;服务业在大规模城市中产生的集聚效应等。例如,很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都主要集中在各国的中心城市,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两地。
由此可见,集聚效应日益成为FDI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从宏观层面看,它是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水平以及产业经济中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综合体现。从微观层面看,它是厂商选址必须考虑的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FDI流向的高层次化,集聚效应的层次也呈现出高度化,它反映了在进行区位选择过程中,海外直接投资者对东道国投资环境的更高要求,东道国在吸引FDI的竞争中必须不断努力改善内外部环境。
4.企业所有权优势
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外国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称之为所有权优势。它包括生产要素禀赋、产品生产工艺和技术的密集程度、发明创造的能力、产品多样化的程度、企业生产和市场多极化的规模等方面。其中生产要素禀赋包括自然资源、资金和技术劳动力等。
根据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无论是Hymer的垄断优势理论还是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都强调跨国企业的特定垄断优势或所有权优势,这种优势被认为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具有不同所有权优势的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会选择与自身企业所有权优势相适应的区位进行投资。在其他条件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具有生产技术优势的企业多选择在东道国该技术领域比较欠缺的区位进行投资,而具有资金优势的企业多选择处在发展初期且具有较好市场潜力的区位进行投资。
对于所有权优势而言,邓宁将其细分为三种类型:(1)在相同区位上公司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这是通过对特定可产生收入资产的独占或单独接近来实现的。公司可能在拥有其他竞争对手不可得资源的基础上,凭借其自身能力实现规模经济,并取得相应的无形资产。(2)因设立分支机构而产生的,比成立新公司更明显的优势。(3)因企业较高的跨国经营程度而产生的优势。跨国程度越高,其生产经营的国家分布就越广泛。不同的地理和文化所产生的独特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是企业能利用的有利条件[4]。
企业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和跨国生产的基础是所有权优势的存在。企业拥有包括交易优势(transaction advantages)和资产优势(asset advantages)在内的所有权优势。交易优势是能使企业交易成本下降的优势,主要是通过对其国际化的经营网络进行控制来实现。资产优势则通过垄断原材料市场或产品市场、经营的多样化及规模经济等途径得以实现。其中,包括商标、专利和管理技术在内的多方面优势都属于无形资产优势的范畴。
跨国企业获得所有权优势的过程主要包括:第一步,跨国公司为了独占、独享某些技术,将其控制在企业内部,一般采用技术转移定价的方式使企业在技术获得和转移方面拥有低于市场价格的优势。第二步,在东道国市场上,企业因独占关键性技术而没有竞争对手。这些关键性技术往往都是东道国市场所急需的,所以企业可以获得垄断优势。对外直接投资的垄断优势主要就来自跨国公司对知识产权的占有。
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可以抵补企业在他国投资的额外成本,削弱东道国本土企业的竞争能力。母国企业既要充分运用现有的所有权优势,将之与东道国的区位优势相结合,又要充分发掘和培育其他类型的所有权优势,如品牌、专利、管理优势等,才能使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这些区位优势包括市场容量、基础设施、资源成本等等。所有权优势取决于跨国企业本身,而区位优势受到东道国的许多因素影响。只有同时具备了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企业,才会考虑通过FDI的形式进入国外市场。
5.企业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理论核心是提出了企业内部化优势,其思想源于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它是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研究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跨国公司的性质,并对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决定因素做出的解释。内部化理论存在三个假设条件:第一,在市场不完全竞争时,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直接投资;第二,在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对于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外部市场被企业内部市场所取代具有可能性;第三,内部化超越国界时产生了跨国公司。
根据以上三个假设,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独占或寡占中间产品是为了规避因外部市场不完全竞争而形成的不利因素,这些中间产品包括半成品、新技术等。跨国公司积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并通过投资者的内部组织体系转让这些中间产品,以达到实现跨国公司总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市场的内部化”是指将公开市场上的买卖关系转变成企业内部的供需交换关系的现象。政府的干预引起了外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其干预手段主要包括外汇管制、配额、关税和汇率政策等。但是,内部转移价格使得跨国化的企业结构实现了税收支出最小化。要达到这些最优化的经营模式,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做出适当的区位选择就成了一个有效途径。
企业对它的所有权优势有两个途径可以发挥作用。一是把所有权资产的使用权出售给别国企业;二是利用所有权资产直接到国外投资生产,使之内在化,从而获得企业全球化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在传统的对外投资模式下,母国和母国企业的管理机构,与处在海外市场上的生产经营机构之间经常存在一些矛盾和沟通上的障碍。诸如海外生产经营机构会经常抱怨母公司新产品适应性不好,一些不符合当地需求的技术升级将增加企业的海外沉没成本;而母公司的管理机构则认为,产品的基础性研究、极具增长潜质的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经常被来自海外生产经营机构所反映的短期市场机会而阻碍。企业显然可以根据当地市场的具体情况设计和生产具有针对性的产品,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方法来缓解和消除上述问题。因为企业发展海外直接投资,可以使企业直接面对市场,增强各主体之间的协调,从而使内部化优势得到有效发挥。这种内在化优势决定着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模式以及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企业在将其所有权优势内部化的过程中获得了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杜军,费卉卉等.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区位选择过程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学报,2011(5):
683-690.
[2]贺灿飞,肖晓俊.跨国公司功能区位实证研究[J].地理学报,2011(12):1669-1681.
[3]刘修岩.集聚经济、公共基础设施与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政研究,2010(5):91-101.
[4]东艳等.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基于国际生产折衷范式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0):66-7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1CJY078);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2B0411)。
作者简介:柳杨(1985—),男,湖北监利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投资,房地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