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玮
开展诚信教育,弘扬诚信美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而且能够有力地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然而在小学品德课堂这个教育实践主场所中,我们发现“集体谎”现象比比皆是。这种不正风气的源头是什么?教师又该采取什么方法解决呢?笔者对此认真进行了大量课堂观察、探究,有了几点心得。
一、课堂“集体谎”归因何处
1.集体观念压制了诚实原则
对小学生集体观念的研究指出:大多数小学生会以“对集体有利”为行为动机,执行集体委托和维护集体利益时的道德判断,导致课堂上出现了“集体谎”。
集体原则和诚实原则相互作用的规律影响儿童对“集体谎”的道德评价及道德评价归因。有数据分析发现:11岁儿童中有26.3%的儿童认为集体谎不是说谎。这意味着儿童对模糊道德事件的解决态度会选择“集体需要的态度”作为自己的原则。
2.长远后果和社会后果成为主导依据
皮亚杰认为,伴随着小学生对道德事件的认知,表现出从具体到抽象、从片面到全面的发展,产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动机往往是具体的,而后逐步形成概括的道德认识。在大部分情况下,儿童的道德判断从行为的直接后果向行为的长远后果过渡,从行为的个人后果向行为的社会后果过渡,因而开始在意行为是对集体产生积极影响,形成言不由己的“集体谎”。
3.权威影响、利益需要模糊了独立判断
在模糊道德事件中,成人权威的观点和意见对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有重要影响,同龄权威和无权威的同龄人的观点、意见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影响很小。为了更快达到老师的标准,他们一般不善于把遵守纪律和道德需要联系起来,而是以与老师的要求、班级公约相关联的为最佳需要,模糊了独立判断的作用,下意识地选择“集体谎”。
二、如何唤醒课堂中的诚信
课堂中的道德学习要关注学生的真感受,真体会。教师可以借助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研究成果,科学地用于减少课堂“集体谎”研究中。
1.平衡情感需求,巧借集体观念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老师可以借助集体活动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观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评价指向广泛辐射,形成正确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同时有针对性地对不强烈的情感需求重点引导,让他们逐步弱化因追求义务感而选择“集体谎”的情感需求。
2.改善认知偏差,增强自我意识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品德形成是在他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的积极交互作用中逐步发展或建构起来的,而不是道德规范从内部自然出现的过程,更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灌输的结果,因此,小学生个体品德形成必须来源于自身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多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让学生自尊自信,责任心强,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让自我意识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增强了自我意识,学生才会更乐于主动进行道德思考,提高能力,避免潜意识里对自我的不肯定及权威的依赖性,这是减少“集体谎”的内在动机。
3.形成道德公正,形成持续发展
在课堂中形成道德公正团体模式,能提高学生对人格的宽容。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从问题入手,减少设计“唯一标准”的问题,多创设民主的交往模式,让诚信教育在小学这个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中产生积极作用,形成持续发展。
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让我们将诚信因子真正洒满课堂,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中逐渐将“诚信”真实化、习惯化。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小市中心小学)
编辑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