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长新
摘 要: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统一,却又处处蕴含着矛盾。任何课堂教学的准备都要进行必要和充分的预设,同时也因活动内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生成。语文学科的广泛性又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成相对于其他学科又有它的不可预见性。因此,在语文活动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就成了许多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预设;生成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欣赏的高度看待学生的生成
学生的生成是他们对所接受内容的理解的表象和体现,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的各种出人意料的非预设生成,课堂上才会产生创造的火花,才能产生更有价值的生成,才能产生更有个性的生成,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思维才不会被磨灭。只有这样有创造性,甚至有破坏性的创造,才会打破传统的、旧的思维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出不拘一格的学生。对于这种生成,教师应该精心呵护、引导,最终完成自己预设的生成目标,或是高于原定的生成目标。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地在这种预设与生成的矛盾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产生更多的奇思妙想。而教师也在这种非预设生成中,学会更多地处理课堂意外情况的教学方式,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在充分预设的同时,给学生的生成留下弹性空间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的、面对着鲜活的生命的知识构建过程。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原有经验都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到课堂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生成。如,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会提出哪些问题、在生活中有哪些相应的体验、对文本会产生哪些感受等,进而使课堂预设有更大的广度和宽度,给学生的生成预留充分的空间。克服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更多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部就班地回答,一名学生答不对,就再找一个,直到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为止的做法。而一个合理的、弹性的预设往往正是一堂课的亮点所在。
三、对待非预设生成,正确引导,调整预设,拓展延伸
面对着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随机生成总会有偏差,当出现这种非预设生成时又该如何处理呢?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这种非预设生成的原因。一是学生的认知和知识水平的差异,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超出了教师先前的预设。二是因为教师的不备课或是备课不充分产生的随意的非预设生成。往往在第一种条件下产生的非预设生成是可以凭借教师的课堂经验进行有效引导,并且能敏锐地抓住这种非预设生成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来实现自己的预设目标。第二种生成虽有着巨大的广度,但对于实现预设目标却帮助不大,反而会分散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却是一种低效的、无序的课堂,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有害少益的。
总之,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活动中学生的独立自主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和谐体现,二者应该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萌发个性化的课堂。
(作者单位 吉林省东丰县大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