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013-04-29 21:46童燕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3年9期
关键词:苏武巴金鲨鱼

《论语》中奚卫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可说是孔子一生艰辛奋斗史的总结。为了传播仁道,十四年奔波流离于列国,屡遭各国的冷遇甚至迫害,以至于“累累如丧家之犬”,可算是“不可为”了。但是他于陈、蔡之间,被围七日,至于面有“菜色”,依旧“弦歌不绝”,于乐天知命中坚忍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可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至无望于乱世中实现仁道,退而论道授业,笔耕不辍,诲人不倦,终开儒学万世基业,成就中华文明规模范本。现代西方社会中,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理性和基督信仰随之进一步陷落,世界在人眼中成为“荒诞”的,充满矛盾悖论,不能用理性把握的。存在主义哲学就是面对这种世界对人生的思考。无论是海德格尔还是萨特,都认为世界是残酷、荒诞的,不可用理性解释,是让人畏、烦的,使人焦虑、恶心的。但是面对这样的人生,人依旧要“本真”地活着,“自由地选择”,直面这样的人生,负责任地活着,活得有价值,有意义。面对世界和人生,中西哲人的看法是相通的,“为”可能一无所获,但是,有所获并不是“为”的条件,人应该在“但求耕耘”的信念中追求价值和意义。

《老人与海》在西方享有很高的地位,甚至被奉为当代“圣经”,小说中的老人则是存在主义英雄的代表。这篇小说揭示了人生存现状的本质,指出人存在的方式和价值,使人在所谓无中心、无深度的后现代中,精神有归依,行为有方向。《老人与海》中采用了隐喻的手法,将现实事物象征化。节选的文章中,海和鲨鱼组成了世界。海是无边的,随时有暴风雨,鲨鱼是凶猛、贪婪的,因此这样的世界对老人来说,充满敌意,又不可战胜。老人已经过了少年人不知深浅的阶段,“他的头脑是清醒的,正常的”,对自己与鲨鱼的较量“并不抱多大希望”。但是他仍然用简单的工具和衰老的身体和鲨鱼搏斗,“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斗到死”。他知道自己是可能被“消灭掉”,而且坦然地接受了失败,“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方法都没有”。在反思什么打败他时说“什么也不是”“是我走得太远了。”不推诿,不沮丧。我们相信下一次的搏斗中,老人还会这样“跟它们斗到死”,因为“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个“他”是“具有灵魂尊严”的人,他是老人,也是作者塑造的理想人格。小说塑造人物的用意在于,通过不同性格、地位的人物的不同命运,表达作者对世界、社会、人生的看法:世界是否公正,社会是否合理,人生是否有意义;世界和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类应该怎样生活,即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篇小说中所表现的世界,因为内心和外在环境的困难而充满着苦难和危机,而人要在和各种困难争斗中,具有屡败屡战的坚毅,以卵击石的勇气,这种坚毅和勇气都来自于对“灵魂的尊严”的追求,只有具有“灵魂的尊严”,精神的高度,人生才有价值。在宇宙万物中,人是渺小而脆弱的,“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在自然的大智慧中,人的智慧显得如此的贫弱。但是和宇宙万物相比,人在短暂的时间中,已经走得这么远,攀得这么高,凭的是什么呢?凭的就是我们这种灵魂的尊严,精神的坚持。人正是凭借着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才一代代生存、延续和发展。

《离骚》是许多文人在个人和国家陷入困厄时爱读的诗篇。明陈洪绶《痛饮读骚图》作于明代灭亡前夕,郁愤之情溢满全纸。近代梁启超常说:“痛饮美酒,熟读《离骚》”,是否也是于万方多难之时对前人的精神感通。作为楚国贵族,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希望实现明君贤臣的“美政”,有着高远的理想和杰出的才华,但是“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并且“灵修之浩荡”,以致“謇朝谇而夕替”,他被两代君王一逐再逐,“独穷困于此时”。一“独”字表现出他当时所处的孤绝之境。但是他伟大的人格就表现在于“知其不可为”中,不放弃理想和信念。“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在孤高中坚持着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深切担忧和关注。他的“虽九死其尤未悔”的执著精神,“宁溘死以流亡”的不屈态度,向后世阐释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真精神。王国维先生说:“屈子廉贞。其廉固南方学者之所优为,其贞则其所不屑为,亦不能为。”“成此大文学者,由其北方之肫挚性格。”屈原“贞”的“肫挚”个性,激励感染着后世各代文人,每到作为毕生信仰的家国大义受到威胁的时候,就会有人为此牺牲、殉道。屈原在坚守个人价值和热爱国家民族两方面,都成为后世的楷模。

苏武也同样用他的人生诠释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羝乳乃得归”的严令,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以及两国的关系,都决定了苏武回国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别人变节投降,封侯拜爵,单于“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让他陷入孤独,“廪食不至”,只好“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这样的环境一点也不亚于前述老人的残酷的世界。但是他依旧坚持汉臣的身份,“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慷慨赴死者易,从容就义者难”,说的是时间对人的腐蚀性。可能在一开始时像苏武那样为了民族国家大义,不怕牺牲,不为利诱,甚至慷慨赴死的人很多,但是像他一样在近二十年的绝望中坚守的人却实在太少。苏武知道,“人生如朝露”十分短暂,而自己的坚守则遥遥无期,甚至是毫无结果的。但他还是为着内心的信念“无所恨”,毫无遗憾地坚持着,这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小狗包弟》是巴金写于文革之后的散文。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以地藏菩萨“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牺牲精神,他把自己的灵魂送上了解剖台,希望通过对自己的批判,警醒世人,唤醒社会和民族的正义感,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将来少走弯路。“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了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痛生活”。在这里巴金深深地检讨自己的自私和懦弱。但是可以思考一下,如果巴金再大我一点,勇敢一点,是否一定会站出来抗争呢?在当时“说谎成风”的年代,在几乎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中,只有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精神”的人才会有足够的信念和勇气抗争。这样说来,巴金是否有这样的自责呢?当然这也许是过度阐释,“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有时误读也是很有意义的。

高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文章和诗篇具有此类精神,作为有担当、有勇气的儒家精神贯穿在各作品中,如杜甫的诗、辛弃疾的词等,都是值得教师在这方面深入研究的。

(童燕 安徽省宁国中学高中部 242300)

猜你喜欢
苏武巴金鲨鱼
海上日出
苏武庙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鲨鱼
鲨鱼来袭
鲨鱼之最
背负恶名的鲨鱼
小巴金“认错”
向巴金学习讲真话
苏武:七千个日日夜夜的坚守